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松鼠
來源: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
不久前,上海正式試點營養分級系統,包括霸王茶姬在內的多家現制茶飲品牌被納入首批試點名單。
一場由ABCD構成的分級實驗,一端連著年輕人的“續命快樂水”,一端指向正在覺醒的全民控糖意識,“茶飲知情權”能化解年輕人的控糖焦慮嗎?
“重度茶飲愛好者”和“健身初階愛好者”是王珊身上一對矛盾的標簽。
今年是她在大廠待的第四個年頭,時常感覺生活陷入一種無意義的失焦狀態。業務遲遲找不到增量,身邊越來越多人被轉崗、被優化。曾經那種跟著公司DAU狂飆的腎上腺激素極速下降,壓力需要多巴胺來平衡。
在跟風嘗試公園20分鐘、深夜騎車、周末徒步后,她最終堅持下來的只有健身房打卡這一項。比起在戶外面臨的突發狀況,健身房的規律和可控,更適應她的作息要求與隨時待機。
而在工作時,奶茶才是她更多的多巴胺攝取途徑。可以一起點評各家新品口味,組隊點單的奶茶搭子,幫她從繁忙疲憊工作中劃分出一段空閑,也建立起同事間一種微妙的人情與關聯。
在身材管理與精神撫慰之間,微妙的平衡點是“控糖”。
在食堂打飯時,王珊會自帶一個小電子秤,倒在蓋子里一點點稱重,測算每一種食材的熱量。“每天攝入的熱量要嚴格控制在1300大卡以內”。但在點單奶茶時,她常用的“飲食日記”并不能找到與之對應的選項,用于計算當天的熱量缺口。所依賴的信源,多是網絡上的“xx產品配方表”、“xx品牌點單攻略”。
“一個同樣規格的產品,你會看到有的帖子把它進紅榜里做推薦,但也能在別的地方看見它因為含糖量超標,被拉黑”。面對這類非官方的評測內容,她通常需要貨比三家。
久而久之,王珊發現自己僅有的快樂正在被“入侵”。以前是被KPI和產出數據,現在是被體重、體脂、各種成分和計算公式。
“糖是控制住了,但人也快瘋了。”
如今,喝奶茶已經成為部分年輕人獲得幸福感的方式之一,而對于奶茶中“糖”帶來未知熱量,又成為焦慮源頭。對于茶飲愛好者來說,如何低負擔地喝奶茶,已經成為行業需要解決的新命題。
經常排隊的奶茶店
在上海上學的方元,每周她都會和朋友們一起購買各種茶飲。她熱衷收集越來越卷的包裝袋、杯套,致力于集齊各家聯名周邊。在她看來,購買過程、飲用過程是屬于茶飲的雙倍快樂,而“糖”常常是影響這份快樂的變量。
比如她在某一個品牌習慣“微糖”選項,但換成另一家,就會發現微糖并不合口味。甚至同一家品牌,不同系列的產品,微糖口味也會存在差別。“有時還會碰到一些微糖也發齁的飲品,丟掉覺得可惜,但硬著頭皮喝也很難受。”
根據美團外賣數據顯示,在茶飲消費者畫像中,北上廣深客群選擇正常糖的僅占四成左右,少糖、微糖等更加控糖的選項,正在成為更多人的選擇。但新的問題是,即使人們主觀意愿上選擇了“微糖”,是不是真的控住了糖,只有在喝進身體之后,才會被檢驗。
出于身體健康、身材管理、抗糖護膚,胰島素抵抗等等理由。想要控糖的年輕人有很多,但輔助控糖的辦法卻不多。
一面是年輕人鐘愛的“快樂水”,一面是日益增長的控糖需求。人們對于現制茶飲既愛又恨的情緒,指向了一種對未知事物的無法掌控——你并沒有獲得一份相應的知情權,它包括你喝下的是什么,以及你喝了多少糖。
02
分級,為喝奶茶開綠燈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糖曾經是一種奢侈品,只有貴族和富人才能享用。隨著糖的社會化應用,各種食品和飲料開始重用這個“平價又上癮”的調味劑。到了近些年,人們意識到糖的過量攝入成為牙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的誘因之一,隨之掀起了,一場全球范圍內的“控糖”風潮。
2013年,英國衛生部及食品標準局啟動全新的“標準紅綠燈食品標簽計劃”。2017年由法國開始,在歐洲大陸市場,“Nutri-Score”(即營養分數)標簽也成為使用較為普遍的營養評級標簽。
2022年12月,新加坡推出最嚴“限糖令”,用類似“紅綠燈”的標識,將飲料分級。而從2023年12月30日起,新加坡指定場所售賣的鮮榨果汁、泡泡茶等現調飲料也都必須根據糖及飽和脂肪含量,印上營養等級標簽,供消費者參考。
上海開啟的此次試點工作,也處在這股風潮之下。
2024年3月,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制的飲料“營養選擇”分級標識在上海試行。該分級標識通過ABCD四個等級,綜合反映飲料中含有的非乳源性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劑情況,從A到D級,推薦程度遞減,其中,AB兩級通常有較低的糖和飽和脂肪。
據媒體報道,在更早的1月底,霸王茶姬就以“首批試點單位”的身份開始在上海地區門店推行營養選擇標識,這意味著首個由官方指導的營養分級系統開始有序落地。
“營養選擇”標識
點開霸王茶姬點單小程序,在選擇不同杯型、溫度、糖度的選項后,系統會自動生成所選產品的具體分級。比如“伯牙絕弦”中杯,標準冰,不另外加糖,就是B級綠標。還有一些不另外加糖的純茶,則被納入A級分類中。
