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收購落地
近日,均瑤健康發布公告稱,擬以現金購買的方式收購三座山飲品不低于70%的股權。本次收購完成后,三座山飲品將成為均瑤健康的控股子公司。受收購三座山飲品消息的影響,均瑤健康次日盤中一度漲停,最終收盤時回落至每股19元,漲幅為6.26%。
均瑤健康稱,本次收購有助于推動其依托優質水資源,強化產品上下游協同關系,增強綜合能力和盈利能力。礦泉水有望成為均瑤健康成長的“第二曲線”。對于本次收購,各方同意三座山飲品100%股權估值以5000萬元為基準,但最終交易價格還需要進行評估后待確定。
公開資料顯示,均瑤健康于1998年8月在湖北宜昌成立,也是國內最早生產與銷售常溫乳酸菌飲品的品牌企業之一,產品主要包括“味動力”、“奇夢星”等品牌乳酸菌飲料、植物蛋白飲料、甜牛奶等。
?
均瑤健康還在公告中透露,自己的礦泉水水源來自湖北恩施,水中硒(xī)和鍶(sī)的含量兩項指標均超過了國家標準兩倍以上。一業內人士表示,均瑤健康可能汲取了恒大冰泉的教訓,想依靠富硒、富鍶的礦物質水打開市場,制定精準靈活的營銷策略來實現準差異化市場定位。
三座山飲品于2015年成立,主營礦泉水的開采、生產及銷售,現已建成四條現代化礦泉水生產線(小瓶水、壺裝水、桶裝水、一次性桶裝水),是中原地區品類齊全的一家現代化水企。旗下自有品牌有“巖心水潤”、“吉熙”,聯盟品牌“山外人家”。值得注意的是,三座山飲品成立至今仍未實現盈利。
?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三座山飲品實現營業收入為148.26萬元,凈虧損33.91萬元。
均瑤健康收購三座山飲品,不僅需要面對三座山飲品的虧損,同時還對食品安全問題承擔著一定的風險。依據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2020年10月14日發布的公告,三座山飲品界限指標(偏硅酸)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可以說,在產品正式上市前,均瑤健康對于三座山飲品還有很多前期的“改良”工作需要完成。
當然,均瑤健康入局礦泉水領域,也并不意外。近幾年,礦泉水乃至整個飲用水都是景氣度很高的生意。農夫山泉上市后,鐘睒睒的首富神話更是吸引了從乳企到酒企等一眾快消企業入局飲用水行業。
據咨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2014年-2019年,我國包裝飲用水銷售額從1196億元增長至2017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1%。其中,2014-2019年,天然水及天然礦泉水市場規模的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24.8%和18.4%%,2019年的市場規模分別達到372億元和151億元。
?
在農夫山泉的影響下,A股也出現“沾水即漲”的趨勢。均瑤健康兩次公告切入飲用水賽道后都迎來大漲;去年11月,由于不準商業性伐木而聚焦飲用水業務,吉林森工正式更名泉陽泉,此后8個交易日最大漲幅超過70%,到今年一月中旬時,泉陽泉累計漲幅達到167.58%。
不過,蛋糕看起來好吃,實則難啃。
飲用水行業競爭態勢異常激烈,相關數據顯示,在國內的瓶裝水市場上,怡寶、農夫山泉、康師傅、百歲山、娃哈哈、冰露六大品牌已占據了近八成的市場份額。此外,有業內人士表示,恩施的水源屬于公共資源,并不具備排他性,每個礦泉水生產廠商都可以來恩施尋找合適的水源,換句話說,在湖北早有布局的農夫山泉同樣可以生產富硒、富鍶的礦物質水。
總而言之,并非每一個水品牌都可以成為農夫山泉。因為,在這個賽道,追趕、超越、落后是時有發生的事。對于均瑤健康而言,開拓新板塊還要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短時間內,很難與現有的礦泉水龍頭展開競爭。
02
跨界不易
事實上,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新冠疫情的沖擊,再加上難以擺脫對大單品的依賴,上市后的均瑤健康屢屢跨界布局,試圖尋找新的增長點。
大背景是,均瑤健康所在的常溫乳酸菌飲品行業存在品牌多、市場集中度低等特點。可以說,并不是一個足以支撐百億市值的品類。
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大陸地區均瑤健康的市場占有率約為15.1%。不過,乳酸菌市場的行業壁壘并不高,不僅有均瑤健康招股書中列出的東君乳業、福建好彩頭食品、小洋人生物、東營一大早乳業等中小企業參與其中,還有伊利、蒙牛、光明等乳業巨頭不斷蠶食。
一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常溫乳酸菌產品呈現出分散型競爭結構,各品牌均有機會實現反超,即便目前位居第一的伊利,其競爭地位也并不穩固。這意味著,即便現在均瑤健康的“味動力”系列仍占有15.1%的市場,也有隨時丟掉的可能。
?
