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直八
來源:鉛筆道(ID:pencilnews)
漂亮了,安徽銅陵市殺出一個超級獨角獸:小菜園,估值超100億元。
令人意外的是,在硬科技創業大潮之下,還能有這么一家平民中餐廳沖刺IPO(港股)。
這給消費創業者增添了不少信心:并非只有硬科技公司才能上市,消費公司——哪怕是平價中餐品牌——只要你足夠優秀,照樣有上市的可能。
科技與消費不能對立,永遠相輔相成。只要能賺錢,能創造社會價值,就是好公司。
那么問題來了:小菜園是好公司嗎?
首先,它很賺錢,比絕大多數科技公司都賺錢。2021年,它收入是26.45億元,凈賺2.27億元;2022年收入是32.13億元,凈賺2.37億元;2023年收入是45.49億元,凈賺5.32億元。
其次,在一個小細分領域,小菜園做到了全國第一。它主打的是大眾便民中餐廳,在50元-100元的中式快餐領域,它做到了國內第一。
2021年-2023年,在“小菜園”品牌門店,人均消費金額是65元-66元。
它主打的就是“好吃不貴”:以家常菜為主,多數在60元以下。比如某盤青菜,大排檔賣12元,高級餐廳可能賣25元,而在一些特殊時刻,小菜園可以賣到10元以下。
這種平民定位,迎合了廣大老百姓的需求。即便在疫情的3年里,小菜園收入也是只升不降。比如在艱難的2022年,小菜園收入32.13億元,同比上漲21.5%。
為什么能做到“不貴”?背后的方法值得借鑒。
一個關鍵因素是,它直接和頂級供應商合作。比如水是從農夫山泉采購的;食用油是從益海嘉里采購的——該公司擁有金龍魚、胡姬花、香滿園等多個品牌;鳙魚、草魚、鯽魚是從大湖股份采購的。
另一個關鍵動作,小菜園直接從優質產地采購食材。比如大米來自黑龍江五常;雞肉來自皖南優質雞肉;蝦是來自北海海域的蝦。
一個令人意外的是,它還擁抱了硬科技——炒菜機器人。機器人可以預設多種烹飪程序,根據菜品能自動完成多個動作:加熱、攪拌、調味等。
這也降低了小菜園的人力成本。據招股書信息,一臺機器人可以替代數個廚師的工作。尤其在高峰期,一個操作員可以同時監控多臺機器人。
小菜園的核心定位是:好吃不貴。而機器人幫它實現了目標:一方面節約了人力,一方面穩定了味道。
機器人有“精確控制”功能:能準確控制溫度、時間和配料量,避免了人為因素導致的烹飪失誤,確保每一道菜的味道穩定。
這也充分說明:科技與消費不對立,消費企業是科技公司的甲方,是科技公司的收入來源。
只有消費公司蓬勃發展,科技公司才有源源不斷的訂單。只有小菜園這樣的餐廳蓬勃發展,炒菜機器人產業才能手有余糧、內心不慌。
在招股書中,小菜園計劃采購3000臺炒菜機器人。以3萬-5萬元的中端產品價格計算,該筆訂單額可達9000萬至1.5億元。單這一個訂單,就可能讓一個超級獨角獸生存1年。
所以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消費公司是科技企業之母,打壓消費企業,就是打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