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逸夢
來源:新消費智庫(ID:cychuangye)
2023年1月18日,“蛋品加工第一股”歐福蛋業敲鐘上市,成為北交所外資控股公司第一股,這天也是歐福19歲的生日。
歐福蛋業的實控人為Christian Nicholas Stadil,其通過多層架構間接持股87.96%,總經理劉文為第二大股東。
實控人Christian Nicholas Stadil控制的Ovodan集團,主營蛋制品業務,該集團除歐福蛋業外,還有5家經營蛋制品業務的境外企業。而Ovodan集團隸屬于Thornico集團,Thornico集團的擁有者是ChristianNicholas Stadil和他父親Thor Stadil,集團下轄近150家成員企業,業務分布全球50多個國家,涉及領域包括食品工業、運動休閑服飾、航運、地產等。
歐福蛋業成立于2004年,是丹麥Thornico集團在華的產業,經過19年的發展,成為了國內蛋品加工行業的頭部企業,目前在中國建立了3個蛋品加工廠。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歐福蛋業的營收分別為6.80億元、6.20億元、8.49億元和4.20億元。
歐福蛋業的背后則站著一批“金字塔頂尖”的企業,包括聯合利華、億滋、亨氏等國際食品巨頭;85度C、巴黎貝甜、味多美、好利來等烘焙行業巨頭;以及桃李面包、安井食品等知名食品制造商。
作為Thornico集團里的一個子公司,來到中國這樣一個陌生市場,“低調”耕耘19年,如今成功上市,歐福蛋業“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它是怎么選品類和市場的?又是怎么進行本土化、適應中國市場的?新消費智庫本期就采訪到了歐福蛋業總經理劉文,其實歐福蛋業的發展也逃不開“時光機理論”,當然也做了不少本土化創新,以下是劉文的自述。
01
市場空白期進入,
改革開放對蛋制品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拉動作用,因為中國對外開放,很多外資賓館到中國來,就需要一些蛋制品,對我們來說蛋制品是新事物,但對他們來講,這是標配。
大概是1987年前后,中國曾經先后引進三套國外的加工設備,但是一直沒有形成氣候。差不多到1997年前后,國內出了兩家做蛋粉的企業,中國才逐漸有了蛋制品加工的概念。
當時蛋制品的國際貿易是非常不活躍的,中國這么大的產蛋量,中國每年出口就是10萬噸左右。對Thornico集團公司來說,到中國來不是做全球貿易,就只是想在中國發展,當時Thor認為中國就到這個時間節點了,從建廠之初就覺得這個廠就是要在中國發展,中國市場足夠大了。
想想我們中國有20%的世界人口,中國的產蛋量占全球40%,但當時中國做蛋制品加工極少,幾乎是空白市場,從世界范圍來看,全球雞蛋被再加工為雞蛋制品以發達國家占比較高,日本為55%,美國為40%,中國的蛋制品主要生產傳統的鹵蛋,還是以鴨蛋為原料的皮蛋咸蛋,而作為加工原料的蛋制品(蛋粉/蛋液)幾乎沒有,僅有少量的蛋粉、冰蛋和蛋白片。
作為原料的現代蛋制品興起主要推動因素是安全,因此這個產業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丹麥早些年,也是從用手敲雞蛋一步步演變過來的,像歐美市場/日本市場,但凡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食品安全就會成為一個絕對的焦點,只要中國經濟到了一定節點,蛋制品加工業的發展就是早晚的事。
2000年左右,歐盟已決定,從2012開始執行動物福利法,當年集團的的實控人Thor先生也就是我老板,認為歐洲會失去主導全球蛋品貿易的機會,所以要走出去。而中國的飛速發展,欣欣向榮,堅定了來華的決心。
我覺得要是歐盟當時不推行這個法令,Thor先生來中國市場時間可能還會再推遲。
2004年是中國蛋制品加工的分水嶺,差不多有兩家國外公司介入到中國的蛋制品加工,后面越來越多公司開始做蛋制品加工。
