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上次聊咖啡因依賴的時候,提到早期的可口可樂里既有可卡因又有咖啡因,簡直是雙重肥宅快樂水(可卡因是毒品,不能碰)。你可能會問,可樂這種小甜水里為什么要加可卡因和咖啡因呢?這就要從可口可樂的身世說起了。
真要追溯起來,可口可樂跟葡萄酒其實是“遠房親戚”。1863年,法國化學家安哲羅·馬里亞尼(Angelo Mariani)將古柯葉浸泡在波爾多葡萄酒中,發明了馬里亞尼葡萄酒(Vin Mariani)。當時人們還遠未意識到古柯堿(也就是可卡因)的危害,而是把古柯葉和相關制品視為保健圣品。許多名人,比如阿瑟·柯南·道爾爵士、托馬斯·愛迪生、維多利亞女王和教皇利奧十三世都嗜好馬里亞尼葡萄酒,教皇甚至為它頒發了榮耀勛章并親自登上海報為它代言。
時光流轉二十年。1885年前后,藥劑師兼發明家約翰·彭伯頓發明了一種叫做法國古柯葡萄酒(French Wine Coca)的飲料:在馬里亞尼葡萄酒的基礎上,加入可樂果浸泡液。
美國內戰后,很多退伍老兵成了癮君子,彭伯頓表示希望自己的發明能幫他們戒掉鴉片、嗎啡、酒精、煙草和其他致幻毒品的毒癮。但后人猜測,彭伯頓的發明動機其實是自救——他在內戰中身受重傷,不得不用嗎啡止痛,并因此染上毒癮。
法國古柯葡萄酒的銷量頗佳。可是天有不測風云,1885年底,亞特蘭大頒布了禁酒令。于是彭伯頓又調制了無酒精版本的法國古柯葡萄酒,也就是后來的可口可樂,并向亞特蘭大的藥店兜售。
沒錯,因為能夠“舒心提神”、“壯體強身”,可口可樂最初是作為藥物出售的。那個時代的醫療資源和水平有限,藥劑師會為人們提供一些“替代療法”,比如用蘇打水搭配各種物質調配藥水。可口可樂也成了原材料之一:藥劑師們把濃稠的棕色糖漿倒入玻璃杯,再加入5盎司氣泡水,一杯可口可樂就完成了。
這個可樂糖漿瓶子還挺好看
這兩個藥店冷飲柜臺的小哥也挺好看的
因為禁酒令,藥店的冷飲柜臺取代酒吧成為了中產階級白人的時髦聚集場所。可口可樂作為一種“智力飲料”在富裕白人中流行起來。
初代可口可樂的主要成分有可卡因、咖啡因、高粱糖、甘蔗糖、酸橙汁、檸檬酸、蘇打水等。可卡因和咖啡因讓人興奮愉悅不知疲勞,是飲料產生“療效”的關鍵物質,甚至Coca Cola這個名字就取自能夠提煉出可卡因的Coca leaf(古柯葉)和能夠提煉出咖啡因的Kola nut(可樂果)。
古柯是一種原產于南美安地斯山脈斜坡上的灌木。古柯葉含有少量古柯堿,經過數道提煉并純化后可制成古柯堿/可卡因。可卡因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長期使用會產生物質依賴甚至精神障礙,被我國禁毒法明確定義為毒品。
古柯葉,維基百科
