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siwce"><nav id="siwce"></nav></cite>
  • <strike id="siwce"></strike>

    速食料理包,時代的玩笑

    半佛仙人
    2021.09.25

     每個人每天都會面對一個人生的終極問題:

    今天吃什么?

    這個問題難就難在,你可能會得到一個新的問題:隨便。

    隨便是什么?這個問題能夠難倒一堆人,但是現在連隨便都變得越來越不隨便,因為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少了。

    打開外賣軟件,你的面前會出現一串熟悉的字眼:漢堡、米線、炒飯、蓋飯、麻辣燙。

    想要出門聚個餐,烤肉、火鍋、烤魚已經準備好堵截你了。

    在剩下的那些角落里仔細看,留下來的店幾乎全是改良過的辣菜、日料、炸雞店,讓人懷疑八大菜系是否存在。

    即使是混的最好的川菜也同樣不開心,因為對四川人來說,現在的川菜普遍不是正經川菜,不但味道奇怪,吃完了還屁股疼。

    川菜從來不是悶頭辣的。

    于是就有一種說法,說美食文化正在凋零,世界正在被預制菜和調料包統治,以后都不會有真正的美食了。

    這個說法不能說不對,因為確實我們吃到的東西越來越少了。

    但是這個說法局限了,美食文化從來就沒有凋零過。

    只要你看一看“美食”的漂流記,就會發現,我們現在可能正處于美食文化最好的時代。

    01

    羅馬人愛吃。

    但羅馬人不是一開始就會吃。

    公元前168年,羅馬暴揍了馬其頓一頓,馬其頓的主力部隊被一戰打光,連國王都被羅馬人抓回去做了展覽動物,馬其頓國內的各個城主一看,覺得繼續抵抗下去也沒意義,就和羅馬人商量了一下,說要不然別打了,我們投了吧。

    羅馬執政官保盧斯一聽,還有這好事?當場和馬其頓人承諾,只要你們投降我們就不屠城。

    結果等到大軍開進了馬其頓境內,羅馬士兵一下就不開心了,他們大喊保盧斯大豬蹄子,瞎簽契約,我們要攻城,要屠城,我們不接受投降!

    不是這幫士兵很喜歡砍人玩,而是因為他們被馬其頓人嚇著了。

    作為曾經橫跨亞歐非大陸的大帝國,馬其頓的富庶狠狠扎到了羅馬士兵的眼睛,士兵們一看,媽的這么有錢的地方,不搶一筆太可惜了。

    相比起以清貧能吃苦著稱的羅馬蠻子,希臘人那是正經的老貴族,正奧林帕斯旗的,過的就是不差錢的生活,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開宴會,然后在宴會上吹牛逼,一頓飯能吃幾個小時,為了應對一頓飯過長的問題還區分出了前菜、主菜和甜點,席間大家專注于探討高深的哲學問題,類似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吃什么。

    這不是搞笑,作為地中海上的扛把子,希臘人可以收集中東、北非、南歐多地的食材,所以很多時候,介紹自己今天這頓飯的主菜到底是什么玩意屬于炫富的一個基礎環節。

    羅馬人看到這幫奢侈的希臘人,回想起自己在山丘上挖野菜的日子,心里一下就不平衡了,他們覺得這個事,我也能干。

    于是羅馬人入主希臘世界后,迅速學會了希臘人開宴會這一套,開始隔三差五的開party慶祝,而他們吃飯的方式也特別囂張,他們趴著吃,躺著吃,橫著吃。

    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羅馬人深深感受到了人要享受,于是開發出了躺著吃餃子的技術。

    羅馬人是美食家里的食材派,具體怎么做不重要,重要的是食材一定要夠珍貴。

    在羅馬貴族的觀念里,所謂吃,就是要吃奇怪的東西,越奇怪越難找越好,不管是孔雀爪子還是羊睪丸,都是餐盤上的絕品,而且最好是生的,如果那時候有核廢水擼過的魚,羅馬人一定會很開心的辦一場大宴會,為客人介紹輻射魚刺身。

