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我發現有1000多家火鍋店的呷哺呷哺,動作不斷,新店頻出:
又是“高端小火鍋”,又是“全時段場景”,雖還是一人一鍋,但人均動輒七八十,甚至一百多。
升級提價,能挽回呷哺呷哺的頹勢嗎?
當初四五十,如今七八十
呷哺呷哺的人均越來越高
呷哺呷哺越來越貴了。
上個月,呷哺旗下品牌in xiabuxiabu北京首店在朝陽合生匯亮相。
基于對大學時期吃呷哺那些快樂日子的懷念,王小米約上舍友專門跑去打卡了,還是“一人一鍋”,但裝修環境更加年輕時尚了,有和牛、海鮮等高端食材,還有專門的茶飲檔口“茶米茶”(呷哺旗下茶飲品牌)。
▲in xiabuxiabu客單價約為110元,主要瞄準20-29歲消費人群。
▲in xiabuxiabu門店的新產品。
來之前王小米就有預期,價格肯定會比以前貴,因為環境、產品都提升了,但真正拿到賬單那一刻,她才再一次確認,這早已不是自己記憶中的呷哺呷哺了。人均100多,夠她在大學時期輕松吃兩次了。
這確實不是王小米曾經頻繁光顧的那個呷哺了,準確地說,是其旗下專門定位中高端的小火鍋品牌。
而王小米印象中那個“平價、快捷”的小火鍋呷哺,也早已在不停升級轉型中,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不復存在。
就像呷哺在北京大悅春風里的升級門店,Light-Pot餐廳,除了小火鍋外,還有額外的下午茶菜單,晚上9點以后,呷酒小館就營業了,店內還設有音響設備,顧客可即興唱一首KTV。
▲呷哺想用下午茶、宵夜等多時段場景,進一步擴寬營收外延。
這種全時段經營的場所,人均自然也不低,大眾點評顯示,普遍在82元。目前店內雙人套餐151,1-2人午后時光套餐27元。
即便不是在這種試點的全時段餐廳,呷哺全國門店的平均人均,也在不斷攀升。財報數據顯示,呷哺2020年全國平均人均是62元,相比2019漲幅74%,一線城市已漲至65元。而在2019年及之前,呷哺普遍人均在50元左右。
▲呷哺呷哺北京多數門店人均漲至70-80元。
如今在任何一家呷哺門店,單人套餐的價格已經上漲到52元~79元不等,還不附贈主食,早已脫離了那種“讓人感覺幸福的價格帶”。
“高性價比”蕩然無存
呷哺的定位變得尷尬而模糊
呷哺呷哺早就變了。
早在2017年6月,因為業績連年下滑,呷哺決定轉型升級,也是給自己18年一個成人禮:從“快餐火鍋”轉為“輕正餐”。
此后就開啟了大刀闊斧式的改革,門店開始變臉,整體色調由橙色變為了木質棕色,走中式簡約路線,同時減少了U型臺座位,增加四人式餐桌。有些門店升級后和湊湊相似度極高,不看門頭幾乎分不出彼此。
▲呷哺呷哺武漢升級門店,一步一景,禪意悠悠。
湊湊,是呷哺宣布轉型前一年推出高端火鍋品牌,主打聚會概念,“火鍋+茶飲”的創新模式一炮而紅,首店開在三里屯,很快就成為網紅餐廳。
鍋底的鴨血和豆腐免費續加、正宗臺式大紅袍珍珠奶茶,棒棒糖魚餅的精致擺盤,是社交媒體上討論的關鍵詞。
▲湊湊被人津津樂道的網紅產品
有評論說,可能正是湊湊的成功,讓呷哺呷哺集團認識到:原來消費者喜歡這個。
所以,升級后的呷哺很像湊湊,同樣增設了專門的茶飲檔口,菜單上豐富了高端食材。呷哺當然明白,正餐擁有更高的利潤率,也更講究食材、擺盤和裝修。
但很多老顧客卻越來越看不懂了,“裝修這么豪華,三四十肯定搞不定?!彼麄儾桓颐叭贿M店了。
近年的財報數據也表明,這種“更新品牌形象”的努力似乎并沒有太大成效。
呷哺的純利由2018年的4.8億、2019年的4億元,下降到2020年的1.3億元。即使沒有疫情的影響,其賺錢能力越來越弱也是不爭的事實(利潤增長率不斷下滑)。
2016年-2020年,利潤增長率分別是38%、15.9%、10%、-16.6%、-67.1%。
▲呷哺呷哺近5年業績變化
這里面還不能忽視湊湊的貢獻,2020年湊湊收入達到16.9億,對呷哺集團總營收貢獻31%。其餐廳數(140家)還不到呷哺呷哺(1061家)的六分之一。
▲湊湊門店場景
如果撇掉成績好的湊湊,呷哺業績下滑的趨勢更明顯,翻座率也有直觀體現,從2017年的3.3,降到2018-2019的2.8、2.6,再降到2020年的2.3,中間從未反彈。
在當年那批消費者眼里,呷哺呷哺早就丟失了“初心”,忘了平價、快捷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而那些被升級后的門店顏值吸引進店嘗鮮的顧客,又覺得人均七八十元,服務一般,還不如加點錢去吃海底撈。
呷哺呷哺的定位變得尷尬而模糊。
年輕人懷念的是平價、快捷
高端小火鍋能解救呷哺嗎?
