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湯圓和餃子,是聯系我們民族的紐帶——他們代表了家。
最近,陌陌創始人唐巖因為一條吐槽餃子的微博,被各路大V集體圍攻。
他的原文是這么寫的:一個北方人民很不愿意承認的事實是,南方工業化生產的速凍水餃,像灣仔碼頭這種,已經比絕大多數自家手工水餃要好吃了。
我當時看完第一反應是,唐巖這是沒吃過手工包的餃子嗎?
暫且不說他的結是否正確,這個表述完全可以說成「其實現在工業化生產的速凍水餃,已經比絕大多數自家手工水餃好吃了」,非要扯上南北地域問題,唐老板也是引得一手好戰。
不過這句話倒是引起了我對速凍米面食品的興趣。在這個戰場上,水餃和湯圓兩個品類,占據了7成的市場。
有趣的是,水餃作為北方傳統食物,速凍水餃的市場,最早卻是由南方企業,香港的灣仔碼頭和臺灣的龍鳳打開的。
而湯圓,作為南方傳統食物,速凍湯圓的兩強,三全和思念的誕生地,卻是飲食文化上更偏北方的河南。
所以,本期內容我們就來聊聊三全、思念、灣仔碼頭和龍鳳,這四家速凍食品企業相互廝殺的故事。
除了是中部人口大省之外,河南也是名副其實的速食之都,以一己之力生產了全國85%的速凍水餃、75%的湯圓、50%的火腿腸和33%的方便面。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我在家煮了一份速凍水餃,又泡了一包方便面加一根火腿腸,最后又加了一份湯圓。
這其中至少一個產品產自河南的幾率有多大?請把答案打在評論里!
河南之所以能成為速凍之都,主要依附于三個條件:
第一,河南是中國的糧倉和米面大本營之一。中國每10碗米飯,就有一碗來自于河南,每4個饅頭,就有一個用的是河南面粉。
第二,河南是養豬大省。數據顯示去年存欄量第一,有3887萬頭,而豬肉是餃子的重要餡料。豬肉白菜餃子就是最好吃的餃子,此處不接受反駁。
第三,河南地處中部,交通方便,冷鏈運輸發達。
這是其他同樣原料優勢突出的北方城市難以企及的。有這樣的天時地利支撐,河南也誕生了數家全國知名的食品龍頭。
思念、三全、雙匯、牧原股份都發家于河南,為中國人民的飯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其中三全的創始人,陳澤民,是公認的中國速凍之父。
他的故事,還要從一顆小小的湯圓說起。即使放在中國眾多企業家中,陳澤民的經歷也堪稱傳奇,因為他是從50歲才開始創業的。
考慮到那個年代的婚育和退休年齡,大部分人在這個年紀基本就是考慮養老在家抱孫子了。
在此之前,陳澤民是鄭州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在普通人眼中已經算事業蓬勃了。
在醫院任職的陳澤民(左一)
在80年代末,這樣的高知本應活得很好,但陳澤民當時卻面臨一個重要問題:缺錢。我仿佛看到了和創業成功人士共有的品質。
雖然是執刀28年的外科醫生,但當年社會上流行一句話: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的還不如賣茶葉蛋的。
那時改革開放十年,個體戶興起,陳澤民的鄰居賣水果賣成了萬元戶,而他的工資只有130塊。想給兩個兒子買房的陳澤民于是跟妻子商量,光靠工資,這錢得攢到猴年馬月,必須下海。
一開始他找鄰居借了一萬五,自己又拿了一萬二(等等,這叫缺錢?),他拿著錢買了個冰淇淋機,在商場搞了個柜臺,成立了「三全冷飲部」。取名三全,是為了感謝黨的三中全會。
