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莘莘 李瑩 李雪雪
來源:半熟財經(ID:Banshu-Caijing)
也許你早就熟悉“肉粽”與“甜粽”的爭論,也知道甜豆腐腦和咸豆腐腦水火不容,那么現在問題來了:吃薯片,你喜歡袋裝的,還是筒裝的?
說“沒有人不喜歡吃薯片”,可能略微有些夸大其詞。但是,《中國互聯網+薯片產業運營現狀及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顯示,全國的薯片購買普及率總體達到了76%的水平。相關調研中也可以發現,年輕人對于薯片的喜愛遠超其他膨化食品。
現在市面上售賣的薯片,可以簡單粗暴地分為兩種類型:袋裝和筒裝。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們有什么不同。其實,兩者的原料、加工方式和口感都不一樣,幾乎可以說是兩種不同的食品。
01
袋裝vs筒裝,有什么區別?
簡單地說,袋裝薯片是直接用馬鈴薯做的,而筒裝薯片是用馬鈴薯粉和其他淀粉類原料做的。前者稱作原切薯片,后者稱作復合薯片。兩者的關系類似于鮮奶和用奶粉沖兌的牛奶。當然,也有一些復合薯片采用袋裝,但筒裝的一定不是原切薯片,因為土豆直接切出來的薯片形狀不規則,只能用袋裝。復合薯片是用模具壓出來的,每一片的外形都完全一樣。
除此之外,薯愿這類的筒裝薯片屬于烘焙型薯片,與復合薯片一樣都是以馬鈴薯全粉為原料,只是沒有油炸這道工序。

1853年的一天,美國薩拉托加泉市的一間餐廳中,主廚喬治·克魯姆因為受到客人的為難,憤怒地將馬鈴薯切成薄片,油炸后撒上過量的鹽,做成“又薄又咸”不能吃的樣子。沒想到客人卻贊不絕口。這種食品一開始以地區命名“Saratoga chips”,很快被傳到全美,大家就都稱其為“potato chips”,這就是原切薯片的最初形態。
此時,薯片還需要靠手工削皮、切片,無法擴大生產。直到20世紀20年代馬鈴薯削皮機的發明,才使薯片的大批量生產成為可能。此后,靠赫爾曼·雷這位機械推銷員,薯片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而他也就是樂事薯片的創始人。20世紀60年代之后,薯片逐漸風靡全世界。
復合薯片的歷史則略晚于原切薯片。它的原料是將熟馬鈴薯脫水干燥后制成的雪花粉,最早用于動物飼料的生產。馬鈴薯雪花粉的商品性生產始于1957年的美國。當時田間有許多馬鈴薯的品質夠不上生產鮮切薯片,又沒到病變發霉的程度。于是,在一些鮮薯原料供應不足的地區,大量的馬鈴薯被用于生產雪花粉,以緩沖加工季節的價格波動。在此期間,雪花粉主要被用于沖調土豆泥,或添加于其他食材之中。
1968-1974年,預制馬鈴薯方便食品的迅速發展,為馬鈴薯雪花粉行業帶來了巨大影響。1970年,寶潔公司(P&G)旗下的品客薯條誕生了——這種預制薯條幾乎每一根都擁有一致的大小和彎曲度。這就是我們現在吃的筒裝薯片的前身。品客薯條推出幾年后,便占領了整個馬鈴薯方便食品30%的市場。
原切薯片以新鮮馬鈴薯為原料,其對原料有更為嚴格的要求,原料品種的選擇對原切薯片的品質、色澤、口感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其生產工藝流程為:將馬鈴薯清洗去皮后修整切片,然后通過漂洗、漂燙,將切片表面的淀粉和其他物質清洗掉, 這樣可以使切片在油炸過程不相互粘連。之后是脫水油炸,瀝油冷卻后調味,最后計量包裝將成品入庫。
復合薯片則要先把馬鈴薯做成雪花粉:將馬鈴薯去皮、蒸煮制泥再經過滾筒干燥。制成的雪花粉需稱量攪拌,再經過壓片過程,后續就和原切薯片一樣:油炸調味,再翻片排列,最后裝罐制成成品。

02
你站哪一邊?
對于消費者來說,袋裝與筒裝更像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喜歡吃袋裝薯片的消費者,偏愛“咔擦脆”的口感,喜歡袋裝薯片咸香的口味;而喜歡吃筒裝薯片的消費者們,則青睞于筒裝薯片比較清爽,不像袋裝薯片那么油膩,同時它又有著十分厚實的口感。“不會只有我一人覺得,筒裝薯片更好吃吧?”薯片愛好者倪倪就是一個十足的“筒裝黨”,她更喜歡這種硬一點的口感,她個人感覺筒裝的調料撒得也更均勻一些。
李彤是一所北京市高校內超市的工作人員,他告訴我們,超市里這兩種薯片的進貨量差不多是1:1,有時候筒裝的薯片銷量還勝一籌。李彤還告訴我們,超市賣得最好的是樂事薯片,因此他們進貨時基本上不會嘗試別的新品牌。樂事薯片既有袋裝,也有筒裝。
搜集了各品牌薯片官方旗艦店的價格,我們發現,在價格上,袋裝薯片的均價會略貴一些。如果按克均來算,樂事原味薯片的筒裝價格是0.106元每克,袋裝價格是0.125元每克。如果從性價比上來說,二者其實相差不大。
無論是愛好筒裝,還是愛好袋裝,受訪的消費者們都表示沒有太注意過這兩者價格上的區別,因為他們很少會購買另一種自己不太喜歡的薯片。
從包裝上標定的成分表來看,筒裝薯片似乎要更健康一些。以可比克薯片為例,原切型比復合型每100g熱量高了113kJ,相當于一位50公斤的女士慢速走13分鐘的消耗。原切薯片的脂肪含量也更高,參考值高出4%,鈉含量也高于各種口味的筒裝薯片。
今年11月,樂事新推出了“減50%飽和脂肪薯片”, 樂事表明產品升級是針對中國市場,研發皆由在華團隊完成。對于品牌的這類創新,倪倪持不太樂觀的態度, “都吃薯片了,本來就不健康,我還在意這百分之五十的脂肪嗎?”

無論是袋裝還是筒裝薯片,品牌近年來的精力都放在了都在“卷”口味上,樂事的筒裝薯片在原有的幾種常規口味之上,上新了牛油果薯片清甜芥香味、黑松露薯片黑胡椒味、玫瑰花瓣薯片酸甜玫瑰味等口味,好友趣的袋裝薯片也推出了以色列西柚、江蘇海苔等口味,名字也越來越長。
不過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愿意為新口味買單,每周都會吃薯片的小晨告訴我們,她也嘗試過一些品牌出的新口味,比如櫻花味、黑松露味,“新口味真的不太好吃,看到的包裝和吃進去的是兩種味道”。面對各種新出的口味,她只要在逛超市時看到了,還是會主動試試。
市面上的薯片使用各種調味劑,除了各大品牌在“卷”口味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一些廠家用于加工的馬鈴薯品種炸出來的薯片缺乏土豆香味,使用調味劑可以掩蓋薯片原本風味的不足。
“原味、黃瓜味才是永遠的神”,小晨更喜歡原味薯片所透露出的馬鈴薯本身的香味,吃了不會太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