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imo
來源:企鵝吃喝指南(ID:qiechihe)
鮮,大概是我們最迷戀的一種滋味。
盡管現在各種味精雞精濃湯寶,讓鮮味變得唾手可得。但時間往前倒幾百年,追求鮮味,并非易事。
自然界的食物往往鮮味不夠濃,想獲得極致的鮮,要么靠發酵,要么通過熬煮,不是費時間就是耗食材。比如粵菜里的高湯,吊一鍋就得30斤老母雞、豬肉、金華火腿,成本你算算……基本有錢人才消費得起。
與此相對,英國美食作家扶霞在《魚翅與花椒》里,曾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朋友在被大學錄取后,慶祝方式是一口氣買了4公斤味精。
往簡陋的湯里加點美味粉末,成了他在物資匱乏時期最大的快樂。
實在很好奇:從有錢人的特權,到人人皆可享用,鮮味的普及背后,都發生了什么?(劇透,味精只是其中的一個節點而已)
今天想來講一講,我們對鮮味的不懈追求。
01
白蘭氏雞精
批量濃縮鮮味的嘗試
人們第一次試圖批量濃縮鮮味,大概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
那時誕生了很多濃縮肉湯品牌,有些至今仍然很有名,比如成為波普風符號的金寶湯。
1830年左右,法國就能買到袋裝肉湯了,然而價格非常貴,畢竟它們可是用真肉熬的,而那會兒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吃肉還是挺奢侈的事。
這些肉湯的售賣點也很有意思,居然是藥房,消費者都是遠途航海的水手們。
另一邊,差不多時期的英國,誕生了一款類似的產品:白蘭氏雞精。這款濃縮雞汁,最初也是作為功能性食物被發明的。
創始者白蘭先生(H·W Brand),是一位英國白金漢宮的御廚。眼看著英皇喬治四世身體每況愈下,他用清燉撇油的方式,濃縮出一種清淡好消化的雞汁,幫助國王恢復食欲。
雖然現在看來,這種雞汁的食補療效,遠不如心理作用大,但當時冠上“皇室御用配方”的它,迅速火遍了英國上流社會。
這位御廚也很有生意頭腦,1935年退休后,火速創立了白蘭氏(Brand's)這個品牌,專賣雞精。
如今工業化生產白蘭氏雞精的過程很簡單:把雞肉在高溫高壓下萃取10個小時,離心機脫油,再真空濃縮。
圖片來源:香蕉太太
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這樣得到的雞精,蛋白質含量還不如直接吃雞,而且在去除油脂的同時,也去掉了大部分香氣。
換句話說,你喝到的雞精,甚至不如直接喝雞湯香……
后來這套走不通,他們又在臺灣地區推出“贏考雞精”,在雞汁基礎上加了枸杞,宣稱“可幫助學生維持好體力、視野好有神”,還請來臺灣滿分狀元代言,狠戳父母痛點,不知道成為了多少人的高考回憶之一。
話說回19世紀,雖然陸續出現了袋裝肉湯、白蘭氏這類鮮味濃縮產品,但主要是服務于貴族階層以及航海員,一般人消費不起。
直到1947年,德國化學家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發明了“肉茶”。
這是一種更加濃縮的肉湯。李比希通過工業化生產+全球采購食材的方式,降低了生產成本,讓鮮味濃縮物,逐漸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一個題外話,李比希還發明了泡打粉、初代嬰兒食品、英國國民抹醬marmite,但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創立有機化學,并發現了氮對于植物的重要性,被稱為“肥料工業之父”。
02
為治病而生的肉茶
意外促成了鮮味壟斷帝國
有趣的是,李比希發明肉茶,同樣是出于功能性目的,初衷是輔助治療霍亂。
當年肉茶的生產過程,已經比較接近現代了:是先把肉壓碎,泡熱水撇油,再在高溫高壓下濃縮,得到粘稠的牛肉漿。
相比4倍濃縮的初代白蘭氏雞精,肉茶的濃度大大提升,只要一茶匙肉汁,就能兌出兩升肉湯!