    福島,美食之鄉。

    而因為一場宴會時間太久,吃的實在太多,很容易吃不下,這就很浪費,羅馬人也非常霸氣,在一些記載里,羅馬的大貴族和統治階級會在宴會中吃撐后讓奴仆拿起孔雀的尾毛捅自己的嗓子眼,把吃下去的東西吐出來,然后接著吃。

    就,離譜。

    其實羅馬人追求吃珍稀食材并不奇怪,因為那時候可以吃的東西確實很少,胡椒對于羅馬貴族來說比黃金還要珍貴,吃一粒要回味半天,根本沒人敢放進菜里調味,只能用來擺盤。

    又因為保鮮技術不夠,新鮮水果和魚都很難弄到,希臘、羅馬的這些貴族只能吃魚醬和熏魚。

    所以吃,是他們的頭等大事。

    02

    不管起因如何,窮奢極欲的羅馬最后很自然的就裂了。

    羅馬先是分裂成了東西羅馬兩塊,然后西羅馬進一步差異化細分,不停地挖掘各種垂直賽道,成功把西歐切成了不等分的歐羅巴。

    羅馬帝國裂開后,西方飲食也順勢裂成了好幾塊,而其中最核心的當然是羅馬都城所在的意大利。

    中國有很多版的世界三大菜系,但是如果這些菜系里不帶意大利玩,那這個三大其實都屬于吹B,因為意大利菜不但是世界上傳播范圍最廣的菜系,而且是整個西餐的祖宗。

    意大利人有多愛吃,曾經有一個歷史傳說,說二戰時候有197個意大利戰俘跑了,英國人找了好幾天,結果發現他們跑到另一個戰俘營去了。

    英國人很是費解,于是把他們提審出來,逼問他們到底為什么跑,是不是要傳遞什么機密情報,結果意大利戰俘理直氣壯的回答:

    “因為之前那個戰俘營吃不到意大利面。”

    和那些邊緣地帶不同,作為羅馬的首都,在羅馬裂開后還能留在羅馬五環內的貴族都是吃過見過玩過的。

    做佛羅倫薩的人上人和做整個帝國的人上人有區別嗎?

    沒有嘛。

    這些貴族按照當年的習慣養著大量的廚師,提供和古羅馬同等段位的美食。

    但是因為羅馬裂了,那些珍惜食材現在沒法從地中海沿岸送到自己身邊了,那就只能從烹飪的方式上下苦工,于是意大利貴族紛紛開始培養廚子,要他們研究新菜色,用宴會上豐富的菜色來當自己在貴族圈子里吹牛逼的本錢。

    而對平民來說,想接近貴族混個臉熟,門檻最低的方式就是練一手好廚藝,以名廚的身份被貴族包養。

    這直接導致意大利的美食文化高速發展,暴打整個歐洲。

    但是,會吃很好,但并沒有什么用。

    在地中海東邊,阿拉伯帝國正在崛起,意大利人很嫻熟的被阿拉伯人給打爆了。

    阿拉伯人占領了西西里島,而這直接影響了意大利菜的發展,因為阿拉伯人雖然刀狠話不多,但是吃不慣意大利菜,順便帶來了很多東方名產。

    在被阿拉伯人占領的三百年里,西西里島成功從阿拉伯人手中學會了意大利菜的精髓:意大利面。

    等到西西里島被歐洲人收復,這些從阿拉伯學到的新式烹飪技巧很快融入意大利菜,成為意大利菜的一部分。

    這些技巧中有相當部分是阿拉伯人從更遙遠的東方學來的,比如榨果汁、做冰淇淋、做水果干,有些是印度技巧,有些確實是中國技術,所以一直有人愛說意大利菜出自中國。

    某種意義上也有道理。

    作為融合了東方技術和羅馬正統的意大利菜,就這么走上了菜生巔峰。

    03

    上面說到三大菜系,雖然我們都知道,三大菜系肯定有十個,但總有一些是榜單上的霸主,比如中國菜,比如法國菜。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法國菜崛起其實就是這400年的事。

