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珂
來源:快消(ID:fbc180)
01
小跑上市
昨日,來自遼寧沈陽的十月稻田集團股份股份有限公司 Shiyue Daotian Group Co., Ltd. (簡稱“十月稻田”)在港交所披露聆訊后的招股書,或很快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公司此前于2023年3月31日遞表,2023年4月7日在中國證監會備案獲受理,2023年5月30日獲備案通知書。
公開信息顯示,十月稻田是一家以線上渠道為主的農產品公司,主要銷售大米和雜糧等產品。2005年,王兵、趙文君夫婦二人以原糧貿易起家,業務重心從東北轉至北京。近二十年的時間,曾經的小作坊一路蛻變成如今的十月稻田。
多年的發展,十月稻田孵化出三大品牌矩陣,分別是聚焦大眾市場的“十月稻田”、定位中高端市場的“柴火大院”,及追求性價比的“福享人家”,品牌產品覆蓋預包裝大米、雜糧、豆類及干貨產品。其中,預包裝大米產品是主要營收來源,營收占比超8成。
企查查App顯示,十月稻田在2021年完成了A輪和B輪融資,兩輪合計17.5億元的融資總額創造了國內近五年基礎食材領域融資金額的最高紀錄。2022年,十月稻田完成了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啟承資本、云鋒基金、紅杉中國、CMC資本等知名風投機構。
最新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十月稻田營業收入分別為23.27億元、35.98億元及45.3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9.6%;毛利分別為4.05億元、5.38億元、7.80億元。2022年,該集團調整后凈利潤為3.64億元。今年一季度,十月稻田營收為10.82億元,經營利潤達7924萬元,經調整利潤達7790萬元。
根據招股書統計,2022年按預包裝東北大米板塊的市占率看,公司已沖上該品類排名第一的寶座,市占率為4%。這對于品牌繁復,產品同質化較高的食品零售行業而言,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用戶粘性。
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十月稻田是中國大米、雜糧、豆類及籽類行業中為數不多實施涵蓋自采購、儲存、生產及銷售至物流整個產業鏈的全鏈路運營模式的公司之一。
招股書顯示,公司代表性產品柴火大院等高端米,單價最低11元/公斤,最高可達29.8元/公斤。而天貓超市上按銷量排名粗略統計,前十銷量的五常大米平均價格在9.4元/公斤。
回歸線下,在大部分菜市場中,散稱五常大米可能僅需5元/公斤,當然,散稱大米與預包裝米在質量上或存在較大差異,但由此可見十月稻田的柴火大院系列屬于高價位產品。
根據十月稻田的客戶畫像可窺得一二,十月稻田披露,其81.6%的客戶年齡在40歲以下,而58.7%的客戶年齡在35歲以下,即購買十月稻田的主力軍為“80后”、“90后”,這個群體同樣是構成網紅經濟不可或缺的力量。
據了解,自2010年入駐京東后,十月稻田在2011年和2013年,分別再與京東和天貓展開合作,后又快速布局拼多多等40余個大型電商平臺。憑借電商紅利,十月稻田快速沖出被糧油巨頭長期籠罩的大米市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十月稻田的成功主要在于利用電商平臺提升了流通效率,縮短了從田間到餐桌的距離。而在平臺推送和主播的“叫賣聲”中,80后、90后也在主食產品端一步步走向消費升級,這也讓十月稻田能夠成為大米品類的銷售黑馬。
02
模式隱憂
然而,在尚處擴容的市場前,依舊依賴線上渠道的十月稻田仍面對諸多挑戰。
事實上,與高速增長的營業收入不匹配的是,該公司在2021年和2022年均出現了凈虧損,分別為1.73億元和5.64億元。其中,2022年的虧損主要是由于股權獎勵支出高達7.4億元。即使按照調整后的凈利潤計算,該公司也只有3.64億元的盈利水平。
由于市場飽和、競爭加劇和平臺服務費上升等因素,線上渠道的增速開始放緩,從2020年的46.8%下降到2022年的15.7%。該公司在招股書中承認,過度依賴線上渠道可能會影響其未來的增長和盈利能力,因此,計劃加強線下渠道的合作和拓展。
招股書顯示,十月稻田多次提及自己的全渠道銷售網絡,這其中除了線上渠道,還包括現代商超渠道、直接客戶和經銷網絡。2022年,十月稻田已與90名現代商超渠道及52家經銷商達成合作。只不過,相對于線上銷售網來說,十月稻田的其他銷售渠道對公司整體影響仍較弱。2022年,十月稻田現代商超營收占比15.4%,直接客戶10%,經銷網絡5.3%。
另一方面,該公司的銷售及經銷開支和廣告及展覽費用占收入的比例也呈上升趨勢,從2020年的6.1%和1.9%分別增加到2022年的7.5%和2.9%。這反映了該公司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而增加了營銷投入。
需要提及的是,近幾年在大米賽道中刮起的“生鮮”新浪潮,讓眾多米企做起了鮮米生意。例如,2022年7月,金龍魚稻谷鮮生推出現碾鮮米“稻花香2號”,以“24小時現碾,48小時鮮送”為噱頭,用生鮮思維做起了大米生意。
似乎意識到自身渠道弊端,為提升各個銷售渠道滲透率,十月稻田近年來打起了價格戰。
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占據十月稻田8成營收的大米產品銷量從25.6萬噸上漲至59.43萬噸,復合增長率達52.36%。不過,在銷量陡增的同時,大米產品的平均售價卻從2020年的7.3元/千克下降至2021年的6.1元/千克,之后便一直維持該價格。
業內觀點認為,相對于普通大米來說,鮮米利潤空間較大,但目前該市場容量尚小,還沒有形成規模。這與鮮米產品易損壞的特質,及相對復雜且高額的冷鏈成本不無關系,這也需要企業本身具備更完善的應對措施與資金支持。顯然,相較于金龍魚這樣的行業巨頭,十月稻田目前或還沒有將其做大的實力。
另一方面,網上起家的品牌靠流量實現營銷成功之后,如果后續產品力跟不上或者線下渠道鋪陳失敗,那就會大起后迅速大落、消亡。十月稻田的核心產品大米是民生商品,消費端風險不大。但在中國市場,沒有強大的線下深度分銷,不可能成為大品牌,只能算一個“網紅”品牌。
不僅如此,過度依賴線上渠道會讓品牌被平臺渠道綁架,喪失戰略主動權。金龍魚等糧油品牌,其核心競爭力恰恰就來自于布局全國的深度分銷能力。十月稻田要真正落地生根,必須要面對深度分銷這一關,必須把產品鋪到線下的數百萬個終端網點,否則不可能與金龍魚等傳統品牌PK。
盡管這家公司還面臨著巨大的財務壓力,但其在預包裝優質大米行業的領先地位和線上銷售渠道的優勢也不容忽視。不過,十月稻田能否成功上市并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有待市場和投資者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