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的夏天實在是太毒了!!
每天打開門的一瞬間,就一股熱氣撲面而來,覺得自己的眼線從出門那一刻就瞬間化了。不工作的日子基本都躲在家里避暑,避暑四件套除了貓、空調、冰西瓜之外就是雪糕了。
可能是因為今年天氣格外熱,所以吃的雪糕都比往年多一些(嘿嘿,不是貪吃的借口)。
今天就來說說雪糕吧~
01
雪糕、冰激凌、冰棍有什么區別?
小時候一到夏天,家里樓下都會有哪種小貨車,一邊開一邊放著喇叭說:批發冰棍,奶的、棒冰、大碗雪糕都是10個起批(哈哈哈哈你們聽過嗎)以至于我一度以為冰棍、雪糕和冰激凌是一個東西。
后來才知道它們的區別,以及哪個最低卡!

冰棍
突出代表是老冰棍,棒冰(代表是碎冰冰)也可以歸類到這里面。
冰棍的主要成分,差不多都是糖+水,還有一些加了色素/濃縮果汁/果肉的這種升級版冰棍。
冰棍基本可以說,沒啥營養~因為幾乎不含蛋白質,脂肪含量也比較低,主要成分就是水+糖,決定了大部分冰棍的熱量都不高。

一根90克老冰棍熱量不到30大卡,一根綠色心情的熱量不到90大卡。
不過可以從配料表看出來,熱量來源基本都來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含量很低很低。但冰棍的水分占比高~所以我個人感覺它的解暑效果是最好!

雪糕
突出代表是小布丁和小雪人,以及鐘薛高!好奇你從小吃到大的雪糕是什么?
是在冰棍的基礎上,增加了全脂奶粉、牛奶、植物油等蛋白質和脂肪食材。
口感會比冰棒更順滑,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都高一些,熱量也會更高一些~市面上大多數雪糕都在每100克150-200大卡左右.

冰激凌
突出代表就是M記的甜筒啦。
冰激凌里用的乳制品比例更高、脂肪含量更高(當然也有用料很足的雪糕)。但最大的區別是,冰激凌的制作工藝和雪糕不一樣!
為了讓冰激凌做到入口即化的順滑感,冰激凌制作工藝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打入空氣讓冰激凌的口感綿軟、順滑,讓你有一種在吃空氣的感覺~
同樣的,因為乳脂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增多。
一個金拱門的甜筒熱量大概在200大卡左右(根據美國官網數據,國內可能有差別,冰淇凌+甜筒)雖然糖分高達23克,但也含有5克蛋白質,以及每日15%DV的鈣攝入。
還有一個凍酸奶,我放在文章最后說!

02
哪個最低卡?
從熱量角度看:冰棍幾乎是同份量“雪糕”中熱量最低的。
相反,含脆筒、巧克力外殼、堅果仁、餅干的“雪糕”,熱量都比較高。如果你很在乎熱量,可以首先排除這些選項。
從營養角度來說:更推薦冰激凌。
因為普遍來講,冰激凌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可以滿足一些基本營養需求。再加上體積膨脹,會有一種你吃了很多的錯覺,再吃別的零食時會稍微克制一點~
從成分上來看:注意反式脂肪酸。
盡量不選擇配料表上含有代可可脂、植脂末、人造脂肪、甘油脂肪的雪糕,這類“雪糕”中含有較高的反式脂肪,能不攝入就不攝入哈~
判斷是否含反式脂肪的標準是,看包裝后面寫的是不含反式脂肪還是反式脂肪含量為0。如果反式脂肪含量為0的話,意味著反式脂肪的含量很低到可以忽略不計。國家規定反式脂肪的含量每100g低于0.3g可以在配料表上標明反式脂肪為0。

低卡≠健康
冰棍低卡,但跟喝糖水沒什么區別;雪糕雖然熱量高一些,還能補充一些鈣質和蛋白質。
這幾年有不少品牌都出了低卡雪糕/冰淇凌,這些一般都通過用低脂的乳制品代替奶油,用代糖代替白砂糖來降低熱量。脂肪含量低在口感上可能就沒那么絲毫,而一次性吃大量代糖對有些腸胃敏感的人,容易引起胃脹氣。
不過吃雪糕也不是吃正餐,偶爾吃一次的東西,也不一定非要追求滿分的健康。
想知道你們喜歡怎么選,選擇低卡雪糕?還是有控制的吃更有滿足感的普通雪糕?

03
不如自制!
我自己挑選“雪糕”的三要素是它一根200大卡左右,比較符合加餐的熱量,吃了熱量不會有很大的負擔;
其次是好吃!都決定吃雪糕了,一定要選一個好吃的吃呀~
如果你實在覺得外面的冰激凌糖和脂肪含量太高,可以試試我這兩個食譜!熱量低又簡單。
關于凍酸奶,情況比較復雜。
很多凍酸奶的原來,看起來像酸奶,但脂肪含量比酸奶高很多。大家可以試一下自己在家做,即使非常濃厚的酸奶,凍出來也會有沙沙的冰感。
外面凍酸奶的絲滑感,靠的就是脂肪。
我一個做餐飲的朋友,之前和我說,有些凍酸奶餐廳(絕對不是全部?。┰牧鲜且环N”凍酸奶粉“,加水就會變成濃稠的酸奶質地,再做成凍酸奶。
我還去搜了一下凍酸奶粉。

肯定是符合國標的,只不過就沒我們想象得那么健康了~
當然也有一些凍酸奶,是真的凍酸奶。但確實不容易靠肉眼判斷。你可以試試把你常吃的凍酸奶放在室溫下,看看會不會融化成酸奶狀~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自己最喜歡的冰品!
晚安啦,今天也是愛你的咕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