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歡歡
來源:快消(ID:fbc180)
01
新財富密碼?
“建議禁止在商家宣傳中使用零添加”,正在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提交了《關于加強食品安全與健康科普科學嚴謹性,提升謠言整治力度的提案》。
孫寶國表示,一些固有的認知誤區給科普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部分民眾對食品添加劑的認知。而部分企業為了商業利益,利用消費者的認知偏差,大肆宣傳自己的產品“零添加”,不僅違背客觀事實,也誤導了消費者。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新國標,禁止在商業宣傳及標簽標識中使用“零添加”相關概念。
有些尷尬的是,與孫寶國的呼吁不同,“零添加”似乎正成為調味品行業新的致富密碼。
近日,在廣州舉辦的一場與調味品相關的博覽會上,“零添加”產品成了會場上的”絕對的明星“。現場,大大小小近百家調味品生產企業,幾乎都在力推“零添加”、“有機”、“減鹽”等相關產品。除了醬油,醋、蠔油、料酒、醬料等調味品也紛紛加入了“零添加”行列。
事實上,“零添加”概念雖然是在“海克斯科技”事件之后才徹底火起來,但其在調味品行業并非新概念。
海天早在十年前就推出了零添加產品,千禾味業的零添加產品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彼時,前身從事焦糖色等食品添加劑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千禾味業,在主營的焦糖色業務陷入瓶頸之后,業務向下游調味品擴張。為了避開與業內頭部企業直接競爭,其調味品業務主要聚焦在中高端產品上,并于2008年推出首款“零添加”產品。不過,此后多年,千禾味業的零添加系列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18年,公司才正式確立以零添加產品為主的產品戰略。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千禾味業如今已成為零添加醬油的龍頭企業,相關產品已占公司調味品營收的50%以上。“海克斯科技”事件后,千禾味業更是成為市場寵兒,在零售端和消費領域均表現強勁。
根據最新的業績預告,千禾味業預計2022年實現歸母凈利潤3.1億-3.54 億元,同比增長40%-60%;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3.05億-3.49億元、同比增40%-60%。“海克斯科技”輿論風波發酵的第四季度,其扣非凈利潤最高增長超90%。
這份成績單,在消費集體承壓的2022年,可謂亮眼。受各項利好因素的影響,千禾味業的股價從2022年9月底至今,已上漲近80%。
海天受挫、千禾狂飆,讓越來越多的調味品企業卷入了零添加賽道。快消君在本次展會現場了解到,多家企業是在“海克斯科技”事件之后,才開始快馬加鞭著手推進相關業務的。某頭部醋企的零添加醋和料酒今年2月正式上市,本月開始在廣州等重點市場做推廣,對照頭部陣營的其他企業,其反應已然“落后”。
雖然一窩蜂涌入,但顯然各家企業傾注的精力和期許并不相同。與部分企業跟風推進、淺嘗輒止不同,加加食品把零添加產品戰略上升到了“逆風翻盤”的高度。
在展會現場,零添加系列成了加加食品全力推進的產品,涉及醬油、食醋、蠔油、復調等多個品類。在最近一次的投資者調研活動上,加加表示,2023年公司的重點將放在零添加、減鹽等中高端系列產品的推廣和銷售上,足見公司對其寄予厚望。
02
吃行業紅利?
謹防掉隊也好、逆風翻盤也罷,下游企業的一窩峰涌入,確實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展會現場,可以看到不少上游供應鏈企業,乘著“零添加”的東風來尋覓商機。
某從事酵母提取物生產研發企業的工作人員告訴快消君,近兩年隨著“零添加”勢起,明顯感覺到下游調味品企業的相關需求在快速增長。而上海一從事生物制品轉讓和技術咨詢的公司,去年開始將業務范圍從醫療、化工原料等領域延伸到了調味品行業,利用公司的現代酶技術來助力調味品在無味精添加的情況下實現提鮮增味。該公司此次參加會展,主要目的就是挖掘下游合作客戶。
據悉,我國調味品行業的零添加雖然沒有統一標準,但不添加味精基本是目前行業共同“選擇”。而于傳統調味品而言,味精又是增鮮提鮮的必要元素。沒了味精,產品的提鮮要么靠添加酵母提取物、呈味核苷酸等增鮮成分,要么靠發酵技術來提升氨基酸、多肽等風味物質含量,實現替代味精的效果。
與很多行業類似,零添加概念在調味品市場的火熱似乎讓賣鏟子的企業先賺到了錢,而卷入其中的調味品企業日子卻并不好過。零添加背后是更殘酷的商業競爭。
企業扎堆擠入零添加賽道,一方面是市場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則是行業天花板隱現的情況下、尋求消費升級的必然選擇。以醬油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醬油產量從2015年的1011.9萬噸下滑到2018年的575.6萬噸,2019年開始緩慢上升,但到2021年仍然只恢復到了788.15萬噸。
醬油滲透率近乎飽和的同時,上游原料價格還在不斷上漲,傳統調味品企業靠銷量支撐的性價比生意越來越難做,這點從海天逐年下滑的業績增速就可見一斑。
為保住業績,調味品企業一方面對現有產品進行直接提價,一方面則著手推出更高毛利率的高端產品,零添加產品就是趨勢之一。不過,在零售端,零添加產品動輒幾十甚至上百元的高售價,將大部分消費者和餐飲商家攔在了門外。
展會現場,快消君碰到了少數做高端私廚的餐飲商家在關注零添加產品;但也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目前,零添加調味品的目標消費群體仍然局限在少部分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個人和家庭上,對餐飲的滲透率很小,未來也不會很高。
在調味品專家、賦能型產業投資人陳小龍看來,零添加產品未來會成為趨勢,但不會成為主流,因為很難攻下餐飲渠道。這一方面緣于產品的價格門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口味口感的不足,“我國的零添加醬油,特指不添加味精,其鮮度較傳統醬油來講仍有不足,這決定了其在餐飲渠道只會有極小的滲透”。
某醋企的業務人員也表示,目前其公司的零添加產品主要在廣州等幾個一線城市的KA賣場、高端超市進行推廣,餐飲渠道及常規零售終端均未涉及,“一瓶500ml普通的醋和料酒在終端賣6-8元,但零添加的價格往往是18元往上走,一般的渠道肯定賣不動”。
顯然,“海克斯事件”雖然加速了零添加產品的市場教育,但調味品的主流趨勢仍然是追求美味、便捷、安全。在陳小龍看來,海天的業績短期確實受到了輿論風波的影響,但其擁有全國調味品最大的分銷渠道、龐大的客戶基礎,及較強的品牌影響力,這些均未受到實質性的傷害,反彈能力不容小視。
反倒是過度營銷“零添加”的企業,未來一旦新國標落地,會有被“反噬”的可能。消費者對于食品健康安全的追求是大勢所趨,但對食品而言,健康并不等于零添加,讓產品變得健康、還有很多事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