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立夫食話(ID:lifu_talk)
最近聽說幾家速溶咖啡活得都不太行。
一家去年凈利只有100萬,一家線上量掉得可怕,一家每月都在虧損。
這是什么概念?
凈利100萬的這家,曾被喻為“精品咖啡界的泥石流”,前兩年光GMV就做到了10億。
線上瘋狂掉量的這位,號稱品牌界的安娜·溫圖爾,每個新消費創始人想做品牌都得學一下它。
最后這家呢,是資本的寵兒,七七八八融資一大堆,產品SKU也一大堆。
但無論規模大、品牌強,還是融資王,在這個史無前例的2023年寒冬,都有點凍傷。
就像21世紀的黃河路再也容不下景秀阿哥的煙紙店,2023年的電商平臺也賣不動速溶咖啡了。
人們不會因為返航計劃而返航,品牌也不會為了流量而狂投廣告,平臺也開始放棄這條半死不活的賽道。
屬于精品速溶的那個繁花時代,伴隨著王家衛的電視劇,一起落幕了。
01
精品速溶十二字現狀:
中產消失、渠道吸血、品牌巨虧
如果用12個字形容精品速溶的現狀,那就是中產消失、渠道吸血、品牌巨虧。
第一個詞很好理解,就是人沒了。
喝精品速溶的人群主要就是中產小資?,F在小資都返貧成待中產了,咖啡的心理價位直線跌破6毛2一包了,誰還愿意花8、9塊買一杯速溶?
第二個詞做咖啡的人都懂,就是投不起。
但凡主力線上的,都感覺到了這個冬天刺骨的冷??蛦蝺r上不去,人群包越來越貴,廣告費根本下不來。
沒錢就沒量,付費又付不起,原來線上有多重,現在就有多虧,越虧越重,越種越虧。
當然主力線下的也不怎么好過。精品速溶在中國市場就是個偽需求。它的底層邏輯是黑咖啡,又苦又澀,99%的消費者既不愛喝,也喝不懂。
這就制約了它的規模化,走品牌力高客單的,在會員店便利店沒有價格優勢;走影響力中低客單的,在折扣店消費者沒有購買習慣。
第三個詞創業者很有共鳴,就是沒利潤。
有規模沒利潤,是這一代消費企業的通病。聽說2022年某頭部咖啡的凈利3個點,都是靠停投流、狂裁員一點點省下來的。

02
二次增長也沒機會
線上受9塊9沖擊,線下受瑞幸們圍剿
精品速溶最悲情的,不僅是人沒了、投不起、沒利潤,而是連二次增長的機會都沒了。
中國咖啡市場的格局已經差不多確定了。在前端沒有出現原材料品類革新、供應鏈技術迭代的情況下,已經基本不再有大洗牌的機會了。
這個環境下,精品速溶可以說是腹背受敵。
線上,它受9塊9二十包咖啡的沖擊。哪怕不是白牌廠牌貨,就光雀巢的三合一速溶的價格,也夠精品速溶喝一壺的。
線下,它受瑞幸和庫迪的價格戰圍剿。中國的極致供應鏈,讓一杯現磨咖啡成本差不多一塊五,再加上極低的人員成本和規模效應,速溶咖啡從性價比上就打白旗了。
更何況現在遍地都是咖啡店,連便利店、來伊份都賣咖啡了,現磨咖啡的即時可得性已經足夠好,與其沖一杯精品速溶,不如樓下瑞幸買杯椰云拿鐵。
更何況,對打工人來說,下樓買咖啡的意義不只在于買咖啡本身,更在于能合情合理地帶薪摸魚,能溜號劃水就絕不在茶水間沖咖啡。
線上拼價格拼不過,線下打便利打不過,咖啡愛好者不會喝、打工人日常喝不起。找不到合適的場景和人群,才是這個品類的最大困境。

現狀不理想,未來還被堵死了,精品速溶咖啡這個品類到底有沒有問題?
肯定是有的,但這不光是精品速溶的問題,而是整個咖啡市場的問題。
我之前做過一陣咖啡大貿,也跑過好幾趟埃塞俄比亞這些國內咖啡界奉為鼻祖的豆子原產區。
然后我發現一個問題,咖啡這個品類看起來已經足夠工業化,但核心還是食材原料邏輯。
任何食材原料到最后拼的都是對原產區原料的壟斷能力。

速溶咖啡這個大類,從原產區的把控力,到產能設備的規模效應,再到渠道鋪貨能力,還有原料期貨的價盤,都在雀巢這些國際巨頭手里。
國內的精品速溶品牌,看起來是用資本給的錢,在短期內燒出了一部分新增消費者,但當這部分人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后,一旦巨頭進行口味、包裝和品牌升級,他們最終還是會回到巨頭的懷抱。
說到底,精品速溶們也不過是幫巨頭教育了消費者,給巨頭的新品牌們做了嫁衣。
如果到處都是壟斷,那咖啡市場還有沒有機遇?
答案是有的。
在大賽道找小夾縫,任何小眾垂直品類都有機會。巨頭不會低頭看幾個億的盤子,只要人群足夠精準做好了還能被巨頭直接收購。
比如定制風味的精品咖啡豆。當然,2B服務也有機會,比如給咖飲門店供應全套的物料和配套解決方案,在自己有細分能力優勢的部分做強做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