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歲月
來源:快消(ID:fbc180)
近日,因李佳琦直播間售賣的資生堂產品比官方旗艦店貴300元,雙方“撕”的不可開交。此事不僅在網絡引發熱議,更把此前同樣與李佳琦發生糾葛的百雀羚也“拖下了水”。不少消費者留意到,作為昔日的國產美妝第一品牌,那個曾把OLAY、歐萊雅等老大逼出賣場的百雀羚,如今卻也賣起慘來。
前幾日在網上閑逛,偶然發現某人為宣傳百雀羚不惜“賣慘”。大體是說百雀羚國貨之光,拒絕外資,捐贈多少……但直播間卻只有2個人觀看。感覺現在國貨們都掌握了“賣慘”的精髓,先得拒絕外資再得公益活動,而如今呢,不是賣場被排擠再不就是股市停牌亦或直播沒人看。滿屏一種“我好慘”,你得來買我。
說實話,其它品牌賣個慘還能接受,百雀羚再怎么說也是國產美妝第一品牌,2019年銷售額近200億,好好的宣傳“草本護膚,天然不刺激”不更好嗎,為何也要走捷徑。
01
將“競品”逼出商超
中國的美妝品牌就是一部抵抗外資的大戲,曾經的小護士、丁家宜、羽西、大寶等品牌先后都被收購,唯一被國內資本收購的上海家化,其創始人葛文耀動不動就在網上懟平安集團,揭露各種內幕。
與這些品牌相較,百雀羚確實是一個很成功的品牌,不僅沒被收購,還將寶潔、歐萊雅等品牌從中國商超逼退,只是,在當下互聯網銷售時代,寶潔們又重新崛起,而百雀羚又被新興品牌花西子等抄了后路。
百雀羚品牌創始于1931年,彼時也是上海貴婦們的品牌。只是在后來公私合營中,將自己的價格打了下來,成了一款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產品。那時,百雀羚的標志是藍色,而非如今的綠色。降價后的百雀羚雖然更加親民,但業績一直無所突破,尤其是隨著消費者消費能力的提升,百雀羚比寶潔更先走到了“媽媽輩用的化妝品上”,當下的百雀羚極需突破,否則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大寶。
時間來到2009年,當時國內興起一股草本護扶熱,百雀羚抓住這個勢頭,推出了百雀羚草本系列,一年銷售額達5000萬。可是,2010年百雀羚又給產品重新做了定位,尤為難得的是并沒有以藍色經典為突破口,當時藍色經典款的百雀羚銷量有1.5億,主抓百雀羚經典的都是在百雀羚很有資歷的老員工。
或許正因如此,年輕派負責的百雀羚草本系列才能打破桎梏,對產品進行定位。掀起這股草本護膚熱的品牌是相宜本草,當時,相宜本草拿到了今日資本的投資又請了著名策劃人葉茂中。于是,相宜本草的銷售額達到5億,是百雀羚草本綠的10倍,再加上今日資本的投資、葉茂中的加持,理應比百雀羚更能占據消費者心智,讓百雀羚的廣告定位打一場水漂。
然而,事實卻是相宜本草提出的“非傳統,快本草”讓消費者有點不懂。首先,“本草”與“草本”是有區別的,一個在消費者心中是中藥,另一個在消費者心里是天然植物。再加上一個創業者一旦受到資本加持,往往不是插上騰飛的翅膀,反而是互相制約,爭奪話語權。這就讓相宜本草喪失了先機,百雀羚以“草本護膚,天然不刺激”搶占了草本護膚的消費心智。
百雀羚崛起的另一個契機是10年前,國內興起的城鎮大賣場。當時,一線城市已經賣場林立了,三四線城市開始涌現大量非傳統連鎖的大賣場。這些大賣場的興起帶來的是美妝產品的需求。一方面,寶潔、歐萊雅等目光還停留在連鎖的KA、NKA上,對于下面“土財主”做的賣場興致不高;另一面是其它傳統美妝品牌們老化問題,這都給了百雀羚發展的機會。
與娃哈哈、旺旺們成為鄉鎮品牌代言人不同,百雀羚雖然是以鄉鎮賣場起步,但品牌的定位并不“土”,反而是通過鄉鎮賣場積累的力量反攻一線城市的KA、NKA賣場,憑借強大促銷團隊的動手能力——給消費者進行試妝等體驗,迅速打開市場。成為少有的從三四線興起卻反占了一二線賣場的品牌。
