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唐碩體驗云(ID:gh_c9df44bce9c6)
近期星巴克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我們回歸數據說話:
2022年1月發布的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星巴克在中國門店銷售同比下降14%,背后客單價下滑9%,交易量下滑6%。這是星巴克在中國市場業績連續下滑的第二個季度,上個財報季門店銷售下降7%。而在2019年Q4,得益于體驗一致性的線上渠道拓展(啡快)以及全新臻選門店的差異化體驗,星巴克仍保持著同比7%的營收增長,運營利潤增長13%,同店銷售增長5%的好成績。
短短幾年之間,曾以體驗戰略穩居咖啡行業老大哥地位的星巴克,迎來了巨大的挑戰。我們去年基于輿論端抓取量化數據報告《咖啡品牌體驗白皮書》也可以印證:星巴克整體排名第四,而品牌價值的達成度成為最大短板。
當咖啡賽道戰火四起,咖啡不再是曾經的舶來品、城市白領的身份符號,星巴克曾引以為傲的差異化體驗,已經在市場上屢見不鮮。那么如何在新商業環境中,精準定位體驗痛點,敏捷迭代維持增長?
本文我們將從體驗管理視角出發,結合門店體驗、品牌整體、產品體驗、數字渠道、會員體驗這5大解決方案維度,剖析星巴克在華發展:星巴克做對了什么,能夠穿越周期?面臨營收下滑,星巴克采取了什么措施應對?又在哪些方面出現了痛點體驗?
01
穿越周期:星巴克的三大著力點
成就一個跨越半世紀周期的全球性咖啡品牌,星巴克成功擴張的關鍵因素在于差異化的體驗定位,并堅定貫徹了標準化品牌體驗,包括門店體驗、產品體驗、會員體驗三大維度。
門店體驗:建立標準化門店,打造連貫體驗
“隨便在哪里出差,你至少可以在星巴克獲得同樣的味道和體驗。”長期出差的 Kevin說,“對于咖啡,我不需要驚喜,星巴克總是能提供穩定的水準。”
“星巴克體驗”能夠深入人心,核心在于標準化門店帶來品牌體驗的統一性和連貫性。風格一致的門店,標準化的出品,低調大氣的空間,簡潔明快的設計,從產品包裝到門店設計,處處是“廣告”。
在標準化運營框架下,拓展店型升級零售體驗,打造差異化體驗。不同類型的店型,拓展了不同的服務。星巴克先后在上海、北京打造咖啡烘焙工坊,在全國一線城市推出甄選工坊,持續錨定高端和精品,尋求差異化的體驗。
整體體驗的連貫性,“第三空間”獨有定位,星巴克成為了一二線城市白領高勢能的身份符號。乘上中國融入全球化、中產崛起的東風,收獲了一大批商務白領成為會員。在《咖啡品牌體驗白皮書》BXI品牌體驗指數的跑分中,星巴克的體驗整合度仍然排在第三,保持了較高的標準化水準。
產品體驗:以體驗帶口碑,助力精準營銷
比起雀巢等國際快消品牌的營銷套路,星巴克從不做媒體廣告,注重的是顧客與服務員之間的互動,并稱之為“口碑營銷”。不打廣告,以體驗俘獲高勢能的人群,收獲了口碑效應,層層輻射影響。
在星巴克的初創階段,就是以意式現磨咖啡的體驗,瞄準了80年代美國社會中的“雅皮士(yuppies)”人群,他們擁有獨特的審美品味和前沿的生活方式,從“雅皮士”逐漸輻射到商務人群和城市中奮斗的白領人群,形成了星巴克最廣大的主流消費人群。
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輻射同樣遵循著類似的路徑。2000年剛剛進入中國時,一杯30塊的咖啡對于大部分的北京中產都可以稱得上“奢侈品”。逐漸從這群喜好歐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高消費人群擴散開,星巴克成為商務精英、中高層白領、富裕家庭年輕人們的心頭好。
圍繞核心人群價值,豐富產品服務,優化體驗旅程。隨著中國消費市場飛速變化,曾經的小眾人群開始探索品質和風味更豐富的精品咖啡,而商務白領人群的快速擴張,成為了星巴克的核心人群。近兩年,星巴克在菜單上也更加激進。圍繞商務人群的早、午餐需求,豐富菜單,圍繞核心用戶的需求,提供新的產品服務,提升錢包份額。
精準定位目標客群,不僅有效帶動口碑傳播,更是在產品創新迭代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看到星巴克從傳統的咖啡品牌,變為更像高端的麥當勞、肯德基快餐飲,就是在圍繞核心人群、拓展產品服務,創造更多價值。
會員體驗:搭建會員標簽體系,以體驗驅動精細運營
會員體系一直是星巴克面對競爭者時,保持品牌韌性的重要武器。當面臨瑞幸等互聯網咖啡的輪番轟炸時,快速將會員體系與阿里生態打通,跟餓了嗎、支付寶等等聯動,同時上線啡快,實現了面臨競爭后的較快反應。
星巴克面臨營收增長壓力,改變菜單,增加熟食,事實上就是在圍繞商務人群,拓展早午餐的快餐服務。同時,星巴克也在自有渠道推出7折券等優惠措施,提升會員黏性和復購,使用自身的會員渠道、不被三方平臺分流。
至今,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活躍會員數接近1800萬,比去年增加了260萬,而這些活躍會員貢獻了75%的銷售額。這些玉星卡、金星卡會員們,大部分就屬于前文提及的商務人群或奮斗中的白領和學生人群。