2004年投資做蛋液,我們是中國第一家。因為當時可能沒有很好的技術去做蛋液,同行們都在做蛋粉,蛋粉是干制品,加工貯運相對簡單,它跟奶粉一樣,只要把水分蒸發出去就完了。但蛋粉的加工對雞蛋的天然性質改變了較多,在許多用蛋的產品中代替殼蛋是困難的,進而導致應用面比較窄,而蛋液產品與原料蛋的性能很是接近,因此在多種運用場景下都可以用來替代手工磕蛋。當時,蛋液沒有國標,在生產許可認證時也沒有專門的類別,只能放在其它類中,蛋液也是直到今年才開始有了產品的國標。
我們從2005年開始推液體蛋,在國內這是我們的首創,也是我們一個符號,當時很多人都沒有液體蛋的概念,很多人以為液體蛋就是水蛋、假貨加水。液體蛋因其與傳統用的手磕蛋所得的蛋液性能十分接近,又具有安全靈活的使用方面的優勢,可以在多種場景下替代手磕蛋,對于蛋制品加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歐福蛋業一直致力于改變用蛋形式。以前食品企業買雞蛋自己處理,但國外立法規定,食品企業如果不具備專門的、獨立的處理區域處理殼蛋,那就不可以買殼蛋,而必須買蛋制品。包括現在的市場也好,也不是說幾家蛋品企業在競爭,而是我們在共同致力于改變食品企業、餐飲業的用蛋形式,少用帶殼的雞蛋,多用蛋制品,這個是我們這些蛋制品加工企業的目標。
Thornico集團傳統的運作模式就是到哪兒發展,就在當地找操盤手,這樣的結果是當地的企業可以更快適應當地的特點,從而有利企業在當地生根發展。Thor是丹麥人,丹麥國家小,人也很少,只有500萬人口,自身沒有足夠的內需市場。屬于有全球視野,培養的企業就服務當地。
說實話,我來歐福是偶然也是個必然,我1992年讀碩士研究的就是蛋制品,但當時沒有蛋制品加工行業,所以我畢業后就到了光明乳業技術中心,歷任上海乳品培訓研究中心(上海牛奶集團)項目經理,上海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乳品研究所所長、技術中心副主任,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奶粉事業部、營養品分公司總經理。
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一年我去江南大學招畢業生,臨時被拉去參加一個蛋制品加工可行性研討會,之后無任何聯系。四五年后的一天,突然收到一封郵件,問道:你還在光明?還記得那個蛋品加工項目?我們現在準備實施了,有無興趣?
我當時就想已經在光明干了9年了,也做到高層了,那個時候國家也鼓勵外資企業的發展,我就想說那就在我自己35歲的時候,干脆回到自己的本專業上。另外,我當時認為畜產品的三大品類是乳肉蛋,我在光明已經經歷過了乳業的大發展,經歷了光明的上市。肉制品的發展也如日中天。
我想蛋制品也許過了五年八年應該也會像乳制品、肉制品這樣蓬勃發展機會和空間。現在回頭看,我當時判斷比較膚淺,低估了難度。
因為蛋跟乳制品的加工是最相近的,都是流體處理、巴氏殺菌等。但實際上蛋比乳業要復雜,因為蛋是個生命,它每天在變化,而乳只是食品,這個是有巨大不同的。
起初我們做蛋行業的人基本上都有做乳品的經驗,才可能去研究更復雜的蛋相關技術,剛好我也做過乳品研發。后來獲悉,老板在選人時,乳品、技術背景是重要考量。資歷、閱歷、年齡、舞臺、發展空間、想象力等等諸多因素的巧合,讓我下定決心離開自己的舒適區。
在實際做的過程中我發現,并不是說國外的經驗都可以照搬。在國外做蛋制品,它有法律規定,它是安全第一、效率第一。但我們中國用蛋制品,追求的是所制成的產品的口感質地,所以盡管你的安全達標了,但用你的蛋制品來制作產品口感、質地做不出來,也是問題。國外的經驗給了我們一個大框架,但如何更好地滿足中國食品企業對蛋功能的要求,是需要我們自身去消化的。
像我是本人是學食品的,包括我們現在的團隊也大概有30多人來自江南大學,都是學食品的,所以和養殖端對蛋的認知切入的角度可能是不一樣的。一般的產品,我們不僅僅要做到食品安全,比如微生物合格,對我們來說,客戶買我們東西是要用它的功能性的,如果功能不達標,那再合格對客戶來說也是沒法用的,如果客戶拿蛋液做一個蛋糕怎么做都打不起來,微生物再合格也沒用。
02
從安全性、功能性到延長蛋液保質期,
