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運,都是方便面的銷售旺季。
今年春運,許多客運站的廣告屏上,康師傅換上了最新代言人張藝興。他手捧一碗紅燒牛肉面,旁邊配有文案“就要這個味”。
康師傅想借助春運,掃除業績的萎靡氣息:
去年上半年,它的營收增長放緩,凈利潤同比跌去14.5%,方便面業務凈利潤跌去近五成。
業績下滑的背后,是康師傅逐漸被大眾遺忘和拋棄。
01
我們平常買方便面,無非就是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在這兩大塊,康師傅的存在感變得越來越低。
2020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許多人宅在家,外界一度認為康師傅的銷量會沖到前頭。結果,排在淘寶方便食品銷量榜首的不是它,而是:
螺螄粉。
在各個社交平臺,能看到網友花式秀螺螄粉,表示它才是深夜加班后的最佳續命美食。國外主流媒體,曾花大篇幅介紹中國的“螺螄粉熱潮”。
康師傅沒享受到這份被寵幸的待遇。
即便是在方便面類別里,康師傅也被其他新興品牌不斷擠壓。
像康師傅天貓旗艦店粉絲數為139萬。成立僅5年的拉面說,粉絲沖到了665萬,人氣更勝一籌。
有年輕人在網購時,直接拋棄了康師傅所在的方便面品類,選擇了自熱食品。
去年,天貓618推出“年輕人購物車里的新生活”報告。里頭顯示,Z世代方便速食購買偏好TOP 3品類分別為:
即食火鍋、方便面/粉絲/米線、速食粥。
即食火鍋是自熱食品的一種。只要將發熱包放在食盒底部,再加些涼水就能做出熱氣騰騰的飯菜,比方便面好吃有營養。
在熱鬧的網絡世界,康師傅總是被忽略的那一個。線下渠道里,它也在慢慢偏離C位。
過去,在許多超市、便利店、小賣部的方便食品區域,一大片都屬于康師傅。現在,它依然占據了大部分版圖,但比例卻在減小。
在新增的版圖里,熱干面、螺螄粉、自熱鍋等速食品類不斷涌現,搶占消費者的眼球。老金曾問過一個小賣部的老板,對方表示新品類上架后,康師傅方便面沒有以前賣的好。
事實上,眼下整個方便面行業在走下坡路。
尼爾森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方便面整體銷售量同比下降7.7%,銷售額同比下降7.3%。
康師傅,在大眾眼里不再是速食食品里的首要選擇。
它的份額因為連年下滑,市值也從2011年最高的1400億元,跌到如今的1000億港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從20年前推出首款方便面到現在,相當長時間內康師傅都拋棄了產品創新,忽視了大眾的味蕾。
它沉醉于建立強大的銷售網絡,想緊緊抓住消費者的選擇權,讓自己安枕無憂。
結果無異于殺雞取卵,自己拋棄自己。
02
1991年,來大陸做生意的臺灣商人魏應州,在火車上泡了一份老家帶來的方便面。隨著香味飄散開來,周圍人都在咽口水,他意識到機會來了。
第二年,他和幾個兄弟在天津創立頂益食品有限公司,推出康師傅紅燒牛肉面。這是大陸第一款有醬包的方便面,比只有一份辣椒粉料包的國產方便面,味道更好。
一經推出,康師傅紅燒牛肉面就賣到斷貨。那時候,它是跟肯德基、麥當勞同等待遇的存在。小孩子只有考到好成績,才會被獎勵一碗泡面。
快消品的壁壘,在90年代往往由渠道決定。泡面味道再好,擺不上貨架只是紙上談兵。
當時,康師傅受到大量中小渠道商熱捧。很多人每天守在頂益食品的廠房門口,高價收購產品,然后再轉賣出去。
手里的泡面,簡直就是硬通貨。
嘗到經銷商帶來的甜頭后,康師傅在渠道上一路高歌猛進。先是在全國鋪貨,然后買斷許多經銷商,直接讓小賣部變成了自家的專賣店。
康師傅的老對手統一,曾在東北維護客戶關系。業務員跟一些小賣部老板沒聊幾句,就被請了出去。后來才發現,這些網點都被康師傅買斷了。