另外,均瑤健康上市后發布的首份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99億元,同比下降26.07%;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9億元,同比下降22.85%。延續上半年業績頹勢,2020年前三季度均瑤健康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27.41%和33.84%,降幅進一步擴大,可以說是業績慘淡。
相對而言,常溫乳酸菌飲品的市場更依賴三、四線城市,對線下銷售渠道要求較高。數據顯示,均瑤健康主要靠經銷商渠道,直銷渠道作為微乎其微。2020年前三季度,均瑤健康經銷渠道收入為7.06億元,同比下滑27.54%;直銷渠道收入為0.038億元,同比增長10.32%。而均瑤健康共有經銷商數量1319個,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新增經銷商數量不及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均瑤健康還面臨著較大的減持壓力。自上市以來,頂著“乳酸菌第一股”光環的均瑤健康在二級市場中的表現并不好。在上市之初連收五個漲停之后,均瑤健康股價便開啟了下跌行情,以結束漲停的2020年8月26日計,截至均瑤健康同年12月宣布進軍礦泉水行業前,股價跌幅已超過35%。
事實上,僅在去年12月,均瑤健康便多次發布公告宣稱業務拓展。一方面,公司擬耗資2.31億元在上海購置辦公用地并進軍礦泉水行業,并全票通過了設立全資子公司上海均瑤天然礦泉水有限公司的議案,擬通過其開展礦泉水新業務,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另一方面,均瑤健康還在去年12月27日再次公告稱將進軍益生菌領域。由此看來,這家去年8月份才剛剛上市的飲料公司,似乎雄心勃勃。
不過,均瑤健康跨入的另一個賽道——益生菌市場,也頗為擁擠。
均瑤健康在上市募資時,募資近12億元,如果刨除品牌升級項目的3.8億元,也有近8.2億被用于乳酸菌項目。不過,目前我國益生菌市場競爭激烈,健合集團、澳優乳業、湯臣倍健、恒天然、蔚藍生物、科拓生物等均有涉足,不僅如此,海外益生菌企業在此競爭中業更具優勢。與國外相比,我國新食品基礎研究薄弱,缺乏核心技術,如我國現已批準的益生菌品種多為外資企業壟斷。
?
從均瑤健康的招股書來看,2019年,均瑤健康的研發費用僅有221.46萬元,僅占總營業收入的0.18%。以湯臣倍健為例,2019年同期研發費用為1.25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2.38%。有觀點認為,均瑤健康的研發投入顯著低于益生菌行業的可比公司,由均瑤健康主要負責益生菌菌株的研發,看起來并不像是個好主意。
通過大舉跨界,均瑤或許可以嘗試找到新增長的機會,扭轉目前尷尬的境遇。不過,乳酸菌市場與益生菌市場尚有一定的關聯,相比之下,跨界做礦泉水面臨的壓力就更值得業內外細細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