蛋品加工行業屬于高投入但談不上很高盈利的行業,也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行當,還是有一些壁壘和護城河的。
有些人拿蛋制品和品牌蛋相比,其實根本不是一個東西,品牌蛋做的是養殖業,而蛋制品加工業屬于農副產品加工業。另外,我們所講的蛋制品加工業的產品不是皮蛋也不是鹵蛋,做的是蛋液、蛋粉以及各類蛋類預制品的研發、生產、銷售,銷售對象是To B的,像乳制品、肉制品、烘焙制品、調味制品、面制品,基本上你能想到的食品產業都會用到蛋制品。
我們歐福產品的第一大賣點是安全,第二大賣點是功能,第三大賣點是便捷。
蛋制品跟養殖相關,養殖跟動物營養與防病治病有關,蛋制品屬于動物性食品,屬于民生產品,所以安全是最重要的。
2004年前后,因為雞蛋色素問題、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成為關注的焦點。而歐福蛋業契合了當時對安全的訴求,直到今天推動蛋制品加工行業發展的要素之一,還是食品安全。
我們是給食品企業提供原料的,蛋的安全不只在蛋的加工階段,它包括原料蛋的管控、進廠之后與同貯食材產生的系列交叉污染。我們要擔心原料蛋的農殘藥殘、腸道致病菌問題,包括沙門氏菌,因為蛋制品加工行業最大的安全工作就是消除沙門氏菌的風險,而我們巴氏殺菌技術的目標菌就是沙門氏菌。而消除農殘藥殘風險是通過專業手段來管理好原料蛋。我們的這兩項工作可以保證食品加工中的用蛋安全。
所以為什么國外的食品企業都使用蛋制品而不是殼蛋?因為殼蛋本身就很有可能帶有沙門氏菌,雞場有沙門氏菌概率的風險極高,沙門氏菌對白人的致病性更強,對我們黃種人會好一點,但的確它是一個很大的致病菌,中國很多新聞報道的大面積腹瀉等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
因此采用專業加工來處理雞蛋,可以有效地截斷沙門氏菌的傳遞鏈。
很多食品企業之前自己買雞蛋,而中國的蛋雞養殖中小規模占了多數,雞蛋來自千家萬戶,養殖投入品的管理專業要求高,加上一線獸醫的缺乏,因此沒法有效控制農殘藥殘。抽檢殼蛋,就會遇到取樣沒有代表性的困惑,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雞蛋本身就帶菌,有些破蛋裂蛋它本身就帶縫,就有很多的細菌,進工廠之后再次處理既麻煩也怕不干凈,還要擔心對其它食材的污染。這也是食品企業會找到我們這種專業化公司的原因,你幫我把關,你幫我殺菌。
除了安全,功能性也很重要。雞蛋的來源參差不齊,但食品企業用雞蛋是把蛋當成一個功能性配料來用的,而品質的參差不齊就會導致功能性和產品品質是波動的。需要有專業公司為食品企業提供性能可靠又安全的原料,才能保證它的工藝是完整的,它的產品是穩定的,并且把沙門氏菌杜絕掉、農殘藥殘解決掉。
比如,食品企業去買蛋,把蛋打開之后有十個不同的蛋黃顏色,那食品企業的產品顏色怎么均勻?所以我們要為食品企業提供一個穩定、一致的配料,比如羅氏色度要在幾度,這些都有系列標準,這才是我們競爭優勢。
那我們要提供好的原料,什么叫好?我今天能夠把蛋糕打起來,明天打不起來,它就不叫好。我們的賣點是賣功能性,這里講的功能是使用功能,而不是營養功能。而食品企業用蛋是用它的功能性,即用它的乳化性能、凝膠性能、起泡性和成型性等等,還可以分別利用分蛋(雞蛋可以將蛋黃和蛋白分離開,這就是分蛋)的功能,不是簡單地用全蛋,比如用蛋清的功能,用蛋黃的功能,這就是我們與蛋制品加工業與眾不同的地方。
我們認為一個網紅產品的出現不是簡單做兩個廣告就出來了,沒有產品的獨特之處,它是走不出來的。那蛋制品對烘焙產品來說就是核心,蛋制品你沒控制好,想做一個好的烘焙產品是不可能的。
國內很多人就是自己敲一個蛋,用全蛋,但在許多好的蛋糕里,它一定是要分別利用蛋黃、蛋清的功能。很多日本的糕點里,先用蛋清再用蛋黃,順序都可以改變,種種組合都是為了達到一個很好的口感和質地。
而好的冷飲,一定要用到蛋黃液做乳化劑,產品品質做的越好,你對蛋的依賴性越強,包括好的魚丸、肉丸,應該用蛋清來增加Q彈力,而不是添加其他東西。你在家里,可以打一個雞蛋拌在餃子餡里面,提高凝結力,但如果是一個大的工廠怎么辦?