    在羅馬時代,法國那個地方被稱為高盧,住在這里的人被稱為高盧蠻人。

    既然是蠻人了,當然活的不怎么講究,他們吃飯用手抓,主食是粗面包,拿啤酒當粥喝,從貴族到平民都過著餓不死就是勝利的生活。

    等高盧人接觸了羅馬人,當時就震驚了,發現原來飯是這么吃的,酒還有葡萄釀的,于是開始了一場大模仿秀,也學羅馬人一樣躺著吃,趴著吃,烤蝸牛吃。

    可惜好景不長,羅馬裂了之后西歐就進入了分裂,法國又回到了蠻人狀態,就這么重新開始了手抓黑面包的黑暗時代。

    這個時代黑暗到貴族和平民甚至拉不開飲食材料的差距,只能靠吃得多來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又因為鋪排場實在吃不完,打包成了中世紀歐洲貴族的傳統禮儀,一場宴會大家要盡量少吃,最好只喝點酒,因為餐桌上的東西要打包回家全家一起吃。

    直到1533年,文藝復興都開始了,法國菜才終于等到了自己翻身的契機。

    當時佛羅倫薩的話事人是美第奇家族,美第奇家族決定和法蘭西王國聯姻,于是把自家的女兒嫁給了亨利二世。

    美第奇公主一聽自己要嫁給高盧蠻人,從此過上右手抓飯左手擦屁股的生活,當場哭暈在廚房,抱著餐盤不放開。

    為了反抗悲慘的命運,美第奇公主做了一個決定:帶一整支的廚師團隊嫁去法國。

    很多年后,整個法國都要感謝美第奇公主的這個決定。

    等亨利二世在晚宴上第一次吃到了正經的意大利美食的時候,當場就哭出了聲響,他說,我真傻,真的,我只以為撒上醬汁就是意大利菜,沒想到意大利菜還有阿拉伯味。

    在吃過正宗的意大利菜后,亨利二世是停不下來了,于是廚師的地位迅速上升,法國也開始培養自己的料理人才。

    更重要的是,這時候是新大陸被發現的時代,那些去新大陸打秋風的探險家帶回了很多新大陸的特產,比如番茄、香蕉、玉米、土豆,這些新食材狠狠地刺激了法國美食業的發展。

    但是這時候的歐洲比較蛇精病,他們熱衷于把一切食材打成糊糊,然后加上各種珍貴的香料吃。

    一直到十七世紀,一個叫Fran?ois Pierre La Varenne的宮廷廚師在做菜的時候突然靈光一閃,想要寫本書,于是寫出了在法餐史上具有轉折點意義的《La Cuisinier Franc?ois》。

    這本書里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去你的意大利菜,我們現在有這么多食材,為什么非要用意大利的方法做?JOJO,我不做意大利菜啦!

    到這里,法國菜才算真的登上了歷史舞臺。

    之后法國人先學意大利人,總算放棄了用手吃飯的傳統習俗,用上了刀叉,然后又文藝復興,學會了前菜主菜甜點的上菜法,發明了各種用餐禮儀。

    現在很多小資所推崇的用餐禮儀就是從那個時代發展起來的,只不過他們不會想知道那時候的用餐禮儀到底是什么:

    不要用手抓,用餐具。

    一定要用手抓,先洗手。

    不許撓頭皮讓頭皮屑落在食物上。

    不許用桌布擦鼻涕。

    不許在凳子上撓癢癢。

    ……

    貴族剛開始走向文明的時候,看起來讓人刺撓。

    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的地方在于,法國的廚子熱衷于寫烹飪書,幾乎每一位大廚都會出一本包含畢生所學的“廚林秘籍”,而這直接推動了法國餐飲的發展。

    等到法國大革命之后,各種名廚流落民間,大幅提高了地方餐館的用餐水平。

    剛剛從非洲和美洲搶劫回來的新資產階級紛紛成為了這些大廚的新主顧,法餐就此走上了封神之路。

    04

    如果你很敏銳的話,看到這里會發現一件事:這些美食文化一直在發展。

    但與平民無關。

    在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在宴會廳里一邊大談人生意義,一邊吃著新鮮的奶酪,品嘗蜂蜜制作的甜品時,普通的希臘人正在喝大麥煮制的粥,只有少量富有的人才能吃上面包。

    在羅馬時代,一個普通工人的工錢是一個月4斗糧食,如果只有一個工人,那么他將會過的很充裕,但你要知道,在羅馬時代女性連名字都沒有,更不可能從事什么補貼家用的工作,所以一個工人的4斗糧要養家里的老婆孩子和爹媽,負擔非常重,而他們的主食也同樣是粥和面包。

