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熱切的討論范圍下,可以說,螺螄粉是現在當之無愧的“國民小吃”,甚至稱得上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新晉網紅”。
因此,不少品牌開始蹭起了螺螄粉的熱度,以及做起了螺螄粉生意。像奈雪的茶聯合好歡螺推出“一碗螺螄粉”軟歐包和周邊大禮包;五菱推出五菱牌螺螄粉;中石化和中國石油,也分別推出了自有品牌“易姐姐螺螄粉”和螺螄粉系列產品。
由此可見,品牌方對螺螄粉這個新晉網紅的喜愛。那么,為何品牌方愛蹭螺螄粉的熱度?
01
熱搜常客
螺螄粉成為“社交貨幣”
螺螄粉天然具有一定爭議性,如同臭豆腐和榴蓮,有人覺得非常好吃,有人覺得難以接受。這種對立性下,一提到螺螄粉,消費者自然而然就討論了起來。
加上傳統優質媒體和網絡新媒體的推波助瀾,螺螄粉進入越來越多大眾的視野中。
據Morketing不完全統計,簡單在微博搜索欄輸入“螺螄粉”相關話題高達40多個,并產生很多互動素材,以及網絡熱詞,像“螺螄粉自由”。
?
而隨著加入討論當中的人變得越來越多時,話題熱度也隨之不斷攀升,此時就會產生跟風和模仿效應。比如,大家都想去嘗新,如同鯡魚罐頭一般,結果嘗試后感覺非常不錯,或者依舊接受不了,都給螺螄粉創造了持續的討論聲。
話題的循環,也讓螺螄粉從一個小眾圈層的討論話題慢慢變成了一個社會性話題,吃螺螄粉就變成了一種潮流和社交貨幣。
話題熱度高是一方面,市場需求和年輕人是品牌蹭熱度的另一關鍵。根據知乎零一數據顯示,在淘寶中搜索螺螄粉的人群里,80后與90后占比最多,同時消費主力軍為學生和白領,以及獨居的年輕人。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受疫情期間“宅經濟”的影響和直播、外賣的助推,螺螄粉2020年市場規模已突破90億元。其中,中國有30.18%的消費者,喜歡購買聯名款螺獅粉;31.58%的消費者喜歡在打折時購買螺獅粉;25.96%的消費者會在直播間里購買;8.42%的消費者喜歡購買明星同款,來為明星站臺。
如此看來,也不難理解品牌為何與螺螄粉跨界。但事實上,螺螄粉的“火”并非在一夕之間,其爆紅背后的“推手”并不少。
02
明星+KOL助推
螺螄粉從地方小吃變身國民小吃
因為螺螄粉是一個具有地域性的食品,所以原來大家認識螺螄粉的途徑更多源自于美食節目,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但隨著自媒體的興起,網紅、明星試吃帶貨,各種渠道的傳播讓螺螄粉一次又一次出圈。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2》中,張柏芝在吃了一次螺螄粉后“驚嘆不已”,一直念叨著螺螄粉,還有粉絲為了她專門制作了螺螄粉元素結合花墻元素的應援。此外,宋祖兒也曾通過社交平臺發文稱,自己超愛吃螺獅粉。
?
包括趙薇、景甜、王鷗、鹿晗、李晨等明星都對螺螄粉表示過喜愛,為螺螄粉免費打call。
除了明星外,不少網紅也加入到為螺螄粉打call團隊中來。之前李子柒就錄制過一檔叫做“聽說愛吃螺螄粉的朋友,都很可愛阿”的節目,把螺螄粉推到了大眾的視線中。此前,日本“大胃王”木下佑香曾經一口氣煮了10包螺螄粉。薇婭還把榴蓮味的螺螄粉帶上了《天天向上》,王一博試吃后愛上了螺螄粉。
大量網紅明星的喜愛,也帶來了連鎖效應。一方面,基于螺螄粉天然適合做吃播的特性,眾多美食博主制作了各種延展視頻,像“螺螄粉N種做法”、“螺螄粉測評”等視頻。
另一方面,螺螄粉的火熱,也刺激著年輕人去嘗鮮,尤其是那些從未吃過螺螄粉的年輕朋友。這種體驗需求可以說是心理學上所講的“獵奇心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對新鮮古怪的東西,或者對自己不了解,但一直在身邊流傳的東西抱有強烈的好奇心。
尤其是在網紅帶貨、明星吃播的環境渲染下,這種獵奇心理被放大。加上螺螄粉的味道本身就非常獨特,網友號稱“螺螄粉只有一次和無數次”,兩面倒的評價,更加激起了年輕人嘗新的態度。
?
