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肥良
來源:廚房人類(ID:chufangrenlei)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不得不說這幾天的天氣是真熱啊,廣州這邊都飆到35°C去了。
出去外面5分鐘就汗流浹背,陽光曬得我睜不開眼,太難了。
這時候如果有一杯緊張刺激的冰鎮飲料,就能讓人舒服不少。
于是我走進便利店,卻驚訝地發現除了飲料以外,還有一種名叫「冰杯」的玩意:

啥叫冰杯呢,顧名思義就是裝著冰塊的杯,對于不少小伙伴來說,他們喝飲料時有加冰的需求,而且平時特調飲品時,也有用到冰塊的時候:

在國外,冰杯算是十分普及的一種東西。
比如在日本的便利店中,一次性冰杯的年消費量已經達到25.7億杯,冰杯已經成為和飲料一樣的大眾消費品。
而在韓國的711等便利店,先在店里買好冰杯,再往里面加濃縮果汁,是不少顧客的常規操作:

而在泰國,冰杯的用途也大同小異,但比韓國的花樣更多。
先打個冰杯,再買自己喜歡的飲料,或者你也可以打便利店里的自動飲料機,從而調配出自己喜愛的飲料:

更關鍵的是,冰杯此前在國內一直都是不溫不火的狀態,這也讓不少品牌看到了商機。
于是在今年,品牌們紛紛入局做冰杯,在天眼查App上,以“制冰”為關鍵詞,可以搜到6080家企業,有436家是在一年以內剛剛成立。

除了7-11、羅森、便利蜂等自營的冰杯外,農夫山泉等品牌也紛紛入局,意圖分食市場。
據了解,農夫山泉在2023年開始籌備制冰。公開信息顯示,2023年5月,農夫山泉申請了標貼(冰杯)專利。

然而在國外順風順水的冰杯,卻在國內火了之后,鬧出過不少爭議。
我們來看看一組對比。
在泰國,打一杯冰的價格是7泰銖:

而打一杯泰奶的價格是14泰銖,加起來一共是21泰銖。

不用換算人民幣都知道,一杯冰的價格,大概只去到飲料價格的一半。
這也是比較合理的設定,畢竟冰杯只是配角,飲料才是主角,那配角比主角價格低一點也在意料之中。
然而到了國內,這個情況好像就有點不太一樣了。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冰杯裝的是冰塊,一般有兩種規格,大杯的220克,小杯的160克。
以農夫山泉推出的冰杯為例,其規格為160克,產品配料表中僅含水,在便利店售價4.4元/杯。
同一冰柜中的一款“曉德食用冰杯”售價4.5元/杯,另一款“果音冰杯”售價6.5元/杯。

這個價格不能說特別貴,只能說特別離譜。
畢竟可樂也就三塊錢上下,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飲料,價格都沒冰杯貴。
一個冰杯賣4.4元,價格碾壓一大堆飲料,而且這本質上還是一杯水,只不過給你弄成冰塊,就這個價格了,也讓不少年輕人直呼“被刺到”。

而你以為賣4塊錢就是冰杯的極限了嗎,非也。
冰杯里除了放冰塊以外,還有一種冰杯裝的是冰球,價格普遍比裝冰塊的更貴。
以138克的“冰極限食用冰杯”為例,冰杯的價格為9.4元/杯。如果再加點檸檬、草莓等水果口味,價格則超過10元/杯。
比如下圖這幾杯冰果珠,單價就在13.8元一杯:

這就真的有點離譜了,有這錢我選擇去喝鮮榨的果汁,也比十幾塊買一杯冰塊香吧…
我一直覺得冰杯這東西,似乎是不太適合在咱們這賣的。
因為咱們在便利店買飲料的習慣和國外不太一樣,國外便利店比較流行先打冰杯再打飲料,然后自己現場調配。
當地的市民也是習慣了這一流程,這個習慣已經被培養起來了。

但在國內,咱們要想買飲料,大多數人都直接從冰柜里拿冰鎮飲料,或者讓店員制作一杯。
用到冰杯的地方很少——你都到便利店了,為什么不直接買已經冰鎮好的飲料,而是選冰杯慢慢diy呢?
確實也有小伙伴喜歡買冰杯回家自己調配,但這部分人還是少數,更多的還是想喝什么就直接去便利店或者奶茶店買。
這少部分人能否撐起一整個冰杯市場,還是個未知數。

冰杯的受眾本來就不多,你還一個冰杯賣得比飲料本體還貴,這就真的有點說不過去了。
因此也有不少網友在嘗鮮過后被勸退了,轉頭網購了家用DIY冰袋和可重復使用的冰格,畢竟,這樣算起來,性價比更高。

更要命的是,冰杯市場火爆的背后,目前我國尚未出臺食用冰方面的國家強制性標準。
也就是說,因為沒有國家標準的約束,所以阿貓阿狗都可以做冰杯出去售賣,而咱也不知道這些冰塊衛不衛生,畢竟之前就有冰杯被查出質量問題:

因此,要想做冰杯,還是自己在家diy要經濟實惠一點。
實在不行,最好也等冰杯價格降一下再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