    羅馬人比希臘人幸運的地方在于,他們還可以去參軍打仗,而羅馬軍隊的待遇非常高,不但面包管夠,還有肉吃。

    中世紀的歐洲平民更為悲慘,他們的主食是用小麥和麥麩混合制成的黑面包,面包的做工非常差,直接吃可能會硌掉牙,所以歐洲平民會把湯灌進面包里吃,等面包泡軟了再小口小口吃掉。

    即使在工業革命早期,大部分的普通人依然活在貧窮中,1854年的一份記錄記下了盧森堡一個村莊的經濟狀況:

    92戶村民中,10家能保證主食富余,一周能吃一次肉;

    11家主食勉強夠吃,好日子才能吃到一次肉;

    37家常年處于匱乏中,只能吃土豆度日,吃面包算改良生活,過年才殺一只豬;

    29家根本不敢想肉的問題,土豆也吃不飽,一年有一半時間處于饑餓中;

    最后5家,活著就是勝利。

    從這段記錄可以窺見到大部分平民的生活狀況,而當時的歐洲因為畜牧業發達,事實上屬于肉食供應量較高的地區,在其他時代,平民活的更不堪。

    “美食”這個概念,從一開始就是貴族的專屬,是那些富有的人才有資格追求的娛樂。

    對平民來說,食物的用處只是用來充饑,是維持生存的養料,并沒有那些文藝美好的意義。

    平民不需要美食,不需要美味,他們只需要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如果可能,最好再吃一點肉,攝入一些動物蛋白。

    在人類歷史的漫長時光里,貧乏與饑餓才是常態,即使到了今天,饑餓仍然是世界性的問題。

    我們從未真正戰勝饑餓。

    不要大意。

    05

    我們現在所認知的美食文化其實來自于市民階級,常常有人會感覺中國的飲食文化更親民,更源遠流長,確實如此。

    原因就是我國在宋朝時就已經出現了完整的市民階層。

    隋唐時,中餐已經基本成型,融合了東亞中亞多地的飲食風俗和烹飪技巧,而且分出了菜系,那時的長安已經有了“胡食”、“北食”、“南食”、“川味”、“素食”的派系之分,但這些飲食主要供應的是權貴。

    到宋朝,市民經濟發展起來,市面上便出現了很多可供市民階層選擇的店鋪,一些親民的小吃、點心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比如油條和爆米花。

    但這一切都和貧苦農民無關。

    蘇軾有一篇《豬肉頌》就是講,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別被蘇軾騙了,蘇軾說豬肉價賤是對比羊肉說的,對于11世紀的中國人來說,豬并不是主要的肉食來源,有錢人都是吃羊肉的。

    平民養豬的主要目的是用來生產肥料,這樣的豬沒有經過閹割,退休時間又晚,也就很難吃。

    即使是這么難吃的肉,一斤也要120文左右。

    而蘇軾被貶到黃州后,又饞肉,又吃不起羊,才打起了豬肉的主意,開發出了東坡肉——正常家庭怎么可能文火慢燉幾個小時,根本就燒不起柴啊。

    一直到明清,隨著經濟發展,士紳階級和商人階級開始大量涌現,這些社會中層開始拼命追求生活享受,進而招攬廚師研究菜色,這才有中餐的爆發式發展和最終成型。

    而普通人,就和同時代的歐洲人一樣,過年過節才能殺一只豬,吃一次肉。

    大家過的都不容易。

    06

    那么,什么時候才出現了真正的美食文化呢?答案是工業革命后。

    工業革命后,生產力大幅提升,率先發達的地區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糧食問題,雖然資源依然很集中,但是剩余的糧食多了,也就能夠支撐更龐大的市民階級。

    這些市民階級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有一定的余錢,就成了新文化誕生的土壤。

    現代飲食文化的主要傳播者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美食書籍。

    因為印刷術的傳播,歐洲在這時進入了一個文化發展期,原本宮廷大廚寫下的秘籍可以得到大規模刊印,普通人也了解那些原本只存在于貴族圈子里的烹飪常識。

    而識字率增加和娛樂書籍的出現又進一步帶來了“主婦秘籍”這種刊物,其中有大量類似“廚房小妙招”之類的東西,許多內容就是為了引導中層去使用嶄新的爐灶、新式的鍋鏟而創作的,但卻成為了很多主婦的入門教材,更進一步構成了現在我們熟知的飲食文化的基礎。