圍繞核心人群做長期的會員運營,讓星巴克面臨競爭環境劇變時具有了韌性和護城河。
02
體驗變革:數字化體驗新挑戰
憑借差異化的體驗戰略,星巴克占據穩固的市場地位。但涌現出越來越多新興的咖啡品牌,鯨吞蠶食星巴克曾經幾乎獨占的咖啡份額。從產品設計、員工服務到數字化,星巴克的全球標準化體驗面臨著巨大的競爭挑戰。
數字渠道體驗:打通線上線下,提升數字化體驗
曾經的星巴克堅持不做外賣咖啡,但是面臨擴張的瑞幸、K-coffee等等,以售賣“第三空間”為商業模式的星巴克第一次感到競爭壓力,在2018年第三季度,同店銷售就出現下滑。
于是,2018年底星巴克與阿里達成戰略合作,自身會員體系和阿里系全面打通,包括外送、積分、送禮。推出外賣服務“專星送”,在全國門店展開外送。2019年5月,北京、上海試點“在線點,到店取”服務“啡快(Starbucks Now)”。
星巴克小程序的線上點餐、取餐服務同樣圍繞用戶旅程進行了體驗優化。如在下單時,提醒不要選錯店,實在錯了也可以“錯店取餐”。在流程設計中避免出錯,如果用戶不小心沒能避免的,也會通過服務來實現閉環體驗。小程序能夠保存定制化的選項,方便會員下單,對比其他咖啡品牌,定制選擇更為豐富。
線上線下協同,全維度提升品牌文化傳達。星巴克在上海打造烘焙工坊,2019年烘焙工坊上線Web APP,通過豐滿的文化故事、豐富動態的動線,借助AR、VR等新科技,打造全新體驗,傳達品牌咖啡文化。事實上,當我們回看2020年,當全球零售業受到疫情沖擊時,星巴克在中國的營收很快恢復,一定程度上就在于其數字化轉型的成功,讓企業有了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03
體驗斷層:品牌整體體驗缺失
毫無疑問,星巴克在空間體驗、產品體驗、會員體驗等維度都擁有出色的單點突破能力,也能迅速對數字化趨勢作出反應,布局數字化轉型。但一邊開店,一邊營業額下降的困境仍然拖住了這樣一個行業頭部的增長步伐。
品牌體驗:品牌價值老化,用戶感知不匹配
回看依托于BXI指數的《咖啡行業白皮書》,面對來勢洶洶的本土品牌,星巴克面臨的形勢不可謂不嚴峻,我們在白皮書中用量化的方式去測量體驗匹配度,在9個品牌中,星巴克排名第七。在很多關鍵詞維度上,品牌沒有完全達到給用戶的承諾。
品牌有兩面,一面是廣告給出承諾,一面是履行承諾,產品服務、線上線下等給用戶留下的印象。如果履行好了,就能形成用戶的口碑。而如果沒有履行好,廣告或品牌宣言就變成了品牌的自嗨,甚至變成差的口碑。當下,星巴克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常被提及的一個詞是“傲慢”。即便很多網友并不屬于星巴克的核心會員人群,但同樣會形成輿論影響,對于品牌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星巴克需要面對自身品牌價值老化、不匹配消費者新需求的問題。星巴克提出“每人,每杯,每個社區”,在美國實現了第三空間的巨大勝利,但是在中國是沒有形成匹配的品牌體驗和文化共鳴。當本土現磨咖啡品牌加速成長,曾經的“星巴克體驗”可以被替代了,那么其品牌溢價自然會受到質疑。
當下,星巴克提出萬店目標,加速市場下沉、進入更多新城市,提高現有城市的滲透率。這一策略事實上也依賴于曾經的一二線城市的白領人群。一二線人群在求學后返鄉,或工作差旅等場景下,也許對于星巴克有一定的依賴和好感。而在廣大的三四五六線市場,人們可能對于瑞幸和星巴克都是一樣的感知,門店、產品和設計的體驗差異化不大。
那么品牌該如何確保及時全面地捕捉到消費者聲音,對每一個體驗場景、體驗觸點進行全面而精細的管理?從全局視角迅速定位體驗痛點,做出迭代反應?我們給出的答案是通過體驗管理戰略,借助一站式解決方案產品助力品牌進入體驗回報正循環。
04
整合體驗,一站式產品解決方案
咖啡賽道競爭日益白熱化,星巴克在門店體驗、會員體驗、產品體驗、數字渠道體驗方向做出了順應市場的調整,但仍在品牌整體體驗維度產生了斷裂。
品牌亟待補足全局視角下的體驗追蹤與優化能力。在縱向維度上,梳理并規劃完整的用戶體驗旅程,錨定旅程中關鍵性體驗觸點,實現用戶體驗的追蹤量化,找到品牌感知上的盲區,打造以體驗迭代為導向的閉環追蹤鏈路;
在橫向維度上,整合社媒輿情、電商評論、新聞論壇、公/私域人群調研等大小數據,基于唐碩整體體驗模型構建BXI品牌感知指數,高效對標行業內各品牌的體驗分析,全方位優化品牌策略,重塑品牌價值。
近年來,不斷有新銳品牌從各類賽道中跑出來,對品牌的快速應對能力發起挑戰。面對不同用戶的訴求與行業的極速變遷,唐碩體驗云推出五大定制化行業解決方案,立足數據驅動力,沉淀唐碩Know-how,打造出一站式產品解決方案。
預置專家級旅程與體驗指標體系,幫助品牌快速建立起全局視角下的體驗管理體系,360度提供場景化解決用戶體驗問題,助力品牌穩健增長。
從2022年以來,星巴克因悄悄漲價一次次引起爭議。正面臨挑戰時刻的星巴克,能否打造差異化的體驗,贏得越來越挑剔的中國消費者,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