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茶葉經營最活躍的地方,廣東有全國最大規模的茶葉批發市場,也是全國重要的產茶大省,有眾多優良的茶葉品種,孕育了潮州單樅茶、英德紅茶、仁化白毛尖等享譽國內外的名品。但近年來,廣東名茶在中國茶業界的地位日漸式微,被國內外名茶大舉“入侵”的勢頭蓋住。廣東究竟還有沒有好茶?廣東茶葉為什么無法依靠自身優越又巨大的發展平臺壯大起來,反而讓外來茶葉反客為主?
廣東有好茶
廣東有好茶,這幾乎是業內人士一致的看法,只不過隨著國內茶葉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地名優茶不斷涌現,逐步占領廣東乃至全國市場,廣東茶無論從產量還是名氣都被掩蓋了。
據了解,目前,廣東全省茶園種植面積在56萬畝左右,茶葉產量位居全國第8位,年產茶葉5萬多噸。雖然也是全國重要的產茶大省之一,但廣東與云南、福建、浙江等省相對比,差距依然甚大。
“廣東是全國最大的茶葉消費市場,茶葉年銷量達11萬噸左右。年人均消費數量1000克,其中珠三角地區年人均消費量高達2000克,居全國之首。同時,廣東也是我國重要的產茶大省之一,六大茶類均有生產,其中鳳凰單樅、嶺頭單樅、英德紅茶、荔枝紅茶、仁化白毛茶、廣式普洱茶等,都是歷史名茶。近年來,廣東本土茶葉發展很快,在全省茶葉銷量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廣東省茶業行業協會秘書長張黎明指出,為了提升廣東茶葉品牌知名度,擴大廣東茶葉市場,茶業協會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嘗試。
在廣州南方茶文化辦公室主任、南方茶葉商會副會長梁偉德看來,廣東其實是有名茶、好茶的,如英德的紅茶、潮州的烏龍茶都是茶中上品,其中英紅九號更是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有名,其香氣、濃度、韻味都非常好,可就是無法與鐵觀音、云南普洱相抗衡。
廣東茶葉緣何失落
梁偉德認為,造成廣東本土茶葉的尷尬地位原因很多,包括經營方式落后、產量局限、政府扶持不夠、宣傳力度不足等。他舉例說,英德紅茶在市場上很暢銷,價格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但適合種植英德紅茶的土地非常有限,產量始終無法大幅度增加,在廣東市場已經供不應求了(少量出口到國外),在省外的茶葉市場就更加難覓蹤影,因此英德紅茶在全國的影響力就無從談起。
又比如在廣州芳村的茶葉市場,福建人經營的茶葉市場有組織、有規劃,形成了品牌,當地政府每年定期不定期地在廣州舉辦大型的茶葉推介會、品嘗會,做得有聲有色,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而廣東本土經營的茶葉門市和商鋪普遍各自為戰、散兵游勇,有好品牌也搞不出好名聲。
這種說法也得到了資深茶葉人士賴先生的認同,“宣傳力度不足,沒有品牌意識。雖然有最廣闊的市場平臺,卻沒有為自己的名茶做一個全面、實質、有效的宣傳,沒有為自己的名茶建立起一個知名的品牌。”
此外,由于茶業在廣東GDP中占的比例很小,與福建、云南貴州等省份相比,廣東茶葉的發展得不到強大外力的扶持,失去政府指導性的支持與規劃。
總的來說,廣東茶葉之所以在自家門口處于劣勢,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值得廣東茶人深思的。盡管如此,廣東茶葉在最近幾年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形成了潮州單樅、英德紅茶、粵西金萱、粵北綠茶等幾大板塊,每一個板塊獨具特色。
英德紅茶重煥生機
紅茶曾經是珠三角地區最傳統的茶種,具有其他品種茶葉所沒有的“隨和”脾性,能與糖、奶和果汁等交融,因此又是全世界最普及的茶種之一。
風光如畫的英德市,是廣東最大的紅茶產區。英德產茶基地始建于1950年代,集結了全省的茶葉技術力量,在1959年研制出英德紅茶,與牛奶相配甘醇可口、顏色悅目,因此成為出口的暢銷產品,飄香于7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歐洲各王室。
“其實,上世紀90年代以前,英德紅茶全供出口,堪與印度和斯里蘭卡紅茶媲美,英德紅茶FOP曾被列為英國皇室用茶,名揚天下。”原英德市茶葉局局長陳杖洲說。
有著輝煌歷史的英德紅茶經過短暫的衰落之后,現在又重新散發光芒。南方茶葉市場一位茶商說:“今年英德紅茶賣得非常好,除了口感外,宣傳力度不斷加強也是重要原因。近年來,英德紅茶成了廣東各地茶博會的常客,越來越多人認識英德紅茶。”
“受近年紅茶熱的影響,今年英德紅茶價格普遍上漲3成。最讓我們欣喜的是,時尚的年輕人對適合添加鮮奶、蜂蜜、茶草甚至酒的紅茶接受程度高,這非常有利于紅茶消費的普及。”英德一家長期經營紅茶的公司市場部經理說。
在2012年廣州茶博會上,舉行了“中國紅茶之鄉英德紅茶轉型升級與怡品茗發展模式研討會”,廣東省茶業行業協會秘書長張黎明,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廣東省農科院副院長陳棟,華南農業大學茶業研究所所長、教授王登良,利君咨詢集團合伙人、營銷專家蔣同等紛紛為英德紅茶的發展出謀劃策。
潮州單樅“金字招牌”有待擦亮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潮州的鳳凰山應了這句話。它海拔高度僅1000多米,卻因出產烏龍茶名種——鳳凰單樅茶而在飲茶人心中頗有地位,被國家授予“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的稱號。鳳凰單樅茶屬烏龍茶系,以其高馥的天然花果香氣,獨有的蜜樅韻味,特強回甘度而傲立于茗樅之中。
據資深茶業人士透露,單樅在前幾年盲目地大規模種植后,茶葉的質量一落千丈,加上一味模仿安溪鐵觀音的味型,使其失去自己特色又失掉了市場。
“可能有不少人認為單樅比不上鐵觀音,其實真正的單樅茶香氣、口感都很好,并不比鐵觀音差,而且產量穩定,賣價一向很好。我個人認為,單樅茶應該揚長避短,不應去追求數量和規模化的效果,而應該在品質、品牌、種植技術方面下工夫。”梁偉德指出。
近年來,隨著潮州當地政府對茶產業發展的重視,鳳凰鎮又抱回了一塊“金字招牌”,經國家質檢總局批準,鳳凰單樅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這意味著,鳳凰單樅茶在產業化、品牌化、標準化的道路上邁上更加喜人的一步。
湛江成內地最大金萱茶產區
臺灣金萱烏龍茶原種主要產地在阿里山茶區,葉子肥厚、鮮嫩,翠綠有光澤,滋味清純滑潤,具有獨特天然淡雅的奶香,深受世界各地愛茶人士的青睞。
中國內地不少茶產區曾多次嘗試引進培育臺灣金萱茶,但很少能夠保持原種風味。湛江茶區光熱資源豐富、年降雨量充沛、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空氣清新,經過10多年“臥薪嘗膽”,對金萱茶品種進行不斷改良,已經取得歷史性突破。目前,湛江茶產區出品的烏龍茶,不僅色澤青綠、湯色黃中帶綠,而且香