陳澤民的成功,一來是真的有商業頭腦。干了短短三個月,就把錢連本帶息還清了。二來有很強的動手能力。當時上海有種冷狗牌夾心冰淇淋很暢銷,鄭州沒有,單是設備就要十幾萬。
陳澤民弄懂原理以后,發明了二次速凍法。這個技術最后應用到了速凍湯圓上。
1990年,重慶電視臺正好在播《凌湯圓》。
凌恰好有冰凍的意思,于是陳澤民跑去注冊了「凌」字,后來又注冊了「三全」,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三全凌湯圓,正式誕生。
速凍湯圓甫一面世,就征服了消費者。此時的鄭州還沒有冷凍行業,陳澤民就拿著湯圓去水產專柜賣,短時間內就推動了鄭州速凍食品行業的發展。即使如此,新興產品的生產量依然填補不了市場需求。
為了擴大產量,陳澤民就像過去做冰淇淋一樣,故技重施,自己搭了一條生產線。
當時德國的速凍雙螺旋隧道要一千多萬,陳澤民的土造速凍生產線則只花了30萬,就讓湯圓的生產量達到了每天60噸。
我在過去的內容里曾經講過廣告界泥石流,洗腦文案鼻祖葉茂中的故事。但葉茂中也不是只會重復重復重復的。
1995年,陳澤民便請來了葉茂中做廣告,然后斥巨資在央視投放。經典廣告語「三全凌湯圓,味美香甜甜」自此誕生,三全如日中天。
在陳澤民全身心投入到速凍湯圓事業中時,離鄭州900多公里的上海,迎來了另一位速凍行業的重量級玩家,龍鳳的創始人:葉惠德。
葉惠德大學電腦系畢業后,本來可以去研究所工作,但覺得5000新臺幣工資太低,于是決定創業。
這點上,跟陳澤民可以說是一模一樣,所以說缺錢,才是創業的源動力。
葉惠德大學期間,就在臺南的姐夫家學會了水餃的制作工藝,于是做起了阿德水餃。10年后,就在陳澤民還在為給兒子買房發愁的1989年,葉惠德的冷凍水餃已經遠銷日本和美國。
90年代后,臺灣市場趨于飽和,食品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大部分臺商選擇去了東南亞華人聚集地,但葉惠德卻選擇了大陸。1989年葉惠德第一次來大陸考察,去廣州看廣交會,就發現兩岸在語言、飲食、文化上毫無區別,溝通起來非常順暢(這不廢話嘛)。
1991年,葉惠德去了上海,第二年就趕上了總工程師南巡講話。當時上海正在宣傳「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整個中國都沉浸在「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經濟思想中。
于是葉惠德當機立斷,帶著330萬美元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個工廠,創辦了上海國福龍鳳食品有限公司。
事實證明,葉惠德非常有遠見,第一個月銷售額就達到35萬,第二個月100萬,第三年就達到了4000萬。
而之前葉惠德和上海簽訂意向合同時,分析下來也只敢預期五年后達到4000萬銷售額。
于是1994年,葉惠德把產品賣到了北京,發現也賣的不錯,就在天津建了第二個工廠,正式攻入北方地區。
1992年,對于中國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年份,南巡講話為中國經濟掀開了新的篇章。陳澤民因為這次講話,正式辭去醫院職務,下海經商;而葉惠德則因此全倉押寶大陸。
三全和龍鳳,一南一北兩大速凍巨頭在內地的起步,仿佛就如那個時代的一個注腳,而他們終究會在速凍食品的戰場上,迎來正面對決。
