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功能食品圈(ID:foodmate-gnspq)
近日,口服美容行業似乎沖上了風尖浪口,資生堂宣布業務拆分,重點提出Inner Beauty(內在美容)概念,資生堂中國CEO認為“未來口服美容將成為繼護膚品、彩妝之外的第三大類目”。而這邊廂,沖上熱搜的“五個女博士”口服美容產品的負面新聞也引起市場熱議,再度興起的口服美容市場究竟有多久的生命周期?
01
頭部企業躬身入局構建口服美容新版圖
資生堂集團發布公告稱,旗下兩家全資子公司發生重大業務調整:自2024年1月1日起,資生堂日本株式會社將通過公司拆分(吸收式拆分)的方式,接管資生堂制藥株式會社的業務。資生堂將“Clean&Dermatology”和“Inner Beauty”(純凈/皮膚科學和內在美容)視為下階段的新增長點。該消息出來后,不少媒體都解讀為資生堂即將加碼口服美容。
近兩年國內也有不少品牌躬身入局,包括華熙生物、貝泰妮、水羊股份等在內的十幾家企業布局口服美容業務,一系列新品牌如雨后春筍出現在市場上。
頭豹研究院分析稱,國內口服美容市場歷經了興起、發展、沉寂和上行四個階段,目前行業在幾大因素推動下正處于第四階段。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內就已經興起過口服美容的熱潮。1992年,太太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推出推出“太太口服液”。該產品將口服保健品與美容相結合,當時一經推出就迅速占領了消費者的心智,內服養顏概念至此興起。1995年太太口服液銷售額突破1.5億元,2001年太太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登錄A股上市。但當時這類市場并不規范,2013年,央視《焦點訪談》公開質疑膠原蛋白飲品的功效并對其生產成本進行披露;《消費者報道》曝光市面上多款口服膠原蛋白飲品經檢測推出“太太口服液”產品不含膠原蛋白成分。在諸多媒體的曝光下,口服美容、保健品的市場缺陷也逐漸顯露出來,缺乏明確的監管標準、功效不顯著、生產成本和研發投入低等問題頻出,這一品類也隨后慢慢沉寂。2013年中國膠原蛋白行業的整體銷量暴跌8成。
直到近幾年,新成分的應用和跨境電商平臺的發展同時推動了行業再度興起。2015年前后,海外品牌通過跨境電商進入中國市場,口服美容產品再度進入消費者的視野。在社交平臺上,經過明星、紅人的種草推薦,POLA、Swisse、Fancl等知名品牌旗下的口服美容產品均收獲了比較高的熱度。而口服美容產品在產品形態、功效上更加細分化,除了原先的膠原蛋白與透明質酸,煙酰胺、葡萄籽,益生菌等新成分豐富了產品形式。
下游端的消費者也對市場熱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動力。根據Mob研究院發布的《2019中國顏值經濟洞察報告》,2019年國內顏值經濟活躍用戶占移動網民比例接近40%,已成為推動口服美容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消費者更關注皮膚健康問題,具體表現為對皮膚狀態的關注度高。據CBNData消費大數據顯示,與口服美容相關的美白、抗老、補水和防脫功能在線上均有一定搜索量,這是消費者的四大主要訴求,其中關注美白和抗老的人數最多。
同時,國內政策也逐步利好口服美容市場。2021年1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文,批準透明質酸鈉為“新食品原料”,可應用于普通食品添加。一時間,眾多透明質酸食品涌向市場,同時,為了迎合年輕消費者的需求,這些產品通常以零食的形式出現,主打膠原蛋白、透明質酸等成分的各種飲品、軟糖、果凍備受歡迎。目前,國內口服透明質酸產品包括:華熙生物“黑零”和玻尿酸水“水肌泉”,漢口二廠和代餐品牌Wonderlab的玻尿酸氣泡水和玻尿酸軟糖,樂純和光明乳業的玻尿酸酸奶,樂樂茶的玻尿酸“粉椰水光凍”等。
據頭豹研究院的數據,中國口服美容行業市場規模在2021-2025年間,將以3.3%的年復合增速穩定增長,預計2025年規模將增加至255.7億元。
02
功效驗證與質量監管是當下難點
資本市場對于口服美容市場的百億預測,并不能掩蓋已經存在多年對于口服美容產品的爭議。目前國內護膚品公司和創業公司在口服美容領域的探索仍處于早期階段,而口服美容產品面臨的質疑和挑戰,也遠高于護膚品。雖然近些年國內一些頭部企業例如華熙生物等公司參與進來,增加了消費者一定的信任度,但對于專業人士而言,對口服的美容液之類的產品功效依舊抱著謹慎的態度,“吃什么補什么,這肯定是一個認知誤區?!?/strong>一位醫療美容機構的院長曾公開對媒體表示。
2014年,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通過一項小鼠研究,表明90%的口服透明質酸可被身體吸收加以利用,并有一部分可留在皮膚組織中。但知乎博主胡曉波曾表示,目前大部分關于口服透明質酸的文獻都存在利益相關,而且口服透明質酸需要大劑量才起效(口服透明質酸的最低推薦劑量是每天120毫克),而市面上的產品在價格高昂的同時,透明質酸含量可能還遠遠不夠。
2015年發表在《美容皮膚病學雜志》上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66位日本女性志愿者使用了膠原蛋白肽,并觀察皮膚水合作用和皮膚經皮失水(TEWL)。研究結果表明:使用膠原蛋白肽的皮膚水分有明顯統計學上的增加。但是,服用膠原蛋白肽對皮膚經皮失水(TEWL)沒有影響,通過生物顯微鏡顯示,皮層中的膠原蛋白網密度有顯著提升。
再以口服美白產品為例,其安全性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此前,Pola、Fancl、Unichi三款網紅口服美白產品曾被某博主送檢,并聲稱檢出含有禁用雌激素,這一新聞在當時引起了熱烈討論。雖然企業后續證明了產品的安全性,但口服美白產品的副作用也受到不少消費者的質疑。
在日本市場中,口服美白產品擁有著更加完善和嚴格的監管。日本相關部門會按照危險性、副作用等將藥品分成三類,其中三類藥品管制相對寬松,副作用低甚至無副作用,只要不是過度使用,基本上不會對人體帶來傷害,其中就包括口服美白產品。但在國內,口服美白產品并不按藥品管理,因此也不存在對于口服美白產品的功效認證。目前國內市場上的27種保健品27種保健功能,包括了“祛痤瘡”“祛黃褐斑”“改善皮膚水份”“改善皮膚油份”四種美容相關內容,其中并未含有美白功能。不僅如此,在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中宣稱美白或許會違反《廣告法》,涉嫌虛假宣傳。
“相比于化妝品,口服小分子美容產品在研發上存在更高的技術壁壘。比如,成分在胃腸道中的吸收、代謝以及在體內的分布狀況,這些研究涉及到制劑和藥理學領域。同時口服比外用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更應該加強毒理和和代謝相關的研究?!备D醫學創始人梅鶴祥曾在采訪中公開表示。
涉獵該領域的品牌方正在通過各種臨床試驗、動物試驗證明口服美容的科學性,但從研究文獻來看,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仍然不夠成熟。另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從原料生產過渡到配方技術,最終反饋到美容功效上,還需要克服不少應用難點?!?/p>
營銷浪潮已退,化妝品行業已邁入科研2.0時代,口服美容市場能否如真如資生堂所言,用功效與口碑打出一席之地?時間和消費者將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