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偉元
來源:博物
秋風起,自然要好好啃一口當季的新玉米。
不用任何調料,捧一根原汁原味的玉米棒子,甩開腮幫子大口啃,就是對秋天最好的致敬。 現在的玉米有甜的有糯的,還有又甜又糯的,還有被玉米黑穗菌感染后變成“烏米”的。你喜歡吃哪種? 身世成謎的玉米 玉米,大致起源于今天墨西哥南部地區,但它的“身世”長期成謎——玉米早就被美洲原住民完全馴化了,失去了自然繁衍能力,物種存續全靠人力播種。 如今在自然界,找不到野生玉米,也找不到和玉米形態接近的野生植物,我們很難知道玉米的祖先是誰、它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今天模樣的。 人們只能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判斷,玉米的祖先是同屬植物大芻草。但大芻草的果穗,每顆果實(籽粒)外都包著堅硬的“穎殼”,玉米的果實卻完全無殼。研究者只能推斷,近一萬年前,一些大芻草被美洲原住民長期采集、選育,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形成獨立物種,進而被廣泛播種,成了遍布全美洲的主糧作物。 圖片來自:wiki 美洲三大古文明(印加、瑪雅、阿茲特克),都有專門的玉米神。在瑪雅創世神話里,人甚至都是玉米做的:眾神原本用木頭造人,卻發現他沒有情感,于是把木頭人變成猴子,又重新用玉米造了人。 玉米的發芽、成熟、被食用、被重新播種,在瑪雅人眼中,象征著生死輪回。瑪雅玉米神的形象是個英俊青年,據說古瑪雅人為了讓自己的外形與之接近,甚至會在孩子小時候就用木板夾頭,讓頭型長成玉米穗的形狀。 阿茲特克的玉米神是位女神。看她手中的玉米棒子,可見14-16世紀美洲種植的玉米,已經和今天沒什么區別 02 美洲版小麥 玉米雖然沒了穎殼,但籽粒表皮依然富含不易消化的纖維——啃玉米棒,常會被這層皮塞牙。在玉米的故鄉,美洲人民早有辦法對付這層皮:將玉米粒在堿性的石灰水中浸泡,使外皮脫落,再把“瓤”撈起曬干、磨成粉。 玉米面 美洲人吃玉米,跟亞歐人民吃小麥的思路差不多:玉米粉和面,搟成薄片,在陶土爐灶或鐵板上烤熟,就成了玉米薄餅——它在墨西哥菜里,可是基石一般的存在,能卷一切,還能切碎了泡在燉菜湯汁里吃。 要是把玉米薄餅切成三角形小片,還能做成小零食“炸玉米片”。 墨西哥傳統卷餅“塔可”,就是將各種配菜放在薄軟的玉米餅上,讓食客自己卷起來食用。如今飯館里也有直接卷好、切成小段再端上來的 圖片來自:the spruce eats 墨西哥“國菜”玉米粉蒸肉,則是用玉米粉裹著肉、菜、奶酪等餡料,包在玉米苞葉里蒸熟。玉米粉或玉米粒還可以和奶油、肉湯一起,熬煮成濃稠的燉菜。 有些地方直接用玉米粉熬糊糊,靜置凝固后倒扣出來,就成了一大塊“玉米糕”,切開搭配肉菜吃。 玉米粉蒸肉,因為形式很像粽子,所以也可以叫“玉米粽” 圖片來自:the spruce eats 哦對,還有種美洲玉米食材如今成了網紅,被叫作“墨西哥黑松露”,其實就是被玉米黑穗菌感染后的病變體,也叫“烏米”,其原理與茭白類似。 墨西哥人會把它做成卷餅餡兒。 救命,你長成這樣我吃前要做做心理建設 圖片來自:gardenstead 圖片來自:julia eats 02 加盟中餐,先做零食 16世紀中葉,玉米從東南海路、西南和西北陸路等各個方向傳進了中國。它在各地得到了很多俗名,比如“玉米”“苞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為它定名“玉蜀黍”,則是因為他認為玉米從西蜀之地傳來。 玉米剛傳入時,沒人想到吃它飽腹。當時流行的是用它做零食:“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狀。”——就是我們熟悉的爆米花。后來人們發現它當主食性價比更高,漸漸開始廣泛種植 。 玉米雖好種,對“中國胃”來說,卻是種不夠細膩的粗糧。過去最常見的玉米吃法,就是把曬干的玉米粒研磨成缺乏黏性的玉米碴(東北俗稱“碴子”),用來做窩窩頭、粗餅子,或者熬成糊糊,口感相對粗糲單調。 不過,中國人在飲食上向來有創意,粗糧也能“細做”。比如經典東北菜“貼餅子”:把和好的玉米面一坨坨拍在要開的鍋邊,在高溫中迅速烙熟。玉米餅子口感略粗,搭配濃油赤醬的燉菜,反倒是挺解膩。 東北鐵鍋燉+貼餅子 玉米面也可以蒸發糕,西南的“玉米粑粑”就是這種做法的典范,將發酵好的玉米面團裹回苞葉里,上笹蒸熟,讓它汲取“本是同根生”的清香。放涼的玉米發糕還可以切成片,裹上蛋液,煎得香酥金黃,隔壁小孩都...... 玉米粑粑 將玉米面在拌好的山野菜餡外滾幾層,上鍋蒸成菜團子,曾經是艱苦歲月的主食,現在卻是健康少油的減脂餐。山西的玉米“塊壘”可以看作菜團子的“粉碎版”,將玉米面裹上土豆塊或榆錢、槐花等,攤在籠屜里蒸熟,拌上調料,亦菜亦飯。 炒塊壘 圖片來自網絡 在新疆南部,有食材豐富的“包谷湯飯”,是將磨碎的嫩玉米粒和羊肉、西紅柿、皮牙子、辣椒、木耳一起,煮成香辣稠厚的濃湯。在南方食譜里,用嫩玉米炒菜、煲湯更是常事。玉米粒里的甜汁和略脆的胚乳,都是味道口感的加分項。 就連剛長出來的玉米嫩果穗,都被開發成了餐桌新秀。它被形象地叫做“玉米筍”,玉米粒小得幾乎感覺不到,中間的嫩芯也可以一起吃。除了果穗,玉米須也可以煮涼茶,一些結不出果的玉米植株,則因糖分累積在莖稈中,而成為類似甘蔗的小零食“甜稈”。 甜稈,真真童年回憶了(高粱甜稈也好吃!) 除了拓展菜譜,在玉米發展史上,中國人還有一個特殊貢獻,就是創造了“糯玉米”。 它是在我國西南地區出現的突變品種,被喜愛黏食的傣族、哈尼族多年選育,培育出顆粒黏糯、口感有彈性的類型,籽粒的色彩也五彩繽紛。糯玉米支鏈淀粉含量較高,顆粒呈半透明狀,因此英文里稱之為“Waxy corn(蠟質玉米)”。
經過古今中外、經年累月的改造,如今,玉米早已不再粗糲單調,而是一種變化豐富、花樣繁多的食材了。
玉米的風味進化史,正是人類飲食智慧的結晶。

好五顏六色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