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毛
來源:銳品牌
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止咖啡跨界了。
繼和HR赫蓮娜、LV聯名刷屏后,精品咖啡連鎖品牌Manner跨界聯名的動作愈發大膽。今年國慶期間,Manner直接拉上話題大王特斯拉,在為人、車「充電」這件事情上,一拍即合。
產品層面,兩者以「充電只要一杯咖啡的時間」為聯名概念,推出聯名款特飲「一刻杯秋玫瑰拿鐵」,寓意無論是人還是車,都能在15分鐘的步行或車程里遇到一個「充電站」,為你補充咖啡因,也可為你的特斯拉充電續航。

線下活動層面,消費者在活動期間內于Manner全國門店購買「一刻杯」聯名咖啡,轉發朋友圈,即可獲贈特斯拉卡片開瓶器。
更有意思的是,全國7城8座特斯拉超級充電站還特地布置了由Manner改造的Model Y咖啡車,將后備車箱咖啡以及同樣大熱的露營場景相融,一頭扎進「有車一族」和「續命咖啡」的交叉時空里;與此同時,上海四家Manner咖啡店變身特斯拉主題店,在場景維度給予消費者隨時出發的能量。

一家賣咖啡的,怎么就跟賣電動車的看對眼了呢?再者,特斯拉不是一直號稱不打廣告嗎?
這既是本次跨界引發熱議的關鍵,或者本身就是品牌方有意為之的「心機」所在,要的就是沖突感和關注度。
有網友調侃,「這回只要20塊就能全款拿下特斯拉(咖啡)」,「不是差一杯咖啡是差一輛特斯拉,聯名能送么」,而作為周邊的斯拉卡片開瓶器也直接被炒到了上百元。
「咖啡續命」和「有車一族」兩種特質出現在同一場景,沒有水土不服,而是在「一刻鐘」的概念之下,有傳播點、新鮮點、以及契合點。
具體而言,「一刻鐘」對于Manner來說,對應的是一杯咖啡的時間;而對特斯拉來講,則是一次充電的時間,兩者在「充電」的維度達成了契合,推動了彼此客群的相互吸引和轉化,也給咖啡的跨界聯名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因為聯名事件而引發熱議,對一家品牌來說或許不常見,但發生在近兩年的Manner身上,其實一點也不稀奇。
9月,在奢侈大牌Louis Vuitton舉辦2023春夏男裝秀之際,Manner就傍上了大牌,和LV共同推出秀場定制咖啡,巴黎設計團隊的靈感與創意賦予了Manner咖啡杯時尚靚裝,讓消費者從手中的咖啡杯開始,得以感受LV本季時尚精神。
排隊等上幾個小時,入手布滿涂鴉圖案和LV Logo的限量咖啡杯,成了大部分網友距離奢侈品牌秀場最近的一次。
時間挪到今年6月,Manner猝不及防官宣與「貴婦護膚品」HR赫蓮娜進行聯名,一時間刷爆了朋友圈。
兩者不僅上線聯名飲品「一杯青回」抹茶冰淇淋風味拿鐵,Manner更直接將全國150家門店一夜變綠,七個城市10家門店驚喜變身主題快閃店,引發年輕人競相打卡;此外,「穿綠免單」、「寶物派送」等接地氣的玩法,也讓二次傳播的范圍更上一層樓。
而在Manner的聯名熱度事件中,不得不提的是讓其一戰成名的熊貓拿鐵。
去年夏天,Manner與BEAST野獸派合作推出了一款限定款產品——熊貓拿鐵。根據官方詮釋,其研發靈感來源于BEAST野獸派熊貓噗噗香氛系列的Q香,兩者將香水的氣味延伸至觸覺及味覺,以此探索咖啡文化表達的更多可能性。
兩者的首次跨界聯名,以及自帶流量的國寶熊貓IP,讓熊貓拿鐵上線后便迅速獲得追捧,流量的暴增甚至一度導致Manner官方小程序崩潰。
除了跨界「大牌」,Manner近年來在藝術IP層面的聯名動靜也不小。
今年8月,在大黃鴨之父霍夫曼于中國內地開設第一場大型個展「歡聚 CELEBRATE」之際,Manner以歡聚知名,邀請大黃鴨現身門店,不僅上新聯名飲品「鴨ya美式」,
還在上海、杭州、深圳與北京4城設置11家大黃鴨主題門店,將靜態的產品變成立體的氛圍和體驗,創造社交與消費結合下的 Wow Moment。
同時包括4款限定鴨鴨杯、定制版大黃鴨手提袋、大黃鴨海綿杯擦在內的可愛周邊,也把消費者的錢包安排得妥妥當當。