至此,從網紅、明星、品牌、媒體到個人,大家集體參與下,讓螺螄粉加速破圈。
當然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原因,受疫情的影響以及“一人食”的消費者增多,引發了速食潮流。
如今,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懶”人群體用戶規模正在不斷增長,“宅文化”興起,消費者“獨樂主義”意愿愈加明顯,一人食、一人觀影、一人旅行正在成為大多數消費者的常態。這點尤其體現在Z世代人群,在CBNData發布的《2018生活消費趨勢報告》中,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95后單人用餐的消費筆數占比遠高于80后、90后。
這類一人食的消費趨勢,在日本已經到了一個成熟階段。日本街道上的餐飲店,可能近80%是一人食的門店,自嗨鍋創始人蔡紅亮認為,這些現象會是中國餐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本身在這種消費趨勢下,受疫情影響,大家只能宅家,除了外賣,不會做飯或者懶得做飯的消費者,開始大量購買半成品自己加工。根據淘寶數據顯示,去年2月3日至17日,淘寶上,螺螄粉、火雞面、方便面、自嗨鍋、自熱小火鍋、酸辣粉等速食食品進入熱銷榜單前十。
于是乎,螺螄粉迎來銷量大爆發,眾多消費為了嘗新開始購買螺螄粉。
然而,在去年初,因為疫情原因眾多工廠還未開工,供不應求的饑餓營銷下,螺螄粉“一粉”難求成為現狀,為此網上還有段子說,測評螺螄粉如同“炫富”。
再加上,地方政府對此也進行了有力的支持和做了大量推廣,為螺螄粉的走紅打下了“地基”。早在五六年前,柳州政府就大力推動螺螄粉產業,希望將螺螄粉打造成現象級特色爆款。
在柳州規劃了兩個螺螄粉產業園區,推廣螺螄粉;2018年,“柳州螺螄粉”就獲得國家地理標志商標;2019年,廣西柳州啟動了將“螺螄粉”申請為國家和世界級非遺的工作,將螺螄粉打造成柳州的名片;到2020年,柳州還專門開設了螺螄粉產業學院,設立螺螄粉相關專業,培養“螺螄粉人才”。
?
產業成熟,疫情激化,明星KOL助推,政府助推,使得螺螄粉的市場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據悉,近年來,我國螺螄粉相關企業注冊總量約為1.39萬家。
因此,在眾多“推手”下,螺螄粉逐漸從地方小吃變身成為國民小吃,從小眾走向了大眾。
03
拒絕盲目追熱度
品牌需求放第一
螺螄粉破圈下,品牌“聞風而來”,紛紛開啟跨界營銷。那么品牌在蹭熱度進行跨界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
在Morketing看來,品牌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自身跨界目的,現階段跨界合作的訴求。比如,提升品牌價值、改善品牌形象,獲得不同圈層的用戶,再找到合適自己的跨界方式,而不是盲目跟風,觀察到有熱點就蹭。
此前,Morketing研究院曾采訪過雀巢中國戰略及業務運營負責人應姍姍,她表示具體可以從5方面考慮:
1.明確品牌之間共同目標消費者交集,共同的畫像、相似的態度和使用習慣;
2.共同品牌調性,不違和,起到品牌之間相互加持提振的保障;
3.不同所屬品類,跨界創新的特色源于碰撞出驚喜感;
4.不同傳播方式的組合,找到品牌之間傳播內容與傳播渠道的差異補強;
5.確定品牌跨界合作的深度,不僅從品牌傳播熱點事件層面,還是深入到產品層面,或用戶運營發展層面。
同時,品牌在跨界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些“暗坑”。
首先,注意合作品牌勢能。一般弱勢品牌找強勢品牌跨界很容易被淹沒,跨界之前想好自己的商業目標和品牌資產。
其次,避免與自身品牌調性反差太大的品牌合作。為需求反差的刺激感,品牌會與自身差異較大的品類合作,但有時太過,反而會造成品牌損害。
最后,避免錯失時機。比如,老字號品牌想要跨界潮牌/藝術家,這個營銷動作非常有話題性,但如果缺少全鏈路的整合,營銷效果就會非常打折。
總而言之,熱點雖然有流量,但也需要篩選和適合品牌自身,以及策劃適合的傳播路徑。像綠箭和好歡螺合作,Slogan為“一箭傾心,臭味相投”,兩者產品之間具有聯想感和相配的使用場景,吃完螺螄粉來一片綠箭口香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