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嫻
來源:小食代(ID:foodinc)
工商資料顯示,近日,李錦記(中國)銷售有限公司發生多項變更。其中,法定代表人由張福鈞變為莫國棟,董事備案由“靖捷、孔君道、張福鈞”變成為“靖捷、孔君道、莫國棟”。
今天,小食代從熟悉情況的人士處了解到,原本擔任李錦記醬料集團中國區總裁的張福鈞已于2023年12月31日離職,該職位暫由李錦記醬料集團首席執行官靖捷兼任。至于莫國棟,則為李錦記醬料集團全球制造副總裁。
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01
變動
工商資料顯示,張福鈞是在2021年成為上述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從那一年開始,這位原先低調的快消人更多出現在聚光燈下,以李錦記醬料集團中國區總裁的身份亮相公開活動。
根據公開資料,在加入李錦記前,張福鈞曾任水井坊中國業務區商務總經理,并曾在啤酒公司嘉士伯、生力等企業任職,擁有超過二十年的快消品行業經驗,專長于業務發展、銷售及市場策略計劃,及銷售人員發展等。
張福鈞執掌李錦記醬料中國區業務的數年,也正是調味品面臨疫情影響的階段。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是他任內常常談論的話題之一。
在2022年李錦記(中國)銷售會議上,張福鈞指出,外部、行業、渠道以及公司、個人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在當前形勢下,重點工作包括“解決消費者痛處,為客戶創造價值”、“形成敏捷的反應力”、“聚焦資源,創造成功經驗,再快速復制”等。
同時,他針對如何正確應對行業變局給出大膽反思。張福鈞上述會議的演講資料中寫道,當業績不好時,疫情影響、KA關店潮、競品瘋狂投入、管理不靈活等因素可能會成為理由,但深度思考后發現,原因其實是被過往成功經驗所困、對外部改變不夠敏感、不夠本地導向策略。而對于調味品行業的趨勢,他則多次提到健康化、便捷化、極致性價比、渠道多元化這些風向。
由于李錦記并未上市,也沒有公開其業績的慣例,外界無法根據財務數據來判斷張福鈞任內“戰績”。不過,他本人去年接受采訪時則透露,李錦記2023上半年整體增長水平優于行業平均。另據國金證券研報引用的歐睿數據,2021~2023年,李錦記在中國調味品市場份額保持穩定,排名第二。
目前暫未清楚,李錦記在張福鈞離職后會對該職位作何安排,而其過渡做法則與同為港資家族企業、以內地市場為重心的維他奶一樣,即暫時由集團CEO兼任中國區掌門。截至發稿時,暫不清楚該公司是否已經啟動搜尋中國區總裁繼任者,以及有關計劃的最新進展。
公開資料顯示,現時暫代履行李錦記醬料中國區總裁一職的靖捷擁有食品和互聯網從業經驗,當中最響當當的頭銜是前天貓總裁。也因此,他的到來曾被解讀為這家百年調味品企業謀求轉型和變革的信號。
根據李錦記此前的任命通告,靖捷在2022年10月空降到該集團出任CEO,此前在阿里巴巴擔任多個高層職務,包括集團副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助理、天貓總裁及天貓營銷、戰略合作伙伴發展和快速消費品副總裁。更早前,靖捷曾就職于中糧集團,先后擔任品牌管理總經理、方便食品總經理及負責中國食品有限公司電子商務業務。
02
格局
在靖捷接棒李錦記醬料CEO后,其本人頗為低調,公開渠道暫未見有其進入該集團后的動態。
盡管外界暫時未能得知“一把手”對李錦記醬料的施政綱領,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家歷經百年的調味品企業正面臨行業深刻變革,請來外部職業經理人等動作也釋放了其有意尋求更大突破的信號。
李錦記集團于1888年由李錦裳創立的,在第三代傳人李文達的操持下成為調味品龍頭。經過130多年發展,李錦記已從一個只生產蠔油和蝦醬的小作坊發展成擁有300多款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跨國企業。其總部位于香港,并在中國新會、黃埔和濟寧,美國洛杉磯及馬來西亞吉隆坡設立生產基地。
除了調味品,李錦記集團還通過“無限極”開拓健康產品。在李文達2021年離世后,李錦記傳承到第四代,現時醬料和健康兩大板塊的主席/董事長均由李文達四兒子李惠森擔任。根據2024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李惠森兄妹以177億美元的身家排名第四,是前50名中唯一一個靠食品飲料上榜的家族。
這離不開內地市場對李錦記的貢獻,從上個世紀90年代進入內地至今,這里已成為其最重要的調味品生意場。2018年,時任李錦記醬料集團主席李惠中曾透露,龐大的內地市場占據李錦記全球市場的最大份額。
過去多年,李錦記也穩居中國調味品頭部地位。上述研報引用的歐睿數據顯示,2017~2023年間,李錦記市占率相對穩固,2023年以3.3%份額排名第二,排在第一的海天份額為6%,跟在李錦記后的有太太樂(2.6%)、廚邦(1.8%)、千禾(1.3%)等等。
然而,想保持優勢地位甚至有更高成長的難度也在加大,行業尚待復蘇、競爭對手加大力度搶占市場都是無法繞開的問題。
首先,是調味品市場尚未完全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上述研報稱,據歐睿,2010~2019年期間調味品行業呈現量價齊升態勢,且量增快于價增,分別保持6.3%/4.0%的年均復合增速,而2019~2023年的量、價增速分別為0%、4%,量主要受餐飲端拖累,家庭端小幅增長。盡管去年起我國社零餐飲收入恢復增長,但增長斜率較2019年及前期仍存在修復空間。
其次面對消費分級、0添加概念興起、渠道更多元這些新趨勢,調味品企業都在積極響應變化或推動變革,也催生了更激烈的競爭。
以“老大”海天為例,公司相關負責人在去年11月接受投資機構調研時坦言,近年,外部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需求越來越碎片化和多元化,行業內競爭加劇,對該公司過往積累的優勢是一個挑戰,因此其也在應勢而變。
“公司一方面加快在產品、渠道、終端建設等方面的轉型變革,進一步強化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向管理要效益,通過優化內部資源配置、堅定推進科技創新及數字化賦能等,擴大集約規模優勢和精益管理優勢。”海天方面說。
此外,排名前三的太太樂則希望在海天、李錦記等占據優勢的品類“分到更大一杯羹”。小食代介紹過,隨著太太樂今年開啟下一個百億“關卡”,從雞精起家的它將投入更多、更廣泛地拓展第二支柱,包括醬油、蠔油、雞汁、菜譜式調料、麻油等。
在新挑戰來臨的同時,機遇也一并存在。上述研報指出,盡管行業增速已過供給驅動的高速發展期,同時也面臨著餐飲行業增速放緩的擔憂,但調味品內部仍有結構性亮點。
其中在C端,大眾對于健康意識提升,疊加添加劑事件催化,產品結構升級有望加速。以醬油為例,馬上贏數據顯示,同一品牌和規格的不同概念產品,具備提升鮮度、零添加、減鹽概念產品價格比普通單品價格提升至少15%,其中李錦記功能性單品蒸魚豉油的溢價率更高。而在B端,大型餐飲客戶的占比提升,對調味品質量要求更加嚴格,也有助于行業結構性升級。
面對危與機并存的調味品行業,李錦記下一步將如何進一步挖掘內地調味品業務潛力,以及做好應對與傳承?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