它只能找到我們這個專業的、能給他提供蛋清的企業。它如果買蛋,沒法分離,即便分離完之后,蛋黃又是負擔,所以蛋制品加工它本身是個產業,不是說買個農副產品,自己敲一敲就可以的。
我們把蛋液產品的保質期從兩三周延長到了45天,這個是我們的首創。國外的蛋液保質期2到3周,這是跟國外的硬件冷鏈配套是相對應的。
而在國內受制于冷藏運輸、低溫庫倉儲條件,我們需要延長蛋液的保質期。那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要讓蛋液在延長保質期的前提下,還要保持功能性,這其實是不容易的。蛋液的巴氏殺菌不像牛奶的超高溫滅菌那樣能把一切菌殺死,巴氏殺菌只能把沙門氏菌等腸道致病菌殺死。而且我們一直把蛋當做一個功能性原料,那這里就有一個悖論,溫度越高,細菌殺死得越多,保質期越長,但對蛋功能性的傷害也越大,溫度稍高就會把蛋加熱到變性凝結而成為蛋塊而不是蛋液了。所以,在保證蛋功能的情況下,延長保質期才有意義,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延長保質期的問題。
如果你不需要功能性,那我做出的蛋液可能放三四個月,但客戶拿到之后做產品就是做不出來,那就沒有了意義。我們做這個事情,也是為了能覆蓋全國更多的客戶,為了讓產品能進入酒店、餐飲、小店等,那他們買蛋液,它的冷藏條件/配送距離我們都得考慮。
對我們來說,做長保蛋液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是通過殺菌技術的組合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我們必須通過練硬功夫來保證這個效果。
2004年,歐福蛋業開始在長三角地區投廠,而長三角地區是當時中國食品企業比較密集的地區,基本上都是被一些臺企和歐美的食品巨頭主導。
蛋制品行業主要是兩大行業用戶,一個是烘焙行業,烘焙行業對蛋制品的功能是高度依賴的,在臺灣省,在日本都有用蛋液的習慣,而烘焙行業在過去20年基本上是中國食品行業里面每年復合增長率都超過20%的一個行業,這也是我們受益很大的一個地方。包括烘焙師傅跳槽,他可能都覺得,這邊用蛋液、那邊自己敲雞蛋,那這個產品他都做不出來。
另外一個行業,說得大一點叫調味品行業,準確地說就是沙拉醬/蛋黃醬加工業。它主要是受益于歐美西式快餐行業比如包括漢堡王、麥當勞、星巴克等的發展,所有漢堡里都會用到蛋黃醬或色拉醬,這類產品因是冷加工產品,對原料的微生物要求很高,它是我們蛋制品的很重要的應用領域。
我們目前所有客戶基本都是行業里的頭部企業,因為我們當初也是從頭部企業開始說服他們放棄自己敲雞蛋,改用蛋制品。很多烘焙企業,最初都是自己買雞蛋,自己在工廠里敲。但我們要慢慢說服它們放棄,而直接采購蛋制品,是這樣的一個慢慢演變的過程。
圖片來源:“歐福蛋業”宣傳片截圖
我們的第一個客戶是東方航空食品,是我們從2005年開始供貨的第一個客戶,因為他們要給一些國際航空公司如漢莎、北歐等做代加工餐盒,那別人就要審核它們的工廠,審核工廠就明確要求你必須要用符合安全規范的巴氏殺菌蛋的蛋制品。你幫我提供的面包、炒蛋等食品,你要用蛋的話,你不能自己敲蛋,必須要用符合安全規范的巴氏殺菌的產品。
所以東方航空就去找安全的蛋制品,那個時候我們剛好剛建完工廠,并推出巴氏殺菌蛋制品,那它們就成為我們的客戶了,它也因此拿到了不少餐盒生意。
還有一個客戶是上海一家有名的公司,它之前也都是自己買雞蛋,自己工廠內部敲,后來老板覺得這樣不長久。最初我們把樣品送到他們工廠,怎么測都不達標。后來,我們就帶著研究員去到他們的車間做交流。
去了以后,我們就發現很多問題,第一個,它自己買雞蛋,雞蛋是常溫的,但我們給的蛋液是冷藏的,有溫差,那就會影響打發性。第二個問題,打蛋的師傅沒有一個固定的流程和標準,就是隨意地拿在手里打,可以打五下,也可以打八下。