葉惠德剛在內地站穩腳跟,就發現另一個速凍品類,湯圓,已經擴張到整個北方市場,并且隱隱有攻向上海的趨勢。于是,葉惠德轉頭也做起了速凍湯圓的生意。
憑借著雄厚的財力,買來了日本的生產線,在產量上壓倒了三全。
此時的三全毫無辦法,陳澤民在小市場積累出的土套路,那時還無法應對葉惠德嫻熟的資本運作。
上海的大型商超,只認龍鳳,不認三全。不拿下上海,就突破不了廣闊的南方市場。龍鳳同樣對河南這塊難啃的骨頭毫無辦法,但不攻破中原,速凍市場就變數太多,終究寢食難安。于是雙方陷入了僵局。
南巡講話催生了三全和龍鳳,而香港回歸,則帶來了思念和灣仔碼頭。
1997年,就在龍鳳挖空心思做湯圓,試圖一統江湖時,虎視已久的灣仔碼頭,帶著自己的速凍餃子攻入上海,殺了龍鳳一個措手不及。
灣仔碼頭的國際背景、產品定位與資本玩法絲毫不輸龍鳳,而草根出身的三全只能被按在地上摩擦。
灣仔碼頭創始人臧健和是地地道道的山東姑娘。
1977年,臧健和被自己的泰國丈夫拋棄,一氣之下帶著兩個女兒踏上了香港的土地。
在香港,臧健和吃盡了苦。但是生活并沒有壓倒這位山東女人。因為朋友無意間的一句贊揚:你做的餃子這么好吃,出去賣一定能掙錢。
臧健和在灣仔碼頭支起了水餃攤,也支起了自己新的人生。
到了1983年,灣仔碼頭已經是香港速凍食品的第一品牌,而1996年以她為原型上映的《水餃女王》更是讓其名聲大噪,最終引來了哈根達斯母公司,美國品食樂公司的合作。
速凍食品的關鍵點,好吃是基礎,但冷鏈決定了它能走多遠。陳澤民是靠做冰淇淋琢磨出了二次速凍法,思念的創始人李偉,早年也是靠聯合利華旗下的和路雪發家。
灣仔碼頭也不例外,品食樂的生產線和冷鏈技術,終于讓她有了走出香港的資本。
中國人樸素的鄉土情結,令臧健和從未忘記自己的家鄉。1997年香港回歸時,身邊有朋友移民歐洲,問她為什么不走,她的回答是,因為吃餃子的人在中國。
而此時,時間上香港回歸,空間上,潛在對手龍鳳一心做湯圓,使其腹地暴露,灣仔碼頭又有強大的冷鏈技術和充足的資金,可謂兵強馬壯,糧草豐沛。
一切條件業已成熟,是時候回家了。灣仔碼頭以迅雷之勢在廣州和龍鳳的老巢上海開廠,并以「臧姑娘」這個形象進行宣傳,主打「像媽媽一樣用心做美食」的品牌理念,很快就獲得了內地市場的認可。
短短兩年時間,水餃的銷售額就達到5億元,攻下了華東市場的半壁江山。
2001年,品食樂被通用磨坊合并,更讓灣仔碼頭實力倍增,迅速鋪貨到全國市場。
?
等到葉惠德反應過來,悔恨已晚。不得不說,在四家速凍巨頭中,龍鳳最初占據的條件是最好的。過于眼紅三全的市場,讓葉惠德放棄了自己的優勢項目水餃,去做湯圓,以至于丟掉了大片江山。
其實在中國,餃子是比湯圓有市場的。因為人們很少將湯圓當主食吃,但餃子是可以天天上餐桌的。
后來事實證明,從市場占比來看,速凍水餃確實是速凍食品中,當之無愧的老大。
但這還并不是龍鳳最致命的決定。兩面受敵之下,急于求成的龍鳳接受了另一家想攻入內地市場的美國食品巨頭亨氏的合作。
亨氏的助力,一度讓龍鳳穩住了上海,但也正是亨氏,最終導致龍鳳的「滅亡」。
腹背受敵的不止龍鳳,還有三全。1997年,內地不僅多了一個灣仔碼頭,還多了一個思念。
我前面說過,李偉早年靠著和路雪發了家,還積累了很好的冷鏈資源。
但跟老鄉陳澤民一樣,他意識到冰淇淋生意過于季節性,一到冬天,手上的資源就閑置。
于是他轉頭把目光放在了速凍湯圓上。在29歲的李偉準備做速凍湯圓的生意時,陳澤民已經是湯圓大王了。
并且,三全的崛起帶動了整個河南速凍產業的發展,連龍鳳都打不進來。
