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晨晨
來源:市界(ID:ishijie2018)
半個月前,《湖北日報》一則“湖北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個,基本覆蓋全省鄉鎮”的報道,引發熱議。加之寧夏、重慶等省市也均在前不久發布過類似消息,將供銷社這個淡出大眾視野數十年的名字,再度放到聚光燈下。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也開始“爆炒”供銷社概念。截至11月3日,其中兩只龍頭股天鵝股份與中農聯合已經收獲4連板。
供銷社不僅承載著幾代人的回憶,更代表著那段頗為艱苦的歲月,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有人驚訝、有人興奮,也有人好奇“供銷社重回江湖,釋放什么信號”。
實際上,供銷社不僅未曾消失,還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通過市場化改革扭虧為盈,在全國建立起一個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運輸與銷售的全產業鏈布局,并默默搭建起一個龐大的產業版圖。
民生證券11月2日發布的一份研報表示,”在市場化改革之后, 縣及縣以上供銷社以機關和事業單位為主,而供銷社系統內占比超過9成的基層社,大多是市場化經營的企業。正因如此,近年來加快發展供銷社的重點也在恢復發展基層社。“
既然從未離去,又何談重回江湖。
01
相當于50個國美零售
供銷社的全稱是農村供銷合作社,歸屬于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后者100%控股的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冊資本122億元,總資產高達1500億元,并擁有11家全資和控股公司,其中控股3家上市公司,分別為中再資環、中農立華和中農聯合。
截至11月3日收盤,上述3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分別為69.57億、68億和36.83億元,合計174億元,相當于青島銀行、太平洋等知名A股企業的市值。而身為供銷社概念成分股的輝隆股份、新力金融,實控人是安徽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至于同樣收獲4連板的天鵝股份,實控人則為山東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
官網介紹,中國供銷集團當前的業務重點為農業生產、居民消費、再生資源回收加工、電子商務及金融服務五大領域。2021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全系統,全年實現銷售總額6.26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同一年,國美零售的商品交易總額(GMV)規模為1468億元,僅相當于前者約1/50。
實際上,供銷社能創造出如此高的業績,與中國供銷集團旗下11家頗有來頭的全資或控股企業有關。在這些公司的加持下,中國供銷集團不僅在化肥、棉花等傳統領域長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還在電子商務、冷鏈物流、及農村金融服務等領域有所發力。
在傳統領域,主攻化肥批發等的中農集團,不僅擁有萬噸級碼頭,還以超過2000萬噸的化肥年銷量,占據著約16%的市場份額,而掌控著100多家新疆軋花廠的中棉集團,是國內經營規模最大的棉花企業,至于主打資源回收利用的中再生公司,2020年的營業額就超過300億元。
此外,成立時間相對較短(成立于2019年)的中國供銷冷鏈物流,在2021年就取得超過160億元的累計營收,并在全國13個省市擁有31個倉儲物流基地項目,而中國供銷電商打造的832平臺,入駐供應商已超過2萬家,累計交易額更是突破230億元。
可以說,中國供銷集團已構建起一個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運輸與銷售的全產業鏈布局,將整個生產流程掌控在自己手中,不僅能更好地控制成本,也有利于物資的快速調配。在經歷一系列改革與發展后,供銷社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很多老一輩人的認知大不相同。
02
百年供銷社的發展路
供銷合作社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
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時代,供銷社不僅承擔著買賣包括日用工業品、農副產品等在內的生活必需品的使命,在穩定市場、保障供應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為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提供了不小的幫助。無論是父親的鋤頭和酒,母親的油面與洋火,還是孩子的紙筆與糖果,都繞不開供銷社。
我國最早的合作社,可追溯到1922年成立的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當時以販賣簡單的布匹和日用品為主,至今正好已有100年歷史。
