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衛生部發布的首個食品營養標簽的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已將反式脂肪酸含量列為強制標識內容,2013年正式實施。伴隨現代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居民膳食結構中的“西化”和“洋快餐”的泛濫,國民日常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越來越多。
反式脂肪酸是近百年西方世界的沉痛教訓。100多年前,美國人發現奶油、豬油和牛油吃多了會影響血脂、堵塞血管,認為應改吃植物油。為了迎合消費者,食品公司把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等植物油“氫化”處理,制造出“植物奶油”,味道跟天然奶油很接近。原來以為植物奶油比動物性油脂健康,卻沒想到其對健康的危害遠比動物性油脂嚴重。反式脂肪酸難以被機體吸收代謝,當含37%反式脂肪酸的“氫化油”被吸收后,血液膽固醇水平會增加15%,血液脂肪很快增加47%。如果飲食同時含膽固醇,反式脂肪酸的作用會進一步加強。
“反式脂肪酸”真正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還是近20年間的事,199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柳葉刀》雜志上發表了《反式脂肪酸攝入與心臟病危險性之間的關系》 一文,報告指出,“反式脂肪酸”能增加冠心病的發病率。哈佛大學完成的大規模人群調查表明:在每天攝入的熱量中,如果來自“反式脂肪酸”的部分每增加兩個百分點,冠心病發生的風險就會升高一倍。
德國營養醫學協會的負責人菲格教授形象地描述說,“吃一份大油大肉的濃汁牛排,要比進食用“氫化油”煎炸出來的一盤炸薯條更加有利于健康。” 調查顯示,目前美國健康人群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產熱比約為2.6%,“反式脂肪酸”占總脂肪量的7.4%。
美國醫學研究人員以猴子為模型做了六年實驗,發現即使攝取的食物熱量很低,但如果食物中含有豐富的“反式脂肪酸”的話,猴子的體重還會增加,而且增加的脂肪會集中在肚皮上。猴子生存六年,相當于人類的壽命是二十年,說明長期攝入“反式脂肪酸”,對體重的影響相當明顯,而肥胖正是許多現代文明病發生的根源。
眾所周知,“洋快餐”是使用“氫化油”的大戶,北京是“洋快餐”的重災區,北京市的快餐業有70%是“洋快餐”,而北京現在大約40%的兒童肥胖。
大量的人體和動物實驗表明,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復雜過程中,有變性脂蛋白的參與。變性脂蛋白與天然脂蛋白相比,其可以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和泡沫狀細胞的形成,從而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由于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反式脂肪酸對健康存在巨大危害,所以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和學術團體紛紛提出消費警示或立法,對食物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進行限制。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在《膳食、營養與慢性疾病的預防》中建議,為增進心血管的健康,應盡量控制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最大攝入量不超過總能量的1%,即不超過2克/日。
200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又在題為《人體營養中的脂肪和脂肪酸》的報告中指出,考慮到膳食分布和高攝入人群的危險,應該對總能量的1%這一反式脂肪酸的最大攝入量進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