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苓
來源:東四十條資本(ID:DsstCapital)
100多年前,咖啡樹苗被外國傳教士第一次帶入中國大陸,種在云南賓川縣。20多年前,星巴克在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開設中國內地第一家門店。截止今年4月2日,中國市場成為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場,星巴克已經在中國大陸擁有門店6243家。
這還不算多。截至3月31日,瑞幸在大陸的門店數量達到9351家,其中自營門店6310家,聯營門店3041家。
危機感重重的星巴克也在加快開店速度,按照其去年9月發布的2025中國戰略愿景,星巴克預計將以平均每9小時一家新門店的速度開店,到2025年新增門店3000家,門店總數達到9000家,覆蓋中國300個城市。
競賽式的鋪店速度,日漸下沉的城市覆蓋,結果就是咖啡連鎖企業為中國的咖啡市場培養了相當數量的咖啡店專業運營人員,供養了更多數量的咖啡消費者,教育了市場,推動了整個咖啡產業爆發式發展。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咖啡相關企業18.3萬余家,其中,2022年新注冊企業3.2萬余家,新增注冊企業增速23.3%,另據天眼查不完全統計,自1月以來,咖啡行業融資事件合計發生15起,融資金額超40億元,特別是近期M Stand數億元的B+融資再次引發了對咖啡市場的關注。
隨著咖啡行業的快速崛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跨界布局咖啡領域:2018年,中石油成立昆侖好客咖啡,并在旗下的昆侖好客便利店賣起了現磨咖啡;2019年,擁有近2.8萬家門店的中石化易捷便利店發布全新品牌易捷咖啡;2021年2月14日,全國第一家中國郵政直營咖啡店Post Coffee在廈門正式營業;2022年5月,李寧申請注冊“寧咖啡NING COFFEE”商標,在店內提供咖啡售賣與服務……
甚至狗不理包子也加入這波咖啡潮流,2022年成立了咖啡公司——高樂雅咖啡。狗不理做咖啡蓄謀已久,“高樂雅”是澳洲第一大咖啡連鎖品牌,狗不理在2014年就斥資3000萬元買到該品牌在中國的永久使用權,等到2022年才開出第一家咖啡店。只是在眾多跨界賣咖啡的企業中,狗不理像混進來的差生,這幾年主業做得越來越差,副業也沒搞起來,包子是狗不理,咖啡是人不理,搞來搞去,大家對這一品牌還是十分陌生。
如今跨界賣咖啡的這些企業,要么是坐擁數量龐大實體門店的巨頭,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郵政,要么是已經有一款明星產品的老字號品牌,例如茅臺,這些企業原有的業務體系已觸達天花板,瞄準風口上的咖啡,想借勢創造新機會。
對于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郵政來說,已經成熟的線下網點設置無疑是個天然優勢。但是從這兩年這些企業穩扎穩打的實際拓店速度可以看出,即便有先天的網點優勢,也未必能迅速鋪開。畢竟,每個網點覆蓋的周邊人群不同,空間也具備差異,不是每家店都適合打造咖啡消費場景,網點數量并不能和拓店數量劃等號,甚至兩組數據有很大落差。
中國石油好客咖啡品牌負責人楊富強曾對媒體表示,現磨咖啡作為一個慢生意,很難在現有市場下快速成功。畢竟,咖啡做的是熟客生意,依靠高頻復購,而加油是隨機行為,很難讓消費者固定到一家店去加油(以及購買咖啡)。
直到去年10月,好客咖啡大概80%以上的顧客消費的是罐裝咖啡與速溶咖啡,并非店面中的現磨咖啡。甚至,好客咖啡的現磨是虧損的,要靠罐裝咖啡的利潤去彌補。楊富強認為,現磨咖啡的起勢一定與大家喝咖啡的習慣被逐漸培養起來有關。
所以,現在每一家咖啡品牌的努力,都是在教育市場,培養大家喝咖啡的習慣。至于這個習慣什么時候能培養到“市場成熟”,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跨界咖啡,吸引消費者順便嘗嘗鮮并不難,難的是培養出高復購率的消費者。畢竟引流、制造行業爆點,是品牌跨界的先天優勢,而接下來,粘性和復購才是考驗“長久性”的關鍵。
02
想抓住年輕人的心,先抓住年輕人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