    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是:地域性極強,封閉,口口相傳,以把食物做熟為目的。

    而城市中產誕生的飲食文化則變得更標準化,會吸納各種菜色,更追求多樣化和味道。

    在這種全新的中層飲食文化沖擊下,留在城市中的傳統美食面臨著兩個選擇:升級或者下沉。

    法餐抓住這個機會進行了緊急升級,法國食神喬治斯·奧古斯特·埃斯科菲耶在1900年前后確定了整個法餐的標準。

    在他的努力下,法國鄉土菜被包裝成高級料理,然后走向世界,就此成為了豪華餐飲的代名詞。

    而另一些飲食則回到了鄉土中,擁抱人民。

    07

    諷刺的是,在美食終于下降到平民的同時,更多飲食被徹底摧毀了。

    不是被人,而是被世界殘酷的參差與現實。

    生活太苦了。

    很多人都知道英國菜是黑暗料理的代表,但很少有人知道工業革命前的英國菜并沒有那么黑暗。

    在羅馬統治時期,英國人學會了羅馬吃法,然后因為維京海盜的騷擾掠襲,成功得到了很多來自北歐的食材,諾曼征服又將傳統法國菜帶上了英國,與此同時英國菜學習意大利菜的作風,讓沙拉成為了主食,在一些古老的食譜里還能看到阿拉伯烹飪的風格。

    而在英國崛起成為日不落帝國后,來自全世界的食材和烹飪風格都成了英國菜的養料,不管是亞洲的香料還是美洲的特產,都在英國的戰列艦護航下送進了女王的王宮。

    在那個年代,英國的貴族飲食水平處于世界頂級。

    現代大眾對于“英國菜黑暗”的印象,恰恰源自于他們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

    工業化帶來了一些顯著的改變,首先,平民從土地里脫離,走進城市和工廠,他們不能再自己種菜了。

    然后,工廠對長時間勞動的需求,徹底摧毀了工人的用餐環境:他們狹小的住所容不下一間廚房,忙碌的工作讓他們沒有時間做飯,甚至沒有時間吃飯。

    這直接促使小飯館和快餐行業迅速發展起來,工業化生產的萬噸巨輪大幅提高了捕魚業的效率,這些廉價的魚和規模化種植的土豆結合起來,就變成了英國的著名黑暗料理:炸魚薯條。

    這種工業化快餐迅速成為英國工人的主要食物,因為它便宜又快,還能提供大量能量,是一種非常適合普通人的食物。

    而那些有錢人不屑與吃的食材,比如內臟,就變成了平民攝取動物蛋白質的絕佳途徑,大部分菜系都有專門為了處理內臟而存在的菜式,在英國,這種菜就是蘇格蘭羊肚雜碎。

    壓力越來越大的生活讓平民更加不愿意做飯,于是各種快餐、冷凍食品、果醬就成了英國人的主食,工業化百年,在其他國家的市民階級高速崛起,正在構建自己的烹飪文化時,英國人硬是把怎么做飯給忘掉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曾大規模征兵,征兵中的數據顯示,勞工中的大部分兵員都存在身高不足、健康欠佳、蛀牙等狀況,而這就是工業化為英國餐飲業帶來的代價。

    但是,工業化摧毀了美食嗎?恰恰相反。

    工業化帶來了更豐富的食材,更高端的烹飪設備,人們不用再燒柴轉而可以燒天然氣,不用再因為保鮮問題吃熏魚,工業化后,普通人才算真的有了烹飪的條件。

    炸魚薯條的難吃和不營養,改變不了它高效的解決了工人的吃飯問題這個事實。

    對長期吃土豆糊糊和草根的破產農民來說,炸魚薯條這樣能短時間提供大量熱量的食物已經很好了。

    看起來工業化摧毀了英國的美食文化,但是對那些吃炸魚薯條和仰望星空的人來說,他們本來就吃不到女王在皇宮中享受的菜色。

    而美國的案例則可以展示這件事的另一個視角。

    08

    世人提起美國菜,同樣會嗤之以鼻,認為美國人不會吃,但這同樣是一個巨大的誤解。

    美國人趕在英國菜墮落之前跑去了美洲,因此英國菜正統在美國,而又因為各地的移民不斷填充,美國本地菜色同樣包容并蓄,發展出了一整套融合菜,只不過因為幾乎每一樣菜都找得到祖宗,才顯得自己很空虛。

