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食代(ID:foodinc)
3月27日才剛參加完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論壇,雀巢集團首席執行官馬克·施奈德(Mark Schneider)今天又現身瑞士駐華大使館,出席雀巢大中華大區可持續發展日的活動。
期間,小食代和施奈德進行了短暫交流。充沛的精力,簡練的語言和敏捷的思維,時間似乎并未在這位全球最大食品公司的CEO身上留下痕跡。
“我一直是中國和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持者。我第一次來北京是1994年,之后就經常來,期間看到中國城市的發展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施奈德今天說。
他又認為,當前人們生活常態化對雀巢在中國而言是非常大的發展機會,他希望能結合此前實施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戰略”(組建大中華大區),在中國市場取得更大的成功。
雀巢集團首席執行官馬克·施奈德(Mark Schneider)
有意思的是,施奈德還分享了自己對智能產品的熱情,直言出差途中iPad不離身,因為“喜歡觸屏的簡單和便捷,和直觀的互動方式”。與此同時,他還是特斯拉電動車的“超級粉絲”,手機里最常用的就是特斯拉app的遠程啟動和自動泊車功能。
01
可持續承諾
施奈德還談到雀巢在中國踐行創造共享價值的理念的做法。
他表示,在雀巢看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寄望單方面去獲利,而要實現多贏。比如說,公司在社區的生產經營活動一定要讓社區所有人都能從中獲利。一個例子是,在前幾年的新冠時期,雀巢主動走出工廠去思考是否可以為當地社區作出貢獻,為一線捐款捐物。
而從環境來看,他認為公司一定要在生產經營的過程當中,盡可能少地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雖然生產過程中很難做到完美,但我們正努力借助先進的技術,幫助我們的生產過程盡可能地對生態是友好的。”
不過,施奈德同時認為,在可持續發展和商業回報中取得平衡對公司而言尤為重要。
“類似這樣的情況不光是在可持續發展,而是在生產和經營的每個領域都存在。”他稱,在研發環節如果企業不投入研發可能短期的成本和利潤會非常好,但從長期來看肯定是弊大于利。
他又指出,如果針對未來的研發進行過度投入,那么企業的盈利能力就會很差,因此找到一個長期和短期的平衡點非常重要。又比如在IT方面的投入、在固定資產方面的投入等,企業時刻面臨著長期和短期決策的選擇。
施奈德說,在可持續發展也依然如此,因為可持續發展沒有固定的方程式或方法論可以照搬,因此需要不斷摸索。把可持續發展融入到產品中是雀巢公司的核心戰略之一,怎樣才能平衡好在短期和長期的投入和付出,這是雀巢正在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他又表示,歡迎監管部門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出臺更高、更嚴厲的法律法規,這樣對于真正在可持續方面付出了很多的企業而言也是認可和獎賞。
而對于雀巢在全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節奏,施奈德說,公司會結合不同地域市場的具體情況,例如消費者更關注的優先事項等來做出調整,以及調撥資源。總體而言的目標,是到2050年在全球實現凈零碳排放的目標。
在談到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看法,以及雀巢如何在中國市場適應變化時,施奈德表示,自己一直是中國和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持者,可以說是中國的老朋友。在過去近30年時間里,他見證了中國城市的發展,同時也見證了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的發展。
“現在我在中國看到了很大的發展機會,我認為消費信心肯定會復蘇。”他指出,隨著人們生活正常化,重新恢復出行,戶外消費場景對于雀巢而言是非常大的機會。尤其是隨著國際商旅或出行恢復正常,很多人可能會想把國際市場最新的產品帶到中國來,這也是很好的機會。
施奈德又談到,雀巢作為一家國際化公司,在全球180多個市場經營業務。自2022年1月起雀巢在全球進行了架構調整,將中國升級成為一個單獨的大區,主要是希望能夠讓全球所有職能部門第一時間聽到中國的聲音,了解中國的需求。
“雀巢大中華大區的負責人David(張西強)不僅是大區的掌門人,也是集團董事會成員。他直接向我報告,并確保在集團中研發、制造和采購的同事們能夠第一時間了解中國的需求。”施奈德說。
他表示,雀巢希望通過這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戰略,可以更好地支持中國發展,這也體現了雀巢對于中國的信心以及對中國的重視程度。
而對于雀巢如何在中國市場應對激烈的競爭,施奈德認為,公司在全球各個市場都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而并不止在中國。
在他看來,對于雀巢這樣的全球化公司而言,制勝的秘訣在于“既是一家全球化公司,又是一家本土化公司”。
他說,全球化在于堅持全球質量標準,比如無論在哪里購買雀巢咖啡,都是代表著雀巢公司的品質標準。同時要建立品牌的本地相關性,比如雀巢在中國有在云南生產的咖啡,在種植咖啡豆的過程中云南本地的咖農可以從中受益。
“將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標準和打造產品本地相關性相結合,我相信這就是一個強大的制勝妙招。”施奈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