圖片來源:BBC
問題在于,用34磅公斤牛肉,才能做出1磅牛肉汁,但當時的德國,養牛成本實在太高了。當務之急,就是找到便宜、量大的牛肉來源。
這時,南美烏拉圭成了首選。當地草原廣袤,牛的養殖成本非常低,以至于皮料商人取完牛皮之后,甚至會丟掉骨和肉。
于是,他干脆將肉茶配方,賣給一位曾在南美洲修鐵路的工程師,讓對方管生產銷售,自己則當個甩手掌柜,每年拿點分紅。
李比希大概也沒想到,這個決定,不僅成就了一個壟斷帝國,從此改變了烏拉圭的經濟,還吹響了食品生產工業化的號角。

不得不說,李比希簡直是個營銷奇才。
為了推廣肉茶,他先是在自家刊物《化學和藥學年鑒》上傾情站臺,強調它有種種神奇功效,甚至“能治療傷寒、卵巢囊腫”等,還請來著名護士代言,效果相當顯著。
據統計,19世紀60年代末,倫敦的一家醫院,每年消要耗約1.2萬盒肉茶。
當一些化學家通過成分分析,開始質疑它的功能性之后,李比希公司又換了個宣傳策略,強調它是“法國頂級廚師選用的唯一調味品”,主攻中產群體。
靠著出版烹飪書、贊助倫敦奧運會等一系列騷操作,公司成功度過公關危機,還利用邊角料做出另一樣更知名的產品,OXO咸牛肉罐頭,現在仍然是英國超市貨架常備品。
它有多深入人心呢?連查爾斯王子對烏拉圭最深刻的印象,都來自于這個咸牛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李比希的罐頭銷量猛增,全盛時期,甚至壟斷了英國90%以上的肉罐頭份額。
為了應付龐大的產能,每天要屠宰近1600頭牛。而工廠所在的弗賴本托斯(Fray Bentos)小鎮,有小一半的居民都是它家員工……
2015年,這個僅僅2.7平方公里的工廠,還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雖然李比希一家獨大,但市面上也不是沒有競爭對手,比如1870年英國產的保衛爾(Bovril)牛肉濃縮汁。
它原本是法德戰爭時期,為了滿足法國的軍備需要,后來一度風靡亞太地區,連李鴻章都專門進口過。
他在給友人的信里這樣描述:“西人養老扶衰之品, 以牛肉精為最。尊公之病, 但服牛肉精四五十日, 必當霍然, 不知舊疾之何往?!?/p>
香港早年的冰室,也有一種用它沖泡的牛肉茶飲品,被奉為平民保健神物。
不過,即便李比希已經風靡全球,悄悄替代它的競爭對手也在誕生的路上了。這就是美極(Maggi)。
對的,就是那個珠三角人民很熟悉的瑞士調味汁牌子。
03
打破壟斷的美極
第一次讓鮮味大規模平民化
李比希肉茶雖然火,但價格不便宜,1895年每包要賣1馬克,而工人每天的平均收入才4馬克,所以當時消費得起的都是中產階級。
直到美極出現,鮮味濃縮汁,才第一次走上平民餐桌。
當時瑞士工人的發病率和嬰兒死亡率很高,一家NGO機構的醫生認為,這跟營養不良有關,但工人們又沒有那么多錢買肉。他想到,營養豐富、易消化的豆類,也許可以替代肉類。
家里擁有一座磨坊的朱利亞斯·美極(Julius Maggi),想法跟醫生一拍即合。于是,他試著把豆類加工成面粉,再用面粉釀出一種濃縮調味汁——“肉精”橫空出世了。
跟濃縮肉湯不同,肉精的主要原料是豆類,成本自然大大降低,售價只要李比希肉茶的1/10,并且同樣鮮美,簡直是降維打擊……
事實上,銷量確實驚人,僅僅1912年一年,法國就賣出了600萬顆肉精!
