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全食在線(ID:iallfood)
功能性似乎不再是消費者購買產品的唯一動力,基于產品所衍生出來的體驗感,成為當下年輕人復購的動力。
無糖飲料盛行,茶飲料的鋪貨率越來越高,但高糖水溶C100卻成為年輕消費者心中的神水。
打開小紅書,搜索水溶C100,我們會看到很多有趣的產品體驗,比如有人說牙疼的時候喝它超級管用,也有人拿他治好了口腔潰瘍。
甚至成為解酒藥,理論是糖分可以緩解,甚至還有人說這玩意喝了掉秤,更有好事者將它當做感冒藥,據說可以治嗓子疼。
如果你暈車,上車前喝上幾口,可以緩解不適,于是,基于水溶C100,消費者為其冠上了掉秤水、刮油水、防暴水等等。

無獨有偶,最近康師傅冰紅茶因為一瓶能夠喝出多種飲料的口感而登上熱搜。
第一口純正的康師傅冰紅茶之后,加入兩片檸檬,就成了一杯維他茶了。
而且花一瓶錢,體驗五大品牌的口感,對于不少人來說是非常具有性價比的。
提及體驗感,其實很早就被品牌所發現,最早奧利奧的廣告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扭一扭,泡一泡,讓無數家長為其買單。
后來的彩虹糖,也被消費者玩出了花,其實基于這些互動的產品體驗,一直都存在。
比如漢堡王不給杯裝可樂配吸管,號召大家用空心薯條當吸管,美名曰環保,雖然有網友表示難道就不能直接喝嗎?有人把好麗友巧克力派放進了冰箱,拿出來的口感等同于巧克力冰淇淋。有人把安慕希酸奶配著奧利奧餅干碎,冷凍起來后就成了奧利奧酸奶雪糕。
你看原本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食品,在腦洞大開的網友們創新下,變得異常有趣,甚至激發了圍觀者購買親測的熱潮。
毫無疑問,當下產品出圈不僅靠產品本身的功能和配方,而是其能否激發消費者創新欲望。有人拿辣條夾饃,也有人把果凍動起來,有人在家自制冰淇淋,也有人調配出了更好喝的低度酒。
這些消費者參與其中的體驗,早已不是為了吃而吃,而是賦予其情緒價值。
以前奧利奧通過電視廣告,讓我們知道可以扭一扭泡一泡,這是基于品牌主導的營銷創意。
說白了就是吸引觀眾購買,雖然這種體驗式的營銷極具創意,但在十幾年前,只能通過中心化的媒介進行廣而告之。
但在今天,在去中心化媒體的快速發展下,產品體驗創意有了更深的傳播路徑。
小紅書,這個備受中產和女性消費者認可的種草平臺,成為食品飲料新體驗的集中發布地。
在這里,你可以找到主流食品的創新玩法,甚至有博主手把手教你,而你只需要買回產品。
同樣在短視頻平臺,一款新奇特的產品體驗很快被傳播,我們不可忽視互聯網的魅力,在病毒式的快速傳播下,任何一款創意都有可能成為爆款。
而微博、微信這些傳統的社交媒體,也能夠將好創意送上熱門。
新媒體和自媒體的發展,給與食品飲料體驗創新提供了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消費者真實可見的體驗就是對產品最好的營銷。
當然社交媒體只是推動創新的工具,而真正的幕后主人翁則是亟需情緒價值的消費者。事實上,大多數產品的體驗創新并非刻意而為,往往是在偶然的體驗中發現并且被主動傳播出去。
這說明消費者在選擇產品的同時不僅僅看中產品所擁有的功能,而也會關注其帶來的情緒價值。
比如喝完奶茶剩下的冰塊,有人就喜歡接一杯水進去,成為一杯冰鎮水,而使用這方法的人腦海中想的是不要浪費,卻無意中完成了需要花4元錢才能享受的冰杯體驗。
在社交媒體和消費情緒價值被滿足的加持下,食品飲料有了更多的體驗創新,甚至有的創意品牌本身就沒想到。
那么未來品牌在新品推出或增加老品動銷的需求下,是否需要主動探索產品創新體驗,并且通過社交媒體告訴消費者呢?其實大可不必,目前大多數產品創新體驗都來自于消費者的自產,而非品牌的主動。這是因為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是平等的關系,他們所推出的創意體驗更有信服力,如果品牌加入的話,會給人造成過度營銷的感覺。
當然聰明的品牌也會扶植素人博主,將想說的話讓他們去講。
但事實上,所有充滿話題性的產品體驗,都來源于消費者的無意間發現。在今天,奧利奧的扭一扭泡一泡的吃法早已不流行,相反將奧利奧打碎融入酸奶凍成冰的創意卻被年輕人接受。康師傅冰紅茶并沒有想到,促成自己出圈的并不是大包裝親民價,而是一瓶喝出四個品牌口感的創意體驗。
在未來,基于消費者視角的產品創新體驗會越來越多,而誰又能成為被消費者選中的天選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