    然而在美國,如果你問現在城里有一個隱藏的食神,他會是個什么身份,那么美國人一定會回答你那是個黑人大媽。

    “南方黑人大媽都藏著一手神一樣的食譜”這在美國屬于一個刻板印象。

    現代美餐的代表,正是出自于美國南部的黑奴之手,以前這些菜被稱為靈魂菜。

    在美國的奴隸制時期,南方的黑奴們收集一切可能的食材用來做菜,而他們能找到的大多是一些廉價的食材,于是黑人們用這些廉價的食材魔改加工,做出了自己的料理,馬鈴薯泥、羽衣甘藍、玉米麵包……因為原料實在太少了,不足的部分只能用制作者的靈魂來補足,所以叫靈魂菜。

    這一大支成為美國南方料理的起源,而靈魂菜在之后成功制造了一樣風靡世界的垃圾食品:

    炸雞。

    炸雞和炸魚薯條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同樣是一種低端快餐,食材便宜,處理簡單,吃起來方便,還能提供大量能量。

    唯一比炸魚薯條優越的地方就在于:炸雞好吃,而且是非常好吃。

    這讓炸雞不但滿足了平民的胃口,還反殺到了上流社會,然后隨著一個白胡子老爺爺走到了全世界。

    炸雞和炸魚薯條一樣的性質卻有不同的命運,難道因為炸雞流行了,工業化炸雞就拯救了美利堅飲食文化?

    別說美國人自己了,就連我們也不會把炸雞漢堡當成美國飲食文化的代表看待。

    工業化飲食和需要精細作業的飲食本來就是兩條路,工業化的食品從頭到尾只是為了一個目的:喂飽更多人,好吃只是附帶的。

    這種食物當然是沒有文化的,沒有藝術美感的,而且大部分也是不好吃的,但是這里面有個問題,就是這種材料充足,加工簡單,能夠短時間內提供大量能量的食物喂飽了多少人?

    而且你知道上一樣材料充足,加工簡單,能夠短時間內提供大量能量的食物是什么嗎?

    廉價碳水。

    09

    如果我們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問題的本質在哪里:

    總有一些人負擔不起加工食物的成本。

    一個和我們印象完全相反的事實是:在最初的城市(注意不是鄉村)里,餐館是屬于窮人的,因為只有富人才能自己在家做飯,窮人根本沒有灶和鍋。

    古埃及時,相當部分平民只能在店里購買面包,古希臘的上流社會也以去酒店為恥。

    對酒店來說,最重要的是食物的標準化,而不是文化,因為只有標準化才能提高效率,反正來買面包的人不會有什么很高的需求,吃不死人就行了。

    貴族們吃的是從世界各地搜羅來的食物,經過了專業的廚子在廚房折騰幾天才生產出來,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資源來承擔這個成本。

    而大部分普通人既沒有辦法獲取這些食材,也沒有時間去進行深度加工,普通人一直吃的就是粗加工,能夠提供更多能量的主食,不管是麥子也好,稻米也好,豆子、土豆也好,普通人一向如此。

    從黑面包,到炸魚薯條,到炸雞、午餐肉,再到預制菜,在喂飽更多人這個角度,我們其實是一直在往上走的。

    我們這些普通人從來沒有吃的這么好過,好到我們都可以開始追求無糖和健康了。

    讓我們痛苦的地方在于,原本我們可以接受更多手工制作的菜肴,而現在我們不得不更多接受工業菜肴。

    但是如果將一個事情拆分開,我們將頻率、渠道、規模都考慮進去,然后再想一想。

    其實吃一頓正經的飯本來就是成本很高的事,不說價格,為了吃一頓炒菜,你要出門,要移動到目標地點,用餐然后回來。

    為了回避這個成本,有人吃沙縣,有人吃泡面。

    難道沙縣和泡面比現在的預制菜好到哪里去么?

