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隨著伊利股份發布2021年年報,伊利憑借1105.95億元人民幣的總收入成為亞洲首個跨千億乳企,中國乳制品行業“一超多強”的格局也正式確立。
事實上,國際舞臺上,伊利早在2020年就超越恒天然和荷蘭皇家菲仕蘭等國際知名乳企,首次躋身全球乳業五強。
而根據荷蘭合作銀行于近日公布的“2022年全球乳業20強”榜單,伊利穩居前五,這意味著伊利已經站穩在了全球乳業第一陣營的舞臺中央。
但是羅馬絕對不是一天建成的。自1993年股份制改組以來的近30年,對伊利來說,既是充滿機遇的30年,也是不斷迎接挑戰的30年——
中國消費者對健康營養的關注度提升,且擁有了更強的消費能力,對乳制品的需求提升,此為機遇;群雄逐鹿,老牌乳企與后起之秀同臺競技絕非易事,此為挑戰。
但好在,伊利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我們看到,伊利創造出了很多“中國第一”:第一家A股上市的乳制品企業、第一家推出常溫液態奶的企業、第一家覆蓋全國的乳制品企業……我們還可以看到,伊利正憑借千億規模夯實中國乳業“一超多強”格局,并引領中國乳業在世界舞臺上大放光彩。
30年來,伊利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面對下一個30年,伊利又將如何迎接“后千億時代”?
如今,不少成立2-3年的新品牌都在感嘆跨越消費周期之不易,但倘若拉長時間看消費,像伊利這樣歷經二三十年的企業究竟是如何做到持續保有旺盛生命力的?或許能為行業提供一些難得的參照。

回顧過去30年伊利的發展歷程,作為中國乳業的領頭羊,我們會發現其與整個行業的成長脈絡緊密相連。
我們從1993年伊利成立開始選取了多個關鍵時間節點,將伊利和中國乳業的發展一致劃分為4個階段:發展醞釀期、高速增長期、能力沉淀期以及穩步提升期。
1)1993(伊利股份制改組)-1996(伊利上交所上市),發展醞釀期,以品牌化運營為推動力
事實上,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間,中國的乳制品行業以一種高度不穩定且緩慢的態勢發展著。改革開放后,乳制品行業迎來了相對快速發展,但受制于技術及運輸條件,產品結構仍以奶粉和低溫奶為主。
1993年,伊利從呼市奶食品加工廠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正式開始品牌化運營,并以冷飲切入乳制品市場。在那之后的3年間,部分經營困難的乳企退出市場,而剛成立的伊利也為未來的發展蓄勢。
2)1997(常溫液態奶問世)-2005(伊利營收破百億),高速增長期,以常溫液態奶滲透為推動力
1997年是中國乳業里程碑式的一年。那一年,伊利與利樂展開合作,率先在中國引進世界領先的利樂液奶生產線,大幅延長了牛奶保質期, 我國盒裝常溫牛奶由此誕生。1998年,伊利還推出伊利優酸乳,締造了一種全新的品類,由此開創了中國乳飲料市場的新格局。
常溫奶的誕生打破了巴氏奶保質期短及運輸半徑窄的桎梏,讓牛奶有條件走進全國各地的市場。因此,在那之后,中國液態奶快速滲透中國居民,其消費量也以十分陡峭的增速成長:1997年中國液態奶消費量剛超過500萬噸,到2005年,這一數字已經攀升到接近3000萬噸。
2005年,伊利的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成為中國首家營收突破百億元的乳企。
3)2006(伊利開啟全國化布局)-2014(伊利成為亞洲最大乳企),能力沉淀期,以渠道和產業鏈布局為推動力
2006年,面對后起之秀的追趕,伊利于當年展開了名為“織網計劃”的渠道布局,目的在于實現“縱貫南北、輻射東西”的渠道覆蓋。
后來,伊利又較早地看到了下沉市場的機遇,借助 2007年“萬村千鄉”活動強化鄉鎮級別終端滲透,率先完成了全國市場布局。與此同時,伊利也在加緊布局上游產業鏈,推動自有奶源建設。
在不斷深化的渠道滲透與產業鏈布局的推動下,2014年,伊利以超500億的營收規模成為亞洲最大的乳制品公司,中國整體乳制品市場規模也超過了3500億。
4)2015(乳業進入“新常態”)-如今(伊利躋身全球五強),穩步提升期,以品質化為推動力
2015年開始,中國乳業的整體增速降低到10%以下,進入“新常態”。在這一階段,中國消費者對乳品的需求從“量”轉向“質”,高端產品逐漸成為市場新的增長點。消費升級和營養升級的大潮來臨,酸奶、奶粉和奶酪等品類也隨之升溫。
伊利順應行業變化,聚焦產品升級,助力高潛力品類成長,穩步提高自身產品定位與市場份額,進一步鞏固行業龍頭的地位——