不過,大家所熟知供銷社,來源于1950年成立的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并在不久后更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其最早的定位是一種農民進行自我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最基礎的單元是農民,也就是社員。
由于當時的百廢待興,供銷社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并逐漸形成縱橫交錯的流通網絡,成為廣大農民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到1957年,全國基層供銷社就達到1.9萬個,有30%的農村人口成為社員,而供銷社的職工也達到168萬人。
在我國農村,從來都沒有一個組織,能像供銷社這樣,擁有如此龐大且健全的組織體系。
由于多種因素影響,自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供銷社的發展變得舉步維艱,不僅無法形成有效的資源共享和系統內的成員分工,出現經營管理混亂、商品流通不暢等現象,合作制的特征和優勢也逐漸喪失。
中國社會科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杜吟棠,曾在《合作社制度與供銷社改革》一文中指出,供銷社不是為社員代理銷售農產品或購買農用物資,而是代國家供應農用物資、收購農產品和組織農業生產,體制幾經變動卻沒有突破“國營農村商業”,或為國家代理農村商業的框架。
不僅如此,隨著中國的計劃經濟逐漸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管著農民買賣幾十年的供銷社,不少成員思想還處于原來的收購壓價,賣貨冷漠等狀態,且一時無法轉變,便在市場經濟的沖擊與農民的感慨中,漸漸淡出大眾視線。“院子大、房子破,一看就是供銷社”的順口溜,也開始流傳開來。
雖然不再像往常一樣被掛在嘴邊,并不意味著供銷社就此消失,此后一段時間,隨著虧損與負債被陸續清理,供銷社在經過多次改革后最終扭虧為盈。2000年底,供銷社實現利潤13.77億元,結束連續8年虧損的尷尬局面,并在2002年實現翻番,達到28.6億元。
03
更像一個大型連鎖集團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供銷社也在不斷成長,而供銷社的改革之路,其實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縮影。
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新時代的供銷社不僅不再是小商店的代名詞,也早已失去過去的強行政屬性,成為公司制企業,而這類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自主經營與自負盈虧。這意味著,現在的供銷社更像是一個大型連鎖集團,而將其與計劃經濟聯系起來,是一種徹底的誤解。
對此,有網友認為,“可以參考快遞行業的郵政和其他民企,供銷社的存在,無非就是多了一家商超供大眾選擇”、“以這兩年經驗來看,遇到突發情況單靠市場來解決還不夠,而完善一個國家參與的供應鏈,就能在危機到來時快速響應,才是如今供銷社的意義所在”。
網友的觀點不無道理,但這其實也只是供銷社存在意義的一小部分。
在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秘書長唐麗霞看來,供銷社重新發揮作用的好處有三點,不僅可以連接新興經營主體與市場間的關系,給農資供應、農產品銷售提供穩定的依托,還能為小農戶等提供托管經營服務。此外,供銷社除“供”還有“銷”,其電商平臺依托自身網絡在村莊的可達性,為農產品等增加流通渠道。
可不論如何改革,經營模式如何轉變,供銷社最初立場始終沒有改變。
早在今年5月,供銷社這個詞還沒火爆網絡時,中華全國合作供銷總社官微就發布一篇名為“你可以永遠相信供銷合作社”的文章,稱不論是物資匱乏的年代,還是在物資豐富的今天,群眾有需要,就一定有供銷社的服務,保證農資供得上、土地有人種,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你永遠可以相信供銷社的初心使命,為農、務農、姓農。
實際上,在上世紀90年代發布的《關于解決當前供銷合作社幾個突出問題的通知》就指出,“供銷合作社的主要任務,是圍繞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做好“三農”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滿足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與大市場連接在一起,成為農民進入市場的依靠力量。”
中國供銷集團同樣在官網透露,未來將繼續聚焦主業,到2025年成為“三農”領域領軍企業,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和服務鄉村振興的排頭兵,發展成為綜合性、規模化的大型企業集團,在農業社會化服務和農村現代流通體系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此,今天以及未來的供銷社早已隨著時代而不斷進化成一個“大變樣”的供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