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矛石
來源:調料家(ID:zgtlj2019)
隨著節后第一個交易日的收盤,海天味業的股價還是沒繃住,以9.35%的跌幅領跌整個A股食品飲料板塊,報75.08元/股,市值回落至3479億元,單日市值就蒸發了358.6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海天味業的股價下跌,不少投資者發的彈幕內容卻是:“居然沒有跌停”。“醬茅”海天為何遭到此番戲謔,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從最初的海天味業與造謠者“對簿”,在幾份聲明之后,逐漸演變成了消費者對海天味業的口誅筆伐,最終才導致了廣大投資者用實際行動“投票”。
01 提幾個觀點
無論是“海克斯科技”還是“科技與狠活”,他們依靠一種詼諧的方式向粉絲或者網友普及添加劑甚至食品安全知識無可厚非,當然也有人質疑他們販賣焦慮,只不過從實際看來,不知道對他們感到焦慮的,是消費者?還是眾多的食品生產企業?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當“海克斯科技”“科技與狠活”與非法添加畫上“等號”的時候,整個事情就開始變味了。
而添加劑本身不是原罪,違法添加才是!在調味品中目前對大家身體帶來負面影響最大的,不是依法添加的各類添加劑,而是油、鹽、糖的過量攝入。近幾十年來,國內食品工業水平的進步大家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硬件條件方面的進步。而在食品工業化過程中,各種允許合法添加的食品添加劑對整個產業的進步作用不應該被忽視。
海天味業在這一系列事件中有錯嗎?沒有!關于“雙標”那更沒有了!因此,這次事件終究還是一次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輿論對話,這或許才是海天味業今日股價沒跌停的關鍵所在。
作為企業,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無可厚非,起訴造謠者也是法律賦予它的權利。在后面曝出的“雙標”事件中,將本身就不是同一款產品用來做對比就存在不合理性;而關于添加或者0添加,一方面,海天味業在國內市場同樣有含添加劑和0添加的產品在售,只不過二者在產品外包裝和價格層面存在差異;另一方面,在海外銷售的產品自然需要符合當地的法律法規,而針對復雜的添加劑名錄,也可能因語言的不同存在翻譯差異。
事件為何會發酵至此?
海天味業對這場“無過錯性”危機的處理方式本身就存在明顯漏洞,兩大協會下場“聲援”沒能從受眾角度真正做到“避嫌”……
最直接的感受是,海天味業似乎搞錯了矛盾的焦點在哪里,企業和行業協會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普通消費者在輿論裹挾中的真正焦慮,這才是事件為何會持續發酵的關鍵所在!
還有一種說法是背后有競爭對手推波助瀾,對此還是持保留態度。一方面,沒有證據證明背后有誰在當推手,這種想法更像是一種陰謀論,略顯狹隘;另一方面,確實有企業在此次事件登上熱搜后開始著重地在各類窗口宣傳或者推銷自己的0添加產品,但這無論從商業還是法律層面來看,算不上是推手。
從行業標準層面看,目前實行的釀造醬油國家標準最早發布于2000年,距今已超過20年。無論從企業層面還是消費者層面,這種滯后性帶來的短板已經顯現,推動新國標的落地執行已經迫在眉睫,這也是為什么說這次事件會是中國調味品行業真正進入品質化競爭階段的序幕。
02
回顧一下事件
回頭看,事件真正發酵的開端,就是從海天味業的主動聲明開始的。
9月30日,海天味業通過自己的官微途徑“主動”發布了第一條《嚴正聲明》。主要說的是自己的產品合法合規,并委派專業律師團隊調查取證,要將幾個惡意造謠者、傳播者的法律責任追查到底。