產品升級維度,2019年伊利推出高端冰淇淋品牌NOC須盡歡,今年5月伊利旗下高端品牌金典上新娟姍有機純牛奶;高潛力品類布局方面,2021年伊利控股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澳優,同年,伊利奶酪業務還在常溫、低溫、2B和2C的全面推進下,取得了超過150%的收入增長。

從地方乳企到綜合性乳業集團,從百億規模到亞洲第一再到千億營收,伊利的發展之路鮮花伴隨著汗水,不斷面對新的挑戰,走得并不容易。
但眾多乳企都看到了中國乳制品市場的巨大機遇,也共同經歷了過去行業發展的紅利期,為什么躋身全球五強的偏偏是伊利?
我們將之歸納為四點:敏銳的市場眼光、強大的戰略定力、高度的目標導向以及真正的長期主義。
首先,敏銳的市場眼光,使得伊利能夠始終贏得消費者青睞。
如果我們說商業的本質是滿足需求的話,那么快速發現市場機遇、捕捉用戶需求就成了一家企業的立根之本,而這也是伊利能夠不斷獲得成長的基礎。
具體來看,在伊利身上,其敏銳的市場眼光可被總結為三個字:快、準、穩。
建立全國第一條利樂液態奶生產線,搶先獲得先發優勢,此為“快”;準確捕捉到了消費者對于乳制品多元口感、豐富場景的需求,推出優酸乳,此為“準”;運籌帷幄,收購澳優,全方位布局奶酪等高潛力品類,此為“穩”。
敏銳的市場眼光幫助伊利緊跟市場變遷,進而持續用優質且創新的產品吸引消費者。
第二,強大的戰略定力,使得伊利能夠專注于做正確的事情。
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企業的戰略動作難免變形,但是堅守自身方向、保持戰略定力卻是一件困難卻有價值的事情。
一個很明顯的例證是,2000年以后,中國乳業進入激烈競爭格局,但伊利依然沿著戰略方向穩步前行,開展了“織網計劃”深耕渠道,并且穩扎穩打地建設產能,進而不斷提升內生能力,為未來發展蓄力。
第三,高度的目標導向,使得伊利能夠凝聚力量和積攢勢能。
事實上,2014年伊利就已進入全球乳業10強。那一年,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明確提出伊利要進入全球乳業五強,實現從百億級企業向千億級企業的跨越,并將企業愿景升級為做“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

在這樣的目標引領下,伊利從組織激勵、戰略布局、資源分配等多個方面推動目標落地。統一且明確的目標幫助伊利凝神聚氣,也進一步增強了團隊戰斗力。
第四,真正的長期主義,使得伊利能夠有底氣迎接未知挑戰。
早在2004年,伊利就已經率先在全國布局上游優質奶源。不僅如此,早在2003年,伊利就啟動了中國母乳自主研究,成為首個建立起中國母乳研究數據庫的中國企業。
對于任何乳企來說,無論是舉辦一場營銷活動收獲一波流量爆發,還是推出一款新品引發媒體關注,都不是太過困難的事。但長期來看,要想真正建立起品牌護城河,企業需要將眼光瞄準未來,以長期主義心態進行長遠布局。
如今,事實已經證明,伊利在20年前就開始的產業投入通過不斷復利,成功支撐了伊利的千億夢想。