相較于百雀羚的強勢,寶潔的玉蘭油、SK-II、歐萊雅們對消費者的服務體驗等做的并不到位,再加上當時的輿論憑借寶潔是給媽媽用的品牌等因素,漸漸的,在大賣場里少了寶潔們的身影。更多消費者在賣場里體驗到了百雀羚提供的專業服務。畢竟,專業美容院,大部分消費者都有怕被宰的心理,并且那里的產品大多是外國品牌,消費者對這些產品也有“海克斯科技”的擔心:即我用你的產品我皮膚好,我不用你的產品,皮膚變得比以前更差。
02
“輸給”互聯網時代
寶潔們在被百雀羚逼出傳統賣場后,也開始布局品牌升級。玉蘭油改回英文名字olay,配合歐萊雅的小黑瓶來一波以顏色區分品牌的檔次,讓olay小紅瓶成為新的時尚代表,不僅讓消費者忘記了這是“媽媽用過的品牌”,反而成為時尚的代名詞。
寶潔們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直接跨過了微信、微博時代,直接進入網絡主播帶貨時代。似乎網絡主播、小紅書這種視頻、圖文的體驗比消費者自己用的體驗還要刺激一般。曾經擔心的“海克斯科技”如今已經種草成時尚了。
相反,百雀羚在每個時段都有出色的案例。比如,在公眾號時代,那一篇《一九三一》的神廣告,至今依然是廣告中的經典案例;在主播帶貨時代,也簽了頭部的李佳琦、薇婭等,但因為這些流量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而越來越多的主播推薦各類的美妝產品,百雀羚似乎喪失了曾經的“天然不刺激”的敏感性,它的小綠瓶沒有紅瓶的燦爛、黑瓶的高冷,漸漸被寶潔們搶回了市場。
在這一波比時尚、比格調上,百雀羚落后了一個身位,甚至一些如花西子等后興品牌都搶了百雀羚的市場。不比韓后、韓束的以韓流為勝,花西子在做中國風。而百雀羚卻因為某年的雙11,放了李佳琦的鴿子,上了熱搜,被網友瘋狂吐槽,抵制。
其實,這些年的美妝品牌已經越來越年輕化,以前,我們認為30歲以上的女士才用美妝護膚,而如此美妝從孩子抓起。最為難的是,消費者自己體驗式消費已經變成“看”別人消費,可以看別人吃,看別人釣魚等,就跟自己體驗一般。在這方面,顯然百雀羚做得不如寶潔們好。最為主要的是流量的不可控。
以前,百雀羚有數萬名促銷員在賣場服務,而如今這些促銷員都已經失業,她們不可能轉為主播去帶貨。如今,大賣場冷清之下,更為冷清的就是美妝區,消費者都習慣在網上購買,以前大家習慣于陌生人給你服務,如今的消費者卻是線上的社牛,線下的社恐,如果有個促銷員說要給你體驗下,你是“社死”。
其實,百雀羚的“賣慘”,并不讓我心疼,我心疼的是曾經那些忙碌的美妝員們。隨著賣場的冷清,她們的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雖然人人都能帶貨,但那流量不屬于你,原來你能養一萬個美妝員,這背后是因為消費者愿意在賣場、在美妝品那里停留個幾分鐘。哪怕只是為了歇歇腳,那個時間都夠你宣傳產品。
如今,消費者劃走一個直播間連一秒都不用。你要吸引這些消費者,必須是她們有強烈的消費你這個產品的意向,要不她們只能是某個主播忠誠的粉絲。這樣精準的培養消費者,顯然不是那些美妝員能做到的。這也難怪有百雀羚直播間某主播只有一個觀眾,還是這個主播的父親……
百雀羚們似乎也覺得養數萬個美妝員的成本要高于幾個頭部主播,但是美妝員的銷量那是企業自己的流量,而在主播那里,你的位置隨時可以被人取代。
互聯網是讓產品的流通性更快了,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似乎賣場創造的崗位要比直播間的更多吧。我們不能說當年的美妝員如今都失業了,但在當下實體崗位越來越少的時候,她們的競爭力不足,就業形勢顯然不被看好。
在這一點上,我還是很支持供銷社這樣的經濟形式,畢竟,是實打實的解決就業。
至于百雀羚,與其賣慘,不如將品牌重新定位,找到當下消費者的心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再一次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