可樂果是錦葵科可樂果屬植物的果實。在西非熱帶的原產國,人們會把它的種子烘烤搗碎后嚼著吃或者加到牛奶、茶等飲料中食用。可樂果種子含咖啡因、可可堿、茶堿、兒茶酚等成分,在現代化學和藥物工業中用于提取咖啡因。
可樂果,維基百科
不過,即便是早期的可口可樂,也不像名字暗示的那樣含有大量古柯葉和可樂果。
彭伯頓的合伙人弗蘭克·魯濱遜的曾孫提供了一份可口可樂配方。這份配方顯示,每36加侖可口可樂糖漿需要10磅古柯葉。葉子中古柯堿的含量很低,大約在0.25%-0.77%之間,而且糖漿還要加蘇打水稀釋,估算一下的話,早期每杯可口可樂中約含8.45毫克可卡因。
隨著可卡因成癮問題引發全國性的討論,可口可樂中古柯葉的用量進一步下降到了半盎司/加侖糖漿(1891年),但這也沒能完全打消大眾的疑慮。
而當時的種族歧視也推波助瀾,讓可口可樂的潛在負面影響成為了輿論焦點。1899年推出的玻璃瓶裝可口可樂,讓這種飲料走出了藥店冷飲柜臺這個種族隔離場所——不管是黑人、還是白人,只要手里有五分錢,都能喝上這種含有可卡因的飲料。
中產階級白人開始緊張了。他們相信非裔美國人已經在大量使用可卡因,而可口可樂會會進一步加劇這種現象。南方報紙寫道,“上了可卡因癮的黑魔鬼”在強暴白人婦女,而警察卻無力阻止他們。
迫于白人的恐慌情緒,以及興起的反麻醉劑立法熱潮,可口可樂公司去除了可卡因。1903年8月,公司負責人阿薩·G·坎德勒(Asa G. Candler)和新澤西州的謝菲爾生物堿工廠(Schaeffer Alkaloid Works)簽訂采購合同時,明確提出“務必去除古柯葉里的可卡因”。所以,盡管此后依舊有人不斷就可卡因問題向可口可樂公司提出挑戰,實際上它的含量已經少到可以忽略不計了。
至于可樂果,由于成本高昂且味道感人,一開始就不是可口可樂的主要成分。
彭伯頓摸索可口可樂糖漿配方時,可樂果是剛進入美國市場的時髦玩意兒。人們相信它不僅可以緩解宿醉,還能壯陽。在一本1884 年前后出版的藥材產品目錄中,可樂果更是與古柯并排放在第一頁,被冠以“健腦良藥”的稱號。
由于本身產量不大且原產地離美國非常遙遠,可樂精的提取成本十分高昂。而且由于富含各種生物堿,可樂精的味道苦澀至極,“哪怕是一丁點兒都會讓人舌頭打戰”,彭伯頓的一位合伙人后來回憶道。
盡管不久后藥劑師們便發現,賦予可樂果神力的成分其實就是濃度略高的咖啡因,彭伯頓堅定地認為可樂果中提取的咖啡因比以往從咖啡或茶中獲得的咖啡因優質得多。他相信,使用這種來自異域、不同尋常的原材料生產出來的飲料能夠在商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最終,為了平衡成本和味道,彭伯頓將可樂精用量減少到極小一滴,并添加大量相對不那么苦澀的咖啡因。
幫幫我,咖啡因!