方元很快發現了這一變化,并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自己的點單界面。“點微糖會顯示B級,意思是糖含量在0.5g—5g/100ml。” 先根據標識迅速判斷飲料的成分區間,再在AB等級里選擇具體的產品規格,是她的方法論。
除了“營養選擇”標識,對王珊而言,更有幫助的還有霸王茶姬的“健康計算器”和“低GI標識”。借助健康計算器,她可以查詢到自己平時購買的幾款產品的官方參考熱量值,以此規劃每日熱量缺口。同時,反映升糖指數的GI數值,也能幫助她更好穩定血糖平衡。
“健身的人會比較關注GI數值,以免血糖出現迅速波動影響運動效果。一般GI≦55 就屬于低GI 食物。多在日常飲食里選擇低GI食物,可以創造相對穩定的血糖水平,讓身體保持一個好狀態。”
她將霸王茶姬的5款低GI產品都收藏進“飲食日記”,標注了對應的規格、GI數值、熱量值。這樣無論是點單還是計算,都能節省出以往花在搜索和信息比對上的時間,不會因為未知的熱量、不詳的糖量陷入苦惱。
霸王茶姬的健康計算器
不同于曾經由消費者端發起的“被動防守”,霸王茶姬提供的“茶飲知情權”,是一種更積極進步的姿態。
從2023年8月發布茶飲行業首個“產品身份證”,公開展示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信息,到今年陸續完成“低GI”標識、“營養選擇”標識在門店落地。
霸王茶姬以一場自上而下的自我革命與持續創新,推動產品成分,營養成分、產品熱量數值、血糖生成指數等等信息的透明公開。
最大限度消弭人心深處的疑慮與擔心,讓熱愛茶飲的年輕人,看得見、有得選,也指引人們找出與糖共存的最優解。
03
現制茶飲“控糖史”
人類嗜糖,是被刻在基因里的。《人類簡史》里寫道:“如果我們不想想采集者祖先的飲食習慣,就很難解釋為什么我們一碰到最甜、最油的食物就難以抵抗。當他們住在草原上或森林里,高熱量的甜食非常罕見,永遠供不應求。”
但近些年來,控糖生活正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共識。在小紅書和知乎上,養生、控糖話題有超過60億次瀏覽。低糖低脂已經成為年輕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新潮流。
這股潮流也倒逼著飲料食品行業變化,甚至催生了國內現制飲料行業的創新和爆發。從發展路徑上看,我國現制茶飲的“控糖史”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
1.0時代,黑箱時期,不標注任何成分信息。曾經,現制飲料多代表路邊“來歷不明”的小甜水,衛生狀況、原料來源都不透明,更不要提脂肪含量、糖分含量了。消費者想要了解究竟喝下去的是哪些東西,只能憑借肉眼觀察和味覺品鑒。
十年前,行業掀起原料升級,真奶、真茶、真水果,正式拉開了現制飲料公開原料的序幕。接下來,是卷配料,卷溯源、甚至卷檢測報告。但一杯現制飲品里到底有什么,它會對身體產生什么影響,仍然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
2.0時代,飲料行業開始走減糖、低糖路線,年輕人產生了配料表意識。
0糖0脂產品的出現,使得年輕人逐漸對赤蘚糖醇、阿斯巴甜等代糖如數家珍。而有關熱量、脂肪、反式脂肪酸等成分的計算則帶來新的負擔。消費者需要更專業的知識來理解每個成分的含量和最佳指標值。面對復雜的數據,他們反而會顯得手足無措。即便是貫徹信念的成分黨,也不免在日常消費中產生疲倦感。
目前,現制茶飲3.0時代是“科學控糖”,即由“營養分級”標識、“低GI”標識構成的霸王茶姬“科學控糖”指引體系。
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可以讓消費者一目了然地識別飲品的健康程度。在分級試點之前,上海疾控部門曾對市場上部分現制茶飲進行營養分析,結果僅含糖量一項,93%以上標稱“額外不加糖”的茶飲,可能被評為B級以上。將近一半“標稱三分糖”的奶茶,可能被評為C級以上。而在施行“營養分級”標識執行之后,消費者可以輕松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飲品。
“營養分級”標識,圖源上海疾控
以王珊為例,她之前是狂熱“成分黨”,不論護膚品、食飲都追求成分的健康安全。但這兩年她逐漸對此祛魅。“讓消費者自己去研究、分析、計算一款產品是否健康,是否適合自己,本身就不合理。”而“營養分級”標識、“低GI”標識的出現,是一種便捷的選擇指引,更是一種情緒的解脫。
與其讓消費者自己在“控糖抑郁”、“控糖不快樂”中痛苦,不如通過可視化的指標,讓消費者對自己糖分攝入有一個直觀的感知,在透明中達成新的互動,這才是“科學控糖”的要義。
消費需求決定市場。當下的年輕人要熬夜,還要不禿。要好喝,還要健康美麗,要追求曠野還要不脫軌。這些看上去矛盾對立的事物,其實是年輕人在自己的“人生控制圖”中尋找掌控感和平衡的體現。
在科學控糖這件事上,能掌控好的前提,更多是一種“信息透明與共享”。
霸王茶姬門店
霸王茶姬銷售的是茶飲,但一系列健康升級行動背后體現的是用戶關懷和需求回應。給予消費者知情權和安全感,讓年輕人免于未知的惶恐,重拾對身體、情緒、生活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