文:深潛
來源:瀝金(ID:Finding_Gold)
今年過得不好,因為胖了不少。
管不住嘴、邁不開腿,提心吊膽地吃、無可奈何地長肉,是當代人的減肥寫照。
為了減肥,他們愿意付很高的代價。
加了白蕓豆提取物的奶茶,和加了左旋肉堿的咖啡,能夠接受50%的溢價;零食全換成零糖低脂,“妹說就是零卡”;還有各種號稱能涂抹加速脂肪燃燒的產品——
只要別讓他們真的運動起來,咋樣都行。
但是當國家也不許你胖的時候,事情就沒這么簡單了。前兩天國家衛健委宣布要推行“體重管理年”的行動,減肥正在從個人行為變成全民行動。
看似是聚焦個人腰圍,實則是一場重構14億人生活方式的系統性工程,正在給一系列消費行業帶來歷史性的機會。
瀝金調研了大量數據,提煉出了一些機會點,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01
低熱量高功效
食飲減肥好賽道
當全面都學會看食物的卡路里含量,低卡食品就成了大風口。
對品牌來說,魔芋、蒟蒻等無熱量或者極低熱量的原材料是一種選擇,但消費者要的并不是極低卡路里的數字,而是既能滿足口腹之欲,又不用擔心攝入太多熱量。
用更健康的工藝和原材料,替換掉爆款零食中的原有成分,是一種有效的思路。
比如對于面包品類,全麥這個賣點躍居首位。盡管面包本身就是純純的碳水,但不影響消費者想再健康一點的小心思,口感變粗糲了,但負罪感減少了。
與之類似的還有各種低卡零食。旺旺、康師傅、桂格、超級零等新老品牌正紛紛推出主打低卡減脂低碳、飽腹等概念的飲料零食等產品。
畢竟大家只是不想長肉,不是不饞,水煮、無油烘焙等賣點,正在撬動更多的銷量。
比如幾個月前風靡全網的牛脆脆,出圈除了李誕躺著吃播的魔性推廣以外,牛肉高蛋白外加加工過程相對健康,沒有油炸等工序也是重要原因。
除了低卡,添加功效成分也能有效幫助品牌打開局面。左旋肉堿和白蕓豆成分是市場的主流,像本身就主打0糖0脂0卡的元氣森林,推出氣泡水+左旋肉堿的運動版產品,精準切入健身場景,反饋很好。
功效切入的角度,也很適合養生品類,是很多主打藥食同源的新機會點。
比如盒馬與同仁堂聯名推出的沙棘羊排與山楂牛排,將藥食同源食材植入高頻餐飲場景,以餐后解膩、刮油神器等概念切入市場,回應了消費者的健康焦慮。還有東阿阿膠推出的"阿膠枸杞糕",通過"滋補不增重"的敘事重構傳統補品價值,月銷超萬件。
元氣森林添加了左旋肉堿的產品 來源:網絡
02
智能硬件
把減肥變成游戲
除了管住嘴,減肥還得靠邁開腿。
缺乏運動的消費者,寄希望于智能硬件能帶給自己一點動力。
面向有一定運動習慣、對身材管理要求較高的消費者,更多維、更精細的指標監測是有效的方向。
身高、體重只是最基礎的數據,心跳、呼吸、體脂率等更豐富的數據維度,有助于用戶掌握自己的身體情況。
典型產品如華為Watch 4 Pro,通過微電流阻抗分析技術,將體脂測算誤差率控制在3%以內,這種醫療級精度的民用化突破,讓消費者擺脫傳統設備的時空限制,實現全天候代謝監控。
某種程度上來說,智能硬件正在把減肥的過程,變成可感知的生活方式。
面向缺乏運動習慣、但又有心鍛煉的人群來說,把運動變成一種游戲,是可行的思路。
有健身環大冒險這種游戲珠玉在前,行業內探索出“硬件+服務”的生態模式,產生了很多新的商業范式。
Keep推出的“燃脂CP組合”將智能手環數據與健身課程深度綁定,用戶完成30天運動挑戰可解鎖定制產品,參與者的體脂下降效果較單獨運動提升41%。
還有智能鏡子類型的產品,大部分產品除了顯示體態數據,都能通過AR技術實時投影健身動作指導,從工具進化為虛擬私教。
畢竟深蹲太枯燥,但如果提供一個有趣的小目標,比如打敗一個小boss,整個過程就變得有趣了不少。
主打運動課程的智能鏡子 來源:網絡
03
擦邊減肥
帶火美容瘦身
既不想少吃,又不想多動,減肥只有靠醫美了。
相較于去美容院做專業醫美,在家庭場景下,用涂抹式產品替代更加侵入式的操作,成為了一種風潮。
纖體霜就是一類很典型的熱門品類。與傳統的瘦身方式相比,這一類的產品無需口服,消費者觀感上要安全得多。使用方法也非常簡單,只需將膏體均勻涂抹于需要瘦身的部位,輕輕按摩至完全吸收即可。
比如法國嬌韻詩推出的纖體霜,含有棲珊瑚假交替單胞菌提取物,以“預防脂肪堆積”的精準定位切入塑形市場,其纖體系列2024年全球銷售額同比增長22%,印證了科技背書對高端消費群體的吸引力。
還有以司美格魯肽為代表的GLP-1受體激動劑成分,雖然它本身屬于處方藥,不能被隨意使用在消費品中,但很多品牌抓住了這一成分的副作用——如何應對減重后的皮膚松弛,成功打開了市場。
高德美推出含膠原蛋白生成肽的彈性修復方案,通過微球填充技術提升面部緊致度32%,在北美醫美渠道實現三個月300%增長。
嬌韻詩的纖體霜 來源:網絡
瀝金點評
減肥是自己的事,但當它從個體行為升維為國家治理的層面,影響會遠超個人健康的范疇。
這場由政策驅動的健康消費革命,本質上是將個體的生存焦慮轉化為產業的創新勢能。當6億人的體重管理需求被納入國家治理框架,消費市場正經歷一場新的價值重估。
食飲品類的技術突圍、美容塑形的技術下放、還有智能硬件設備的場景破界,無不揭示著一個底層邏輯:健康消費,已從可選品蛻變為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