去年11月,在「成為安迪·沃霍爾」于上海UCCA Edge開展之際,Manner聯合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從波普藝術領袖Andy Warhol的著名作品「波普香蕉」中獲取靈感,于線下門店空間一起奏響香蕉三重奏。
活動設置「大蕉小蕉」聯名飲品、「香蕉世界」淮海755聯名主題快閃店、「以蕉打蕉」聯名馬克杯三個部分,通過產品聯名以及沉浸式體驗展,就像是不同的感官層面共同組成了品牌的肌理一樣,讓咖啡與藝術一起浸潤生活。
嘗到甜頭的Manner,在跨界這條道路上愈發玩得風生水起。從特斯拉到奢侈大牌LV、到頂級奢美品牌HR赫蓮娜,再到熱門貼身衣物品牌NEIWAI內外、運動品牌Allbirds……仿佛各行各業的頭部品牌都逃不出Manner的「魔爪」。
每次一出聯名限量新款,總能掀起不小波瀾,穩穩當當地讓年輕人掏空錢包,而遇到熱門品牌聯名時幾乎都是瞬間斷貨,這一系列操作,引得網友忍不住調侃,Manner簡直把「傍大款」發揮到了極致。
01
跨界聯名是提高品牌溢價的密鑰
也是品牌粘合更多消費群體的觸手
從精品獨立小店到資本寵兒,Manner咖啡這個基于上海本土Coffee文化向全國輻射的品牌,憑借去空間化、出杯快、品質好、價格低、門店可快速復制的模式,在國內的咖啡市場找到了財富密碼。
不過,咖啡市場正在變得擁擠和多元:老大星巴克憑借多年的耕耘與超過6000家門店的布局,深潛入大部分人的生活里;瑞幸也以大家熟知的燒錢模式換市場,實現咖啡從「某種地位和品味象征」到「日常飲品」的轉化;咖啡新勢力們也競相以更瘋狂的融資、更猛的打法讓自己成為顧客的習慣。
因而保持住年輕人對自身品牌的持續性與習慣性購買,是所有商家的終極命題,而圍繞與年輕人生活息息相關大熱品牌、IP等等跨界聯名,被認為是門檻最低、代價最小的方式。
對于年輕人的消費心理,Manner還是摸得清的。
一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年輕人愿意拿在手中、且樂此不疲拍照的咖啡,已經不光是一杯咖啡,更是一種自我延伸的時尚標簽、社交貨幣、生活方式。
通過跨界各行各業的頭部品牌,成了Manner給門店引流并且給老客戶帶來新鮮感的必殺技;此外,通過與各家大牌之間的互動,走性價比路線的Manner得以提高了上限,解鎖了不同的消費圈層之間的聯系,加上其不俗的審美與設計感,幾乎每次聯名都能讓人產生閉眼all in的念頭。畢竟幾十塊錢就能買到各大大牌甚至是頂奢品牌的聯名款,真的很難讓人不愛。
二來咖啡飲品比較可能因為形象而左右定價。一杯現磨咖啡可以賣20元,也可賣200元,盡管資深咖啡愛好者對咖啡豆子、配比、歷史文化等都能如數家珍,但大部分人在辨識咖啡好壞的能力上是比較薄弱的。于是,咖啡飲品比較可能因為形象而左右定價。
借助「傍大款」這種炸圈、破圈的輸出方式,以性價比著稱的Manner讓消費者在享受一杯咖啡的同時多一分想象,多一分情趣,而品牌自身也得以擁有更高的品牌溢價能力。
02
在跨界聯名中沉淀品牌個性
讓咖啡的文化表達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Manner如此頻繁「傍大款」的操作,有其必要性。
經歷了咖啡的大眾化和精品化,如今品牌更多傾向于在咖啡的個性化上做文章。
「沒有星巴克那么貴,也不像瑞幸那樣大眾化」,這種咖啡日常化的品牌個性,讓Manner成為大部分年輕人日常咖啡的第一選擇。
不過,在日益內卷的咖啡戰場,穩定初印象還是探索個性與風味上限?Manner顯然選擇了后者。
在產品同質化時代,鑒于一杯小小的咖啡能翻出的花樣實在有限,而且業內也難有新產品和技術的壁壘,借助跨界這條路子來增強自身的文化個性,并拓展咖啡的文化表達的更多可能性,同時快速開拓不同的圈層,對于Manner來說,這種方式有效,而且被多次證明有效。
誠然,現在的Manner不僅僅局限在咖啡本身,而是以咖啡作為一個核心點不斷去尋求新的靈感和載體,并將品牌特點進一步濃縮提煉,放大品牌的傳播屬性和個性敘事性,讓用戶的每一次來訪都能看見不同的呈現,以此形成新的心智占領。
不過,聯名營銷并不會永運奏效,如何在短期內制造話題效應的同時,在長期的發展中沉淀品牌的創新和探索,是Manner在篩選下一批大牌名單之前,無法躲開的一個重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