當年美極已經很有品牌意識了,不止把肉精做成極具辨識度的立方體,包裝還用了品牌標志性的黃紅色。
后來,它甚至成為一種時代符號,連立體派畫家畢加索、后現代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都在作品里cue到過它。
不過,美極雖是工薪階層之光,卻始終難登大雅之堂。因為加了肉精的菜,味道會被完全掩蓋,高級餐廳覺得太掉價。
在美極瘋狂開拓市場的同時,李比希的市場份額不斷萎縮,尤其是二戰結束后,全球對罐頭的需求劇減,更是每況愈下。
從濃縮肉汁到肉精,獲取鮮味的成本越來越低。而味精的誕生,則直接把門檻降到趨近于零。
04
廉價易得的味精
真正讓大眾實現鮮味自由
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博士,偶然發現了食物里的鮮味來自于谷氨酸。
他從妻子做的海帶豆腐湯里,提煉出一種白色粉末。后續的故事你們也知道,他申請了味精專利,還創立了大名鼎鼎的味之素公司。
其實有一位德國化學家,比他更早分離出谷氨酸,但并沒有意識到它跟鈉鹽結合能產生鮮味。
創立20多年后,味之素就卷席全球,風頭一時無兩,連美國的軍備口糧里都要來點味精。
當時的中國市場,也完全被味之素占領。直到1923年,一位叫吳蘊初的上海人,做出第一個國產味精品牌“天廚”,才打破壟斷。
圖片來源:上海黃浦
為了更高效地獲取鮮味,味精經過了幾輪工藝迭代。
從最初的水解法、到合成法、再到微生物發酵法,味精的生產效率越來越高,價格也越來越便宜?,F在我們吃的味精,主要是從谷物里提取的。
可以說,味精的發現,讓大眾真正實現了鮮味自由。

然而如同味精的先烈們一樣,一款產品的生命是有限的。
味精的第一波危機,出現在1968年。一位美籍華人醫生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文,懷疑自己在中餐館攝入太多味精,導致四肢發麻、心悸、頭暈。
文章一發表,很多人都隱隱覺得有過類似的體驗。大家把這些毛病歸納為“中餐館綜合征”。
圖源:Netflix《Ugly Delicious》
雖然味之素迅速辟謠,說自家產品沒有質量問題,但許多中餐館紛紛貼出了“NO MSG”的海報。
后來,科學家做了大量對照實驗,都無法證實味精對人體有害。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也明確宣布:味精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劑。
花了近20年,味精才擺脫莫須有的污名。
而在中國,味精的危機要來得稍微晚一些。
1992年,中國躍升為全球第一味精生產大國,產量占全球的75%,并且在接下來的20年里,連續保持世界第一。
但在2013年,味精生產就被工信部列入“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之一。曾經風光無限的“味精大王”蓮花味精,負債高達22億,最終扛不住破產重組。
味精的過氣,除了生產過程污染高、能耗高,還有一個原因:更厲害的雞精出現了。

05
雞精的圍剿
復合鮮味提取物當道
雞精之所比味精更鮮,是利用了鮮味的協同效應:當谷氨酸鈉和呈味核苷酸結合,能把鮮味放大十幾倍,遠大于1+1的效果!
用大白話來說,雞精里也有味精,但鮮得更復合。
一個不冷不熱的知識:雞精里面不止有真的雞,還有洋蔥、大蒜、雞蛋。
而雞精誕生的契機,竟然是因為扶貧。1984年,科研人員榮耀中發現,河南的一個貧困縣,土雞又多又便宜,卻苦于交通閉塞賣不動。為了幫忙,他開始著手研究雞的深加工,發明出雞精。
后來這家上海公司,成為了中國最大的雞精企業,太太樂。
直到2000年,味精面世近百年后,科學家才發現了味蕾上有鮮味受體器,可以感知到特定的氨基酸。
是的,鮮味正式被確認為第五味,也不過20多年。
關于鮮味,中西方的認知差異也很有意思。
早在宋朝的《山家清供》里,就能找到國人對鮮味的明確表述。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鮮除了是感官享受,還代表著某種生活情趣,偏重審美屬性。
而在西方國家,對鮮的概念一直很模糊,即便對鮮味濃縮物的探索持續了幾個世紀,但動機都以功能性為主。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是,英語里本沒有“鮮味”的描述,后來直接化用了日語的Umami。
但無論如何,在漫長歲月里,人們從未停止過對鮮味的探索。
這種刻在DNA里的追求,大概我們的祖先為了選出更有營養的食物,維持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吧。
參考資料:
1、《牛肉罐頭:改變世界飲食方式的烏拉圭食品廠》Shafik Meghji,BBC
2、《發現鮮味的人:鮮味究竟是什么味》,Veronique Greenwood,BBC
3、《留鮮百年的調味汁》,Günther Birkenstock,文化經緯
4、《美極的魔力:塊狀濃縮湯、肉精與創意的故事》,雀巢中國
5、《榮耀中:食品科學“領鮮”者》,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