然而,事件的熱度并沒有因為海天這條聲明而有所降低,反而引發了后面的“雙標”事件,并將整個海天徹底推上了風口浪尖,各種“消費者直接將家里的海天產品倒進下水道”“有各種海天產品低價促銷”的小視頻被大肆傳播……
而為了回應“雙標”事件,海天在10月4日又發布了《中國品牌企業的責任、擔當與呼吁》。稱要正本清源,以正視聽,說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對食品添加劑均有明確的法律標準,“這些標準本身并沒有高低、優劣之別。”
10月5日,中國調味品協會發布《關于凈化市場環境,引導調味品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聲明》,同樣提到了“標準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并稱支持因輿情受到影響的調味品企業依法維權,追究網絡造謠者的法律責任。
10月6日,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發布《關于“醬油風波”需要澄清的幾個問題》。顯然,從行業的角度看中國調味品協會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站出來說話本身沒問題,但從結果上來看,兩大協會的“聲援”并未讓事件得到平息。
10月9日,海天味業發布《澄清公告》,提醒投資者理性投資。

從海天味業的《聲明》和《呼吁》來看,雖然從語氣上緩和了不少,但都沒有遏制住輿情的走向,顯然,企業自身就沒有解決外界的疑慮,甚至讓消費者覺得海天味業“沒有PR,只有法務”。
一方面,對于造謠事件,企業本身可以依靠法律途徑正常維權就好,直白地說,在海天味業未發《聲明》之前,大部分消費者并沒有將謠言直接“扣”在海天身上;另一方面,海天的《呼吁》不僅有種打“悲情牌”的味道,但關于“雙標”的核心問題始終沒能直白的傳達給消費者:“在海外賣的那種產品就是國內也在售零添加產品。”
因此,與其說海天被公眾推上了輿論風口,倒不如是海天自己一步步地把自己卷進了漩渦。
03
展望下未來
在此之前,先說標準到底有沒有高低之分?個人覺得是有的。
據紅星新聞報道,現行醬油國標是2000年制定的,起草單位是石家莊珍極釀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最初標識為GB 18186-2000,是強制性標準,于2014年更名為GB/T 18186,變為推薦性標準。被網友截圖的那款海天內銷醬油執行的就是這一標準。】
這是因為,食品添加劑標準GB 2760-1996已更新到GB 2760-2014,釀造醬油標準理應更新,但新的標準遲遲沒有出來,舊的標準法理上已經失效,所以才把強制改為推薦。新的標準于2009年立項,海天確實是主要起草單位,但迄今沒有通過。
不管是業界還是消費者,對于現行標準的高低、新標準由誰起草、為何遲遲未能出臺等一系列問題,都不如一起期待新標準何時出臺來得重要。
就事件本身來說,對海天味業的影響也只會是階段性的,今天的投資者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海天味業的抗風險能力。一方面,輿論本身并不會對海天味業產生根本性影響,無論從市場、渠道還是品牌來說,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它依舊會是行業第一;另一方面,消費端的核心期待是低價格、高品質的優秀產品,而在這方面海天味業也能夠憑借自身的規模優勢和渠道優勢來滿足消費需求,只不過這還得取決于海天自身戰略規劃。
當下業界對于海天味業有不同聲音的根源則在于,海天味業憑借自身在規模層面的優勢,將主流產品的標準始終卡位在推薦標準邊緣,而從價格層面又始終“貼地飛行”,讓與海天味業“同臺競技”的企業比較難受。
而從行業的角度來說,雖然貴為行業龍頭,海天味業一直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市場擴張層面,而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沒有太多的做消費教育。當下,國內大部分調味品購買人群,甚至還弄不明白“谷氨酸鈉”和“味精”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雖然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提升了,但相應的食品安全知識卻沒有得到普及,而這項工作是需要行業龍頭企業帶頭去做的,很遺憾,在調味品領域目前并沒有見到。

再說添加劑,從事調味品行業的人肯定清楚添加劑對于產業的促進作用,而關于0添加,參照國內現在的醬油生產水平,要做0添加的門檻對于龍頭企業而言的難度并不大,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看到所有知名品牌都有0添加產品的根本原因。
“行業需要不同的聲音。”
海天味業的此次事件進一步展現了消費者對于調味品行業的重視程度已經超過了業界的預期,越來越多的高端、超高端調味品的熱銷也證明了消費者對于品質化調味品的接受程度日趨高漲,在海天此次事件的影響下,消費者對于調味品行業普遍采用的添加劑又有了更清晰的認知,這對于消費者在未來選購調味品又增加了評判依據。
因此,中國調味品行業進入品質化競爭時代已經是大勢所趨,而我們反而更希望以此次事件作為真正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