于是我們就說,我們來建立一個標準吧,比如蛋液在什么溫度打,用什么轉速打,幾分鐘后我們通過泡沫的高度去看,通過泡沫的穩定性去看,就通過這樣手把手地到一線幫助烘焙企業建立了評估蛋液好壞的實操標準。
因為這個企業它自己買蛋,每天蛋價的波動很頭大,而且蛋進廠之后,還要面臨蛋殼固體的垃圾處理等無數的煩惱,所以后來他很快就和我們合作了。
上海有一家做調味品的公司,說我員工直接手打的蛋很好。
那我就跟他說了兩個常識,第一個蛋越好蛋越新鮮,但越新鮮的話是不是蛋液越沾蛋殼?第二個,員工效率很高意味著敲蛋越快,打得越快,是不是意味扔得越多?
比如,別人1分鐘打兩個蛋,你員工1分鐘打三個蛋,那蛋殼上粘的蛋液越多、扔的就多,蛋越新鮮就粘,這兩個因素加起來,都會導致扔得更多。兩個東西都會導致你自己打蛋,得蛋率低,但員工告訴他得蛋率是87%。后來老板就去現場看員工打蛋,員工到后來沒辦法了,就往里偷著加水,看著看著老板臉色就變了。
所以很多企業在核算成本時,不知道自己用蛋液到底是貴了還是便宜了,因為很多時候沒有算獲取蛋液的隱形浪費。其實這完全是一個認知的問題,打個比方,你做面包用面粉,但你不會買麥子來磨,那你做蛋糕用蛋清為什么要自己買雞蛋來敲呢?這就是產業化分工。
產業化分工后,用蛋液也未必就貴。比如很多企業用全蛋液來做沙琪瑪,但想讓沙琪瑪做得很蓬松,其實主要是蛋清的功能,那成本其實還降低了。之前那種師傅傳徒弟的做法,包括配方等,實際上都是制約了產業的發展,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選擇從頭部企業做的原因,因為頭部企業不停在學臺灣學日本,那這樣自然而然就把產業化分工給帶起來了。
04
乳和肉都有千億級公司,
畜產品三大支柱——乳肉蛋,乳和肉都有千億級的公司,唯獨蛋還處于這樣一個起步階段,中國生產了世界的40%雞蛋,我們認為蛋制品未來的空間是巨大的。我們有三個布局。
第一,在上游,布局“動物福利養殖”
動物福利是一個有意思的潮流,歐洲在經過多方博奕達成一致理念,認為動物福利有利于動物健康,有利于動物食品的安全。中國的走勢目前難料,歐福蛋業在2021年年底,獲得了中國的第一張福利養殖的證書。從國際上一些全球食品公司和商超巨頭的對外承諾看,2025年是一個節點,很多知名企業都承諾2025年之前用上動物福利養殖的模式。
我們對福利養殖這個事情,經過多年積累和研究,已是很熟悉的,我們很多大客戶都是國際食品巨頭,包括像聯合利華他們很早就會要求就福利供應這個事情做回顧。所以福利養殖這個事情對歐福來講是非常清晰的路徑,我們要幫著客戶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密切在關注這個事,需要去摸索,到底在中國搞福利養殖需要什么樣的技術,產蛋率有多高,臟蛋率有多高,料蛋比怎么樣?我們要做這樣一個試點,我們成了一個第一個就吃螃蟹的人。
那福利養殖這個到底什么時候爆發,這個時間點誰都不好控制,這就屬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對我們來講,先承擔點兒成本風險,等到這個事情發生后,我們就可以奪得先機。當然養殖不是我們的主業,我們的重點還是在加工和下游。
歐福于2015年在江蘇南通創建了第一個符合歐盟標準的非籠養蛋雞基地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歐福蛋業OVODAN
第二,上游,通過“聯合體模式”保質、保量原料供應
其實在北歐國家,很多畜產品都是聯合體的這種模式,就是養殖者做養殖,加工者做加工,養殖人和加工者聯合起來,但到后來養殖人和加工商都可以成為聯合體的股東。我們的聯合體雖然還沒像國外那樣有資本的交叉,但我們不是硬聯合,每個成員企業必須得跟歐福長期合作了,才有資格進入到聯合體的體系里。這樣在一個整體中發揮專業的優勢,更好地把產品做好。