    同樣也是工業化食品罷了。

    不信你打開電商平臺搜一搜,就知道了。

    那些正經的餐館,做炒菜,做各種地方特色菜的大店,原本的目標用戶本來就不是工業化食品的目標用戶。

    我們可以享受到一段隨意加餐的生活,其實是外賣平臺快速崛起帶來的福利。

    外賣磨平了距離,然后用補貼給出了低價,又用系統填上了信息差,成功制造了一段短時間內的餐飲業繁榮,讓那些做手工菜的店面為我們服務。

    當外賣的福利消失后,世界就會慢慢回到它本來的樣子。

    沙縣倒下,預制菜崛起,一個新的、面向更多人的工業菜產業鏈誕生。

    10

    在奇幻文學中有一個分類,叫做“高魔世界”、“低魔世界”,用來區分奇幻小說世界觀下的魔法世界等級。

    而這個高低的劃分,并不是看這個魔法世界的最高戰力能炸穿幾個星球,而是看這個世界的魔法普及度有多高,普通人能不能用魔法。

    預制菜打敗了那些美食,在我們的眼中是退步,但對這個世界來說反而是一種進步。

    因為如果我們劃分一個美食文化的等級,真正應該看的,也不是貴族在吃多么珍貴的食物,而是有多少人可以吃上熱騰騰的白飯。

    預制菜用一種新的形式完成了美食普及的核心任務,低成本,高能量,味道過得去的食物。

    在我們眼中,預制菜是美食的敵人,在食物的發展邏輯上看,預制菜是終極的美食。

    古人要是有料理包,不知道多幸福。

    但是,這種先進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還是說,我們已經停不下來了。

    在工業推動世界的這二百年里,人文也同樣在支撐著我們的社會,但隨著算法和網絡的發展,人文好像越來越跟不上我們的世界了。

    我們之前所處的時代,可能是美食文化最好的時代,這時代可以讓很多人吃飽,讓我們去追求口味和營養健康,讓美食的技法和文化以各種形式傳播出去。

    而在接下來,也許效率會將我們導向一個更冰冷的時代。

    也許要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吃上魚香肉絲味的速食營養液。

    又或者,更直接一點。

    會不會在未來,在那個元宇宙里,我們連吃的行為都已經不存在了,大家在營養液里,通過電信號刺激大腦中的味覺,欺騙我們剛剛吃了一頓滿漢全席。

    但話說回來,那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世界吧。

    全文參考資料如下:

    1】.貢特爾·希施菲爾德.《歐洲飲食文化史》

    2】.TTC:《歐洲飲食文化-吃貨進化史(第一季)》

    3】.普魯塔克.《保盧斯傳》

    4】.《食在古希臘——西方現代飲食文明之源的匆匆一瞥》

    5】.莉迪亞.康、內特.彼得森.《荒誕醫學史》

    6】.李飛《古羅馬禁止奢侈法初探》

    7】.《為了吃面,他們竟然挖地道集體越獄》

    8】.Waverley Root.《意大利食物》

    9】.喃貓.《法餐逆襲史》

    10】.《千古食趣:說說吃的那些事》

    11】.《田家五行》

    12】.《工業革命、戰爭與英國菜》.《環球》雜志

    13】.Robb Walsh.《吃的大冒險》.美國.

    14】.《被逼出來的猶太人》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半佛仙人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
    Foodaily?????
    ?????Foodaily??????????
    ??????
    ?????????????????
    精品国产福利尤物免费| 7m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色婷婷精品大在线视频|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的视频| 国产精品无套内射迪丽热巴|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久久精品免费电影|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无码| 欧美人妻少妇精品久久黑人|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不卡青青草原|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d动漫精品专区久久| 久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AV|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猫咪 | 国产精品嫩草视频永久网址|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成人精品综合免费视频| 国内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91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国产自偷在线拍精品热| 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99热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免费 | 国産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91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在线不卡| 四虎国产精品永免费| 色哟哟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九色精品国产免费|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97精品久久天干天天天按摩|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