得益于空前繁榮的咖啡和茶葉生產,當時咖啡因供應非常充足。19世紀末,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咖啡和茶葉的產量不斷增加。由于供給充足,西方消費者對咖啡和茶葉的質量變得挑剔起來。在歐洲和美國,破損的茶葉被稱為“茶屑”,并被禁止用于消費品。那些不符合人們期望的產品不可避免地被淘汰,最終在倉庫中堆積成山而無人問津。
這些廢棄的茶葉對于可口可樂公司而言卻是個金礦——大量平價咖啡因源源不斷地涌來。早期可口可樂中咖啡因的含量是現在的5倍,也就是說,一罐12盎司(355毫升)的可樂含170毫克咖啡因,兩罐就接近400毫克的咖啡因攝入健康上限了。
現在一罐可樂約含34毫克咖啡因
歷史學家保羅·洛夫喬伊(Paul Lovejoy)甚至調侃道,現在的可樂飲料只能算是和“七喜”汽水差不多的“非可樂”飲料。
不過當時從茶葉中提取咖啡因要比現在復雜得多。為了將次級茶葉逐出美國市場,1897年頒布的《茶葉進口法案》規定,進口的茶葉碎片必須跟石灰和辛辣調味料的提取物混合。這意味著咖啡因萃取工廠需要為這些沉重的混合物支付更多關稅和運輸費用。即便如此,可口可樂的主要供應商謝菲爾生物堿工廠和孟山都化學工廠(Monsanto Chemical Works)依舊保持盈利,并迅速成長為能與默克公司在國際咖啡因市場上相抗衡的美國企業。
1908年,這兩家公司成功游說美國政府放開對茶葉碎片的管理,取消了混入石灰和阿魏膠的規定。于是美國本土的咖啡因供應商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把每磅咖啡因的價格降到了3美元。可口可樂公司自然是喜聞樂見——一瓶6盎司的可口可樂在咖啡因上的成本還不到0.06美分。
至于可樂精,那真是早已退出配方,一滴也沒有了。可樂果富含亞硝基化合物,而科學家們發現亞硝基化合物對哺乳動物有致癌作用。1955年起,為了避免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并進一步降低成本,可口可樂公司不再使用可樂果,徹底轉向了人工香料和咖啡因。
值得玩味的是,涉及原料供應鏈的時候,可口可樂公司表現得比較曖昧,不愿透露來源,也盡量避免跟化學添加物扯上關系,以免消費者認為自己的產品不天然。
這種小心謹慎倒也不難理解。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們進入城鎮,遠離鄉村遠離糧食生產地。農田和牧場逐漸成為人們心中純凈自然的象征,而化工廠和食品加工廠往往很難獲得人們的信任,因為造假和污染的可能就像一團陰云籠罩在人們頭上。
20世紀初的抵制咖啡因運動讓可口可樂公司的人們對此深有體會。反對者們試圖證明可口可樂中的咖啡因不是該產品的自然成分而是帶有明確致癮企圖的添加物。盡管最后法官判斷,可口可樂以“是一種含了咖啡因的飲料”為人們所熟知,而且“少了咖啡因的可口可樂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可口可樂’,并且不能為大眾帶來如同其名字所暗示的快樂的感覺”,這件事確實給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這種對“天然”“純凈”的偏好、對“人工”“化學”的顧慮,也讓可口可樂跟老伙計孟山都分道揚鑣。為了擺脫茶葉等原材料短缺對咖啡因產量的限制,孟山都決定舍棄天然萃取擁抱人工合成,投入巨資修路、建廠、買設備。卻不曾想,鐵了心要往天然純凈上靠的可口可樂表面上鼓勵孟山都做此嘗試,暗地里卻決定不購買合成咖啡因,并悄咪咪找好了一批新供應商來取代孟山都。
老伙計孟山都損失慘重,但可口可樂這么做也是出于商業邏輯。一方面減免關稅后國外的咖啡因明顯更便宜,另一方面公司非常了解大眾心理,不信你看:合成咖啡因的基本步驟是這樣的,先用尿素和一氯乙酸合成尿嘧啶-再用尿嘧啶生成茶堿-最后將茶堿甲基化得到咖啡因。對此,在孟山都工作了大半輩子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威廉.諾爾斯(William Knowles)在一次活動上說道:“(可口可樂)很害怕當大眾發現我們用尿素來制造咖啡因時會說些什么。你懂我的意思嗎?尿素聽起來跟尿太像了。這個夢魘簡直要了他們的命。”
想象一下,廣大消費者聽到咖啡因是用尿素合成的可能會有什么反應和言論。再想象一下,可口可樂可能需要多少公關費用來澄清事實和安撫情緒(很可能還不成功)。就問你怕不怕?
不過,無論用什么方法制成,咖啡因這種物質的化學結構都是一樣的。從化學和生物的角度來看,咖啡因是在現代化工廠里合成的,還是員工從有機茶葉中萃取出來的,其實一點差別都沒有。
?孟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