不夸張的說,當時在鄭州創業做速凍湯圓,就像今天在杭州做電商,強敵環伺,危險與機遇并存。
為了取經,李偉專門跑去三全打工,主動和員工們套近乎。
要說李偉這人確實很有手段,他甚至和陳澤民的兒子,三全第二代掌門人陳南成了好朋友。
關系好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年春節,李偉專門跑去找陳南玩,一聊就聊到半夜,干脆在陳南家客廳打地鋪睡。
陳澤民曾說自己很重視廣告,但跟鄭州大學新聞系畢業,記者出身的李偉相比,可能還要略遜一籌。思念的崛起,總結起來就一個字:騷。
1997年,李偉成立思念,這個名字一是紀念香港回歸,二是表達湯圓寓意。不知有意還是無意,思念的廠房就開在了三全的對面。
同是河南老鄉,歲數上相差一個輩分,記者屬性的李偉,就和技術屬性的陳澤民,打法完全不同。李偉不懂技術,但是懂市場。
他知道三全的產品好,于是在一開始,所有的產品全都模仿三全。三全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但這并不能解決銷路問題。
于是在1998年,李偉在《大河報》刊登了一版尋人啟事,尋找最會做湯圓的人,獎勵50萬,引起業內轟動,最終招來了一批速凍專家。
這批專家也沒令李偉失望。當時市面上的湯圓,都是以三全為模板的大湯圓。思念轉而開發了小湯圓,走差異化路線,相反市場大熱。
隨后又借鑒河南灌湯包的工藝,推出了灌湯餃子,一舉在兩個品類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李偉從未掩蓋自己的野心,甚至直接在廠里掛上了標語:食澤民生。
表面上看起來,這句話意思是民以食為天。
但真實含義是:吃掉陳澤民,才能生存。
不過年輕人終究是嫩了點。在1999年靠產品創新突襲三全搶下市場兩年后,李偉想要故技重施,推出了秀才系列水餃。
這次有備而來的三全推出了狀元系列予以還擊,并且開發了多個品類狙擊思念,讓思念好不難受。
直到李偉托人給陳澤民帶話,祝老爺子身體健康,此事才算暫告了一個段落。
不過在營銷方面,思念確實有兩把刷子。當年思念要推出蝦餃,但市場普遍認為內陸的河南能有什么好蝦,天生更信任在水邊的灣仔碼頭。結果思念用了一句文案實現突圍:我們在餃子里放了一只整蝦。
雖然同在河南的兩家企業是競爭對手,但兩家從未鬧到不可開交過。
相反,李偉不僅和陳南私交甚好,后來跟陳澤民關系也不錯,陳澤民開會,甚至偶爾會叫李偉來旁聽。
正是這種良好的關系,讓兩家河南企業有了結盟的基礎,最終聯手對抗外敵,掐滅了龍鳳的野心。
此時上海依然是具有國際集團背景的龍鳳和灣仔兩位玩家的戰場,三全和思念都很難在大型商超里建立自己的專柜。
于是,陳澤民走出了人生中最精彩的一步棋,在中國商戰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面對上海的封鎖,三全和思念聯手,另辟蹊徑,轉而開始賣散裝湯圓。
散裝湯圓的優勢是,顧客想稱多少稱多少,并且價格比包裝湯圓便宜不少。這種降價策略,頗有成效,湯圓一下就賣斷了貨。
這招打得龍鳳和灣仔措手不及。好在兩者反應果斷,也迅速加入到戰場中。
沒想到,這中了三全的計謀。就在龍鳳大量鋪貨散裝湯圓時,三全卻悄悄退出了散裝市場。
陳澤民聯合李偉,起草了一份關于湯圓的行業標準,前往了北京。
隨后,商務部推出《湯圓新國標》,規定柜臺不允許出售沒有預包裝的散裝速凍食品,導致龍鳳被迫大量退貨,產生了巨大的庫存壓力,上海市場最終失守。
