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食在線(ID:iallfood)
隨著預制菜國標出臺,大眾對其的吐槽也開始變少,但不可否認的是,預制菜在中國的C端市場,還需要長時間的消費者培育。
在國際市場,相對成熟的預制菜行業也讓更多的頭部玩家相繼入場,并且做大這塊蛋糕。
最近瑪氏公司旗下瑪氏食品與營養,在美國和加拿大推出Ben's Original Street Food,在英國推出Ben's Original Favourites和Ben's Original Lunch Bowls,進入“預制菜”領域。
據全食在線了解,Ben's Original Street Food只需用微波爐加熱90秒即可食用,有牙買加混合風味紅豆雞肉飯、秋葵濃湯配雞肉安杜伊爾香腸、蔬菜炒飯和豆類和米飯卷餅碗共四種口味。
Ben's Original Favourites是即食米飯,不含人工色素、香料或防腐劑,該系列推出了雞肉燴飯、西班牙海鮮飯、辣肉醬和番茄燴飯等多種口味。
Ben's Original Lunch Bowls是谷物和蔬菜混合裝食品,該系列包含八種不同的谷物和產品,有泰式辣椰子、墨西哥風味辣椒和葡萄干、地中海風味和墨西哥辣味等多種口味。
我們可以發現瑪氏推出的這幾款預制菜有這幾個特點,一是便捷性更強,只需微波爐加熱或者開袋即食;二是口味多樣化,并且葷素搭配,三是它們都屬于快餐類別,這似乎與國外的飲食生活習慣有關。
雖然瑪氏食品推出的預制菜目前只在美國和加拿大售賣,那么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瑪氏食品的預制菜進入中國市場,會不會水土不服呢?
我想,拋開價格因素,單從產品角度來看,應該賣的要比國內的預制菜要好,為什么?
因為不讓消費者折騰。
當下中國預制菜品牌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那就是既想要方便,又想要留名。
既要產品口味還原度高,又不想把價格做高,因為想要更大的銷量。
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中國的主要菜系似乎都推出了預制菜,甚至把我們平常在餐桌上吃的硬菜也想預制,當然這一部分的產品大多數供應到了B端餐飲市場,但隨著市場的擴大和競爭的激烈,品牌們也開始把預制大菜做向C端零售市場。
于是消費者口風變的懷疑了,要知道這些平常自己做都需要花很長時間的菜品,被預制后,只需要幾分鐘就好,這種巨大的落差必然會讓消費者產生抵觸。
我們可以發現,當下在中國市場賣的比較好,口碑也比較好的,其實并不是我們日常所見的硬菜,相反那些看上去比較像快餐,甚至是“垃圾食品”的預制菜賣的卻很好。
比如這兩年比較火的芝士卷系列,有芝士牛肉卷,芝士雞肉卷,它們只需要微波爐加熱就好,而且熱量相對高,飽腹感強,而且口味上也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
在比如意大利面,作為主食的預制食品,也受到消費者的喜歡,因為加工方便,出餐快,而且也能當宵夜吃。
其實在國內,也有很多像芝士卷和意大利面一樣口碑比較好的預制菜,比如小酥肉和酸菜魚、烤魚。
這三款經典菜品幾乎成為品牌立口碑的關鍵,只要預制菜品牌有這幾個大單品,那銷量絕對能穩。
除此之外,像廣式叉燒飯這樣的預制菜也買的很火,消費者甚至愿意囤貨。
相反對于那些正兒八經的菜品,消費者卻要挑剔的多。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消費者對預制菜有了“雙標”呢?
首先我們可以發現,以上介紹的預制菜大多加工簡單,幾乎不需要動用鍋碗瓢盆,只需要簡單的小家電就行,比如微波爐、電磁爐、空氣炸鍋,這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畢竟都選擇預制菜了,肯定是要圖便利性。
其次這些預制菜的標準化程度高,芝士卷和漢堡一樣,無論你身處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你去快餐店吃的漢堡口味幾乎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標準化。
而泛西餐產品更容易標準化,反觀我們中式菜品,標準化的程度很低,因為不同地域的廚師,炒出來的菜味道都不一樣,這在消費者腦海中形成了炒菜就要吃現炒的印象。
但像意大利面、小酥肉、烤魚這些菜品,因為標準化強所以口味約束就很少,因此也更受消費者喜歡。
再者就是應用場景的廣泛性,拿小酥肉來說,我們可以當正餐吃,也可以當小吃,還可以當宵夜,甚至露營的時候也能吃,但很多預制菜其實只能在餐桌上吃,這就限定了他的應用場景。
芝士卷為什么會火,因為我們可以拿來當早餐,也可以當零食,還可以作為加班犒勞自己的美味。
所以加工越便捷、適用場景更廣、菜品更“輕”的預制菜更受消費者歡迎。
這就好比為什么都覺得方便面不健康,但作為應急食品我們卻首選方便面一樣,因為價格便宜,攜帶方便,加工方便,口味標準化。
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有的預制菜品牌在B端市場做的很好,但進入C端市場就水土不服了。
因為在B端市場,預制菜面對的是廚師,考慮的是成本和供應鏈。
但在C端市場,預制菜面對的是消費者,考慮的是實用性和需求性。
在回到瑪氏食品推出的這些預制菜上,它們看上去很快餐,但卻很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如果這些預制菜進入中國市場,在價格對等的情況下,其競爭力可能會更強。
所以預制菜的核心是什么?不是口味還原度,不是菜品豐富度,而是在較低的成本下能夠讓消費者吃得好一點,吃得更方便一點,畢竟沒有人愿意天天吃預制菜,預制菜出現的根本就是應急和提供便利性。
這就和無人駕駛技術一樣,這個技術不可沒有,但一定不會取代人工駕駛。
預制菜也一樣,這個品類不可能不存在,但一定取代不了現做現炒,所以預制菜的目的就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用餐選擇,而不是取代廚房成為消費者的唯一選擇。
或許正是因為中國餐飲的博大精深才讓我們想的更多,其實預制菜很簡單,就是讓人吃飽,吃好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