第二,也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第三,歐福是做蛋品加工的,早些年我們每年的增速很快,都是兩位數、三位數或者翻倍的增長,那如果我們自己去養殖,是跟不上這樣的發展速度的。而且不僅在量上,在質量上可能也跟不上這個速度,所以通過聯合體的方式,解決了歐福蛋源供應的成長性問題。
回到聯合體的玩法,我們一般會選擇適度規模的自有雞場供應商,大家選派技術專家,成立質量小組或管控小組,大家相互分享,我們最關心的問題還是農殘藥殘,那農殘藥殘的投入品管理最重要,我們會讓大家分享哪個投入品好,做一個清單,組織大家去審核,讓成員企業共享,去談價格集中采購。
聯合體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發揮各家的優勢,聯合起來,把工作做好,確保我們的養殖場不被投入品廠給糊弄,從而給產品的安全加上保險。我們給到成員單位技術上、經濟上、口碑上的加持。
第三,在下游,在C端推小包裝蛋液和系列預制蛋制品
我們的目標是改變用蛋形式,它本身就包括TO B跟TO C兩個層面。過去這些年,實際上我們更多是做TO B。給食品企業提供安全的功能性原料,實際上是幫著這些食品企業升級換代,我們做的是幕后英雄,這是我們的主業,我們會繼續做下去。
在做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做一些小包裝的蛋液給五星級酒店、西餐廳、或者有幾家連鎖店的烘焙店用。
蛋液在國外是有零售產品的,到歐美的超市都能看到,歐洲有200毫升、300毫升,美國500毫升、1000毫升的蛋清、蛋黃、全蛋產品,這些產品是發達國家首先發起的,相信國內隨經濟的發展,進入百姓家是必然的,我們只是在國內第一個推廣人。
現代生活方式多樣化,很多潮人喜歡在家里DIY各種烘焙產品。小包裝蛋液可以代替殼蛋,蛋液帶回來后一擰蓋就可以用了,不用像殼蛋要敲還得洗。還有些客戶只吃蛋清,不吃蛋黃,那就可以直接買蛋清。但我們目前也只是嘗試,這還是取決于市場的演變和新興一代消費者的喜好。
現在比較成功或者可以對標的一類產品叫豆制品,它從原料大豆出發,除了豆漿外還有系列的產品,如豆腐、豆腐干、百葉等多種變形產品。因此聯想到雞蛋加工那還有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玩,我覺得蛋品的認知已經發生了改變,可不可以再衍生一下,比如蛋類預制品,這也是我們近幾年嘗試的方向,即以蛋為主要原料,經過煎炒烹炸等工序,做成各類食材,比如蛋皮、蛋絲,各式炒蛋,蛋堡,歐姆蛋等等。這些都已經商業化生產和應用。也計劃會適時推出To C的單片包裝,更好地與終端消費者互動。
蛋品的發展是有梯度的,如果你沒有一個基本量的產品,想做別的東西很難,比如要提取蛋的卵磷脂,這些都是概念,提取完這些東西,剩余的蛋液不能再利用或不能保值,那就無法長久下去。對這個行業很多人都有一些認知誤區,覺得可以“偷機取巧”,其實做不好蛋液,很難成就蛋業。
蛋制品加工它是個永恒的行業,不管咋樣你總要吃蛋糕,那做蛋糕就用蛋;但是蛋制品加工又確實是新興的,盡管歐福一路過來有19年了,但對一個行業來講,19年根本不算什么,只有長期主義才能走得下去。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改變用蛋形式,隨著產業的升級和消費升級,蛋制品加工行業未來的發展空間還很大,我們渴望更多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