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君
來源:咖門(ID:KamenClub)
昨天,一封“成都餐飲老板聯名求援信”,在朋友圈刷屏了。
成都知名餐飲連鎖品牌蓋章、簽字,直擊成都餐飲的慘烈現狀,呼吁減免、緩交房租,用詞懇切,令人動容。
在近期無明顯疫情發生的成都,發生了什么?作為非剛需的飲品,今年還有希望觸底反彈嗎?
01
成都老板抱團取暖,聯名求助
昨天,是成都餐飲人抱團求助的一天,一封由成都餐飲私董會發起的“求助信”在朋友圈刷了屏。
這封信以餐飲人“無比焦慮的五一”寫起,直擊成都餐飲真實現狀,呼吁“成都好房東”,能夠減租、免租,言辭懇切,讀之令人動容。
成都知名連鎖品牌,書亦燒仙草、九鍋一堂、霸王蝦、吼堂老火鍋、甘食記等品牌紛紛蓋章簽字,聯名求援。
一時間,除了成都餐飲人抱團轉發外,其他地區也感同身受,激情轉發,與其說這是一封求助信,不如說是餐飲老板們抒發焦慮的一個出口。
成都,作為中國餐飲的另一個高地,孵化出很多全國知名品牌,比如茶飲領域的頭部玩家書亦燒仙草、茶百道;以及創新品牌圓真真、丸摩堂、宜北町,還聚集了一批新銳品牌,如霸王茶姬、SEVENBUS等。
這些敢闖敢拼的成都餐飲人,如今也被疫情逼到了“聯名求助”。
02
餐飲高地成都的現狀:
顧客消失,營銷失效
1、顧客大量消失
今年五一,作為餐飲人上半年最為期待的黃金周,成都餐飲人發現,顧客卻大量“消失”了。
作為旅游城市的成都,與長沙、西安類似,游客經濟是餐飲另一支柱,但疫情之下,消費者不敢出遠門,讓成都的客流斷崖下跌。
圖片源自成都文旅官方微博
另一方面,消費者不太愛出門了,“走過路過”就成為密接的案例,每天都在發生,自己不能上班,孩子不能上學,還會“連累”父母家人,這讓消費者外出的欲望大大降低,不出門不聚集,也就不消費了。
2、人均消費下滑
今年以來,種草平臺上,各種平替產品又火了起來,喜茶、奈雪帶頭調價之后,中腰部品牌也開始價格下滑,上周,喜小茶更是承諾“不推出15元以上飲品”。
疫情的長期性復雜性,讓人們產生了消費恐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消費者不由自主地捏緊了錢包,大手大腳的年輕人,也開始節衣縮食能省則省。
以前,大家比拼的是品牌溢價,現在比的是“把產品做便宜卻不降質”的能力。
3、品牌營銷失效,頂流商圈變成了“風險”
今年4月3日,一直以小店模型為主的圓真真,在成都開了一家百平的手作概念店,開業當天邀請了眾多KOL現場助陣,創新模式的門店引發了大量傳播,但沒想到第二天所有人都變成了密接,接下來幾天業績下滑,不得不暫時停掉既定的品牌推廣。
媒體人出身,以品牌營銷見長的謝瑤發現,“很多營銷動作,在時代大環境下,都失效了。”
謝瑤告訴我,圓真真2019年還在川大附近的紅瓦寺商圈,開過一家店,如今因為學校封閉管理,紅瓦寺商圈沒落,昔日轉讓費需要十幾萬的店鋪,現在不要轉讓費都轉不出去。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春熙路。“以往春熙路周邊的酒店,五一都是要漲價的,今年均價一百多,還隨時能定到房。”謝瑤表示。
什么是開始,什么是結束?觸底的底在哪里?明天還會好起來嗎?
這是很多創業者的真實困惑。
在疫情下,飲品行業,今年還會好起來嗎?
03
非剛需的飲品
似乎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至暗時刻”這個詞,2020年就被提到過。如今發現,2020年的困難,和如今相比,已經不算什么了。
快速發展的新茶飲,似乎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首先就是疫情多發,就像是打地鼠,不知道下次會在哪里冒頭。
閉店、暫停營業,成了家常便飯。前幾天一則視頻顯示,鄭州從2020年至今,已經累計“封”了約200天,這對線下實體店來說,像是被偷走了一年。
網絡視頻截圖
斷貨隨時發生,因為面臨閉店風險,老板們不敢多備貨;原料流通也受阻,常常發生無米下炊的窘境,形成惡性循環。
因為擔心偶遇密接被賦紅碼,所以大家盡可能減少去商場、避免聚集,這讓這幾年大規模挺進購物中心的品牌,腹背受敵。
降價,成了多品牌的自救措施之一。但鮮果價格上漲,設備、物料價格升高,人工房租不降的情況下,降價是對成本結構的一次重塑,對行業來說,并不是每個品牌都有能力做到。
對茶飲行業來說,更難的是,疫情疊加了行業的周期性回落。
2017年~2019年,是茶飲發展的黃金時期,現制茶飲消費意識萌芽,喝一杯奶蓋茶、水果茶成為消費者的社交貨幣,這也是茶飲品牌大規模誕生,并全國跑馬圈地的時期。
2020年,行業的窗口期開始收緊,在第一次疫情的沖擊后,又有一些大品牌快速拓展,在行業紅利末期實現了規模化的擴張。
好日子,似乎只持續到了2021年上半年。2021年下半年,在內卷之下,行業開始回歸理性,年輕人野性消費的欲望降低,反種草能力日益增強。“抖音曝光+小紅書種草+點評排行榜”式的營銷三件套,ROI越來越低。
如果說前幾年,茶飲老板擔心的是增長的多與少,2021年,行業普遍性的增速放緩,讓所有行業人都感受到了市場“去泡沫化”的開始。
就在本身行業周期的回落中,2022年年初,東北、深圳、上海、北京、鄭州等40多個城市相繼發生疫情,讓整個行業雪上加霜。
就像有句話說的,如果說前2年是困難模式,今年就是地獄模式。
04
觸底的人多了,都在等反彈
很多茶飲老板告訴我,公司的現金流還沒斷,但自己的心態有些崩。
觸底的人多了,大家都在等待反彈。
身處成都的謝瑤,有一套心理建設的方法,可以參考:
第一,預判最壞的結果,看自己是否能承受,能承受就堅持;
第二,當下不要去想太大的規劃,想想基于自己的能力和資源能做什么、如何保住現金流活下來;
第三,不要比較,不要和過去的營業情況比,更不要和別人比,著眼于眼前,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即便沒有疫情,所有的創業也都會經歷高低起伏,“雖然不確定未來,但我不焦慮,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
事實上,作為一個崛起還不到10年的行業,茶飲還無比年輕,還有無數的可能。
大眾需求一旦被建立起來,就不會輕易消失。奶茶已經是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泡沫洗去,留在牌桌上的,一定是準備充足、心態穩健的企業。
只要你還喜歡這個行業,只要不把路堵死,就不要放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