縱使伊利付出的汗水已經獲得了獎賞,但無數歷史經驗證明,商業世界波詭云譎,企業一不留神就會跌下神壇。那么,伊利全球五強的地位到底穩不穩?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更加深入地理解當今的全球乳業格局。
根據荷蘭合作銀行公布的全球乳業20強名單,我們按照乳制品營收規模,將這20家企業進一步劃分為三個梯隊:
? 第一梯隊(5家,乳制品營收超過150億美元):Lactalis(法國),雀巢(瑞士),達能(法國),Dairy Farmers of America(美國),伊利(中國)
? 第二梯隊(5家,乳制品營收超過100億美元):恒天然(新西蘭),蒙牛(中國),荷蘭皇家菲仕蘭(荷蘭),Arla Foods(丹麥/瑞典),Saputo(加拿大)
? 第三梯隊(10家,乳制品營收超過50億美元):聯合利華,Savencia,GCMMF,Sodiaal,明治,Agropur,Muller,DMK,Schreiber,Froneri
不難看出,從格局上看,全球頭部乳企已形成一個“金字塔結構”。而將每家企業的營收進一步納入觀察的話,我們會發現:第一梯隊與第二梯隊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
據公開資料,第五位伊利2021年營收約為182億美元,而第六位恒天然的營收為148億美元。
經過簡單計算,我們會發現第五名的營收超過第六名約23%,絕對值差距約為34億美元——要知道,位居第20位的Froneri2021年的乳制品營收為50億美元。與此同時,第六名與第七名之間的差距也超過了10億美元。
這些數據表明,第二梯隊的玩家要想再擠進第一梯隊絕非易事。
聚焦到中國市場,考慮到中國本土乳制品市場已經進入高質量平穩發展期,憑借風口彎道超車的概率微乎其微,所以中國乳業“一超多強”的態勢也基本成為定局。

但透過營收數據看本質,企業要想不被超越,必須擁有一些能力上的護城河。那么,經過三十年發展,伊利究竟打造出了哪些競爭對手望塵莫及的護城河?
通過對伊利年報及相關公開資料的梳理,我們將伊利已形成的護城河總結為三點:品牌、渠道與供應鏈。
首先,品牌力上,伊利在中國乳制品行業的品牌影響力毋容置疑。
在凱度集團發布的“2022年BrandZ最具價值中國品牌”榜單中,伊利蟬聯行業第一,穩居全球乳業第一。伊利還在 Brand Finance 發布的“2022年全球最具價值乳品品牌 10 強”蟬聯第一。
眾所周知,品牌的建立絕非一日之功。而一旦成功建立,品牌資產能為企業貢獻的商業回報是源源不斷的。
其次,渠道力上,伊利在線下與線上銷售能力都已建立起牢固基礎。
受惠于“織網計劃”等大型項目投入,截至2021年末,在全國范圍內,伊利擁有1.5萬個經銷商。截至2020年末,伊利的鄉村網點達109.6萬家,渠道滲透能力逐年提升。
線上方面,伊利已在天貓、京東等大型電商實現全覆蓋,并在近年來的“618”和“雙十一”大促中,在食品飲料領域穩居第一。除此之外,伊利也積極布局新零售,例如于2020年與京東到家簽訂了合作協議。
最后,供應鏈能力上,伊利通過深度布局上游原奶,實現了供應鏈的高度穩定。
正如上文所說,2004年起伊利就開始布局上游原奶。如今,伊利擁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優質奶源基地,覆蓋西北、內蒙古、東北三大黃金奶源基地及其他眾多優質牧場,可助力伊利輻射基本全國各個區域市場。
在中國優質原奶資源日趨緊張的大環境下,對上游原奶資源的較高掌控程度確保了伊利未來發展的命脈。

一個階段的目標已然實現,新的征程正在伊利的腳下展開。
早在2020年首次躋身全球五強之時,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就提出了2025年挺進“全球乳業三強”的中期目標以及2030年實現“全球乳業第一”的長期戰略目標。
我們看到,為了實現中長期目標,伊利除了保持住過往優勢外,還在進一步布局產業鏈、推動全球化運營以及可持續發展,進而探索更大的增長空間,把自己打造為“全面價值領先”的社會型企業。
憑借努力,伊利以31.7%的年增速位居全球乳業20強首位,有望提前實現全球乳業三強的目標,并向全球第一加速沖刺。
回顧伊利過去三十年的成長經歷,我們會發現,伊利過去甚至現在所經歷的,與眾多新消費品牌并無二致:客觀存在的市場機遇、行業的周期性變化、競爭對手的窮追猛打、關鍵節點上的戰略抉擇……每一個在發生之時看起來重大無比的事件,回過頭才發現它們不過是漫長發展之路上的一處風景。
8月30日,伊利公布2022年半年報,實現營業總收入634.63億,同比增長12.31%,凈利潤61.39億,同比增長15.40%,在千億高位逆勢強勁增長,規模、增速都雄踞行業第一。伊利再次為自己的成長之路增添了一抹亮色。
如今,消費賽道面臨的是媒介環境與資本環境雙重變化帶來的巨大挑戰。但可以肯定的是,將發展眼光放長遠,保持戰略定力,瞄準中長期目標,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已是被歷史驗證過的經驗,而這也正是伊利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