唯一沒變的是“一人一鍋”的就餐形式,呷哺升級至今一直都保留了這個曾經成功的核心基因。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呷哺早在1998年就開進北京,但直到2003年“非典”之后才勢如破竹,進入高速發展,因為人們覺得一人一鍋非常衛生安全,可以說,是一人一鍋成就了呷哺。
但很明顯,呷哺近兩年的升級門店跟之前有很大不同,從最開始有湊湊的影子,到現在推出的in xiabuxiabu和Light Pot,跟之前比風格迥異,更潮流時尚,ins風、下午茶、酒館、KTV等元素,無一不在示好年輕人。
▲呷哺北京大悅春風里升級后的Light Pot門店,大眾點評評分4.8分。
正如呷哺在財報中所說,聚焦吸引年輕人,同時更深度挖掘一人一鍋代表的核心競爭力與價值。呷哺認為一人一鍋不光是一個人獨自吃飯,而是一種自我表達方式及個性認同聲明……
王小米很認同這段話,她至今都很懷念周末和好友一起去逛街順便吃個呷哺的日子,也可以自己去吃,點個三四十元的單人套餐,羊肉、素菜、面條一樣不落,吃得又飽又好。
如今她不再去了,理由很多,一盤肉要三四十,一杯奶茶二三十,甚至連自助調料都漲到7元一位了。王小米說,當初她和同學們喜歡去呷哺,正是因為極高的性價比,但現在,人均七八十元,性價比蕩然無存,自然也就沒理由再去了。
于是,呷哺和消費者之間似乎正在上演大型的誤會現場:呷哺呷哺認為自己提供了更好的菜、更好的環境,已然轉型升級,但食客們卻不這么認為,因此對漲價怨聲連連。
▲疫情之下,呷哺呷哺門店在2020年3月恢復運營/圖蟲創意
為什么?
一些行業觀察人士認為,是因為呷哺曾經是性價比小火鍋的代表,這種認知根植很多消費者心中,但如今它要撕掉這個標簽,試圖用新故事去打動消費者是很難的,所以在原有顧客看來,呷哺就是變貴了,人們一般都比較抵觸品牌的漲價行為。
如果呷哺在升級門店環境、菜品的同時,繼續保持“平價、快捷”這種高性價比的定位,相信原有的客群不會流失?;蛘吡硗瞥鲆粋€新的副牌,和呷哺不容易產生聯想的(比如當初推的湊湊),去做高端小火鍋嘗試,顧客接受度可能就高很多。
大佬也沒有固定的成功路徑
成長本身就是試錯
曾經,呷哺用“平價、快捷”的小火鍋抓住了一代年輕人,如今它還能用加持了宵夜、酒館、下午茶等全時段的小火鍋,留住年輕人嗎?
這其實并不僅僅是呷哺的命題,同樣是我們每個火鍋經營者需要思考的,品牌經營如何與時俱進,如何不被時代拋棄?
作為火鍋界的老大哥,呷哺已經在餐飲業的戰場上馳騁了23年,有過一年開100家店,一騎絕塵第一個拿到上市號碼牌的高光時刻,同樣也面臨業績連年下滑的壓力。
不管怎么說,呷哺目前門店1061家(截至2020年12月),后端的供應鏈和中央廚房已然建設得非常成熟,他仍是火鍋業里的一個典范。
▲呷哺呷哺位于內蒙古的加工廠,很早就做起了自己的供應鏈/圖蟲創意
就憑孵化出“火鍋+茶憩”創新模式的湊湊,4年多開出140家直營大店,就足以證明他的實力。而且,資本市場也非常認可湊湊帶來的新增量,2020年,呷哺呷哺的股價累計上漲了82.97%。
不過最近呷哺集團官宣湊湊CEO張振緯離任,這對正處于上升期的湊湊來說增添了一絲隱憂。
而在自身品牌升級方面,呷哺試圖復制“高端小火鍋+茶憩”的增長引擎,目前并沒有看到很明顯效果。
這一切都說明,即便是大佬也沒有固定的成功路徑,仍需一步步摸索。但成長的本質不就是試錯嗎,只有試的多了才可能找到正確的方向。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呷哺的后路如何待我們靜靜觀察。擁擠的火鍋的賽道里,從來不缺乏創新者,也沒有永遠的贏家,成功只屬于那些勇于嘗試,能及時把握時代脈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