醉心于渠道建設二十多年,康師傅的直營零售商從上世紀末的1萬多家,增長到2020年底的21萬多家,遍布全國各地。
坐擁強大渠道網絡,康師傅成為全球最大的方便面生產商之一。公司主席魏應州迷戀于規模戰當中,曾放言:
“要打到他們(統一)叫我們大佬為止。”
打敗你的往往不是對手。
康師傅一度被眼前的繁榮遮蔽了雙眼,沒察覺到市場上風向變了——渠道和產品需求都在發生變化。
《中國市場》期刊曾刊登一篇文章《方便面市場消費量的影響因素分析》,里頭提到:方便面消費量與在線外賣市場呈負相關。
2015年,移動外賣平臺搞補貼大戰。補貼后的外賣有的只要十幾元甚至幾元,并且送達時間大多只需半個小時,吃泡面的年輕人轉而網上訂餐。
第二年,方便面銷量大跌,康師傅銷量下滑。隨著外賣市場的不斷擴大,方便面市場一直在萎縮。
由于迷戀線下渠道規模,康師傅形成了繁冗的行政環節。所謂船大難掉頭,它進軍線上的節奏非常緩慢,沒吃到多少市場紅利。
另外,產品主義的興起,也給康師傅打了個措手不及。
統一曾推出老壇酸菜牛肉味面,很快在年輕人當中成為爆款。眼看對手勢頭熱起來,康師傅火速推出了山寨版的陳壇酸菜牛肉面。統一反諷道:
有人模仿我的臉,還有人模仿我的面。
2016年,投資機構交銀國際表示,康師傅近十年來都沒有進步,沒有推出有競爭力的新產品,已經賣不動了。
當康師傅還在方便面市場上倒騰時,年輕人又愛上自熱食品。它倒也是跟進了,但產品卻沒多少特色,只靠瘋狂代言吸引眼球,收效甚微。
去年6月,有康師傅高管語出驚人:
來場疫情,天助我也。
靠天吃飯是快消品牌的大忌,因為你永遠抓不住消費者變化的需求。康師傅的市占率,肉眼可見的下滑。
流失的份額,被其他新興品牌奪去了。
03
近些年,新消費浪潮下,興起了很多年輕的速食品牌。
它們明白,自己短時間內不是康師傅的對手。于是另辟蹊徑,新開辟一片戰場。
像主打自熱火鍋的自嗨鍋,成立至今不過4年,銷售額超10億元,估值超過100億元。
自嗨鍋能“嗨”起來,源于它盯住場景,推出細分化的產品。比如夜宵自嗨鍋,為深夜加班的職場人量身定制;清晨自嗨粥,擊中了無數上班族來不及吃早餐的痛點。
另一邊的康師傅,還在悶頭搞渠道建設。
如今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有大量關于自熱食品的熱播視頻。
有個視頻名叫“小伙挑戰一個星期只吃自熱食品,會發生什么變化?”,獲得四百多萬播放量。很多年輕人對花樣百出的自熱食品感到好奇。
眼下,速食品牌阿寬食品,正在沖刺A股“方便面第一股”。招股書當中,它列出了主要競爭對手名單。
康師傅排在首位。
阿寬食品很早意識到,自己跟康師傅正面相爭沒有勝算,于是切入新型方便食品的細分賽道。
借著地域特色,它研發出來紅油面皮、自熱火鍋等產品,與康師傅展開錯位競爭。
起初,阿寬食品的銷售情況并不樂觀。它的創始人是做廣告起家,于是轉變思路開始重點布局線上營銷。你會發現,無論是微信微博、抖音,還是各種手游里,都會出現阿寬食品的身影。
年輕人在哪里,阿寬就在哪里。
能夠生存下來的,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物種,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
在許多消費者眼中,速食產品已經從滿足基本的充饑需求,迭代到滿足多元的情感需求。
這本質上也是一種消費升級。
許多新興的速食品牌,都尤為擅長特色化的產品和強勢的線上宣傳,從而牢牢地抓住年輕人的味蕾和眼球。
這些都是康師傅不擅長的本事。
手指點擊屏幕的速度,遠比線下渠道要快。年輕人用腳投票選中心儀的產品,讓新興品牌相繼崛起。沉溺于渠道的康師傅,被不斷蠶食市場份額。
如果把銷售比作一條長河,河床像渠道,水流如產品。
河床設計的再完美,沒有流動的活水,最終都會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