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作為臺灣人的葉惠德,終究是比土生土長的河南人陳澤民,略遜了一籌。
2009年,六十多歲的陳澤民退位,三全的第二棒,交到了大兒子陳南手上。
這一仗的失利,是龍鳳衰敗的開始。也就是我之前所說,與亨氏的合作,最終導致了龍鳳的滅亡。
為什么同樣是接受了國際資本的入駐,灣仔碼頭卻沒碰到這個情況呢?我覺得和創始人的理念不無關系。
臧健和的理念有點類似老干媽,本身把產品和自主權看的非常重要。灣仔還是路邊攤販時,就引起了香港大丸百貨的注意。這是一家日本百貨,在香港具有很雄厚的實力。
但是在接到大丸百貨的邀約后,臧健和選擇了拒絕。大丸提出讓她在大丸的工廠里生產水餃,在大丸的商場里,以大丸的名義進行售賣。
而臧健和認為,如果這么做,自己精心打造出來的品牌,就成了日本人的牌子。
一旦他們掌握了自己的技術,自己的利益就無法保障了。
可見,臧健和對于灣仔的品牌,灣仔的主營業務有著明晰的認知。到后來與品食樂合作,再到品食樂被通用磨坊合并,灣仔一直專注于自己的速凍食品產業。
但亨氏不同。在亨氏眼里,龍鳳不過是用來打入內地市場的一顆棋子,他們對于龍鳳的速凍食品興趣并不大,更希望通過龍鳳這個品牌,去做他們擅長的醬料生意。
于是,在上海市場被三全攻破后,龍鳳的話語權已經完全喪失。之后,龍鳳被迫推出一系列龍鳳醬料,分散了速凍食品業務的精力,市場快速萎縮,已經逐漸和三全、思念、灣仔,不是一個牌桌上的玩家了。
2013年,巴菲特收購亨氏,卻對龍鳳棄之如敝履。
也許在愛吃漢堡喝可樂的股神眼里,速凍餃子和湯圓,又能有什么價值呢?
相反是老對手三全的陳南對此非常激動,表示:巴菲特不要的資產,就沒有價值嗎?
確實,自從被亨氏接管以來,節節敗退的龍鳳,在財務數據上已經一片狼藉。這在一向重視現金流的巴菲特眼中,自然是毫無價值。
而對三全來說,龍鳳并未完全死去,在中國深耕多年,品牌知名度、銷售網絡、市場占有率都還有價值。
尤其在灣仔占據高端市場的情況下,與灣仔纏斗數年的龍鳳,或許是未來速凍戰爭中,一支奇兵,也猶未可知。
最終,三全以2億元接盤龍鳳,并承諾兩個品牌獨立運營,算是給了龍鳳一個最體面的結局。
或許,只有你的對手,才是最敬重你的人。又或許,只有中國人,才明白中國人。
這場速凍戰爭,以三全、思念和灣仔的三足鼎立,落下帷幕。
但在疫情期間,人們對速凍食品的需求直線上升,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到高端戰場,速凍食品的口味,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新的速凍戰爭,大概也不遠了吧。
之所以這場戰爭跨越如此之大,能從南到北,囊括兩岸三地,歸根結底,是因為小小的湯圓和餃子,卻是聯系我們民族的紐帶——他們代表了家。
無論是有人說南方速凍水餃好吃過北方手包,還是北方速凍湯圓好吃過南方手包,作為兩種地域性明顯的食物,餃子和湯圓分南北,可是國分南北嗎。
而對我來講,在我心中,最好吃的餃子永遠還是過年回到家里,與爸媽圍坐在桌前,一起搟面、拌餡做出來的餃子。那是在外漂泊的人,夢寐以求的家的味道,是安全感的最大來源。
祝愿正在看本期內容的各位小伙伴,也能多吃上幾頓這樣的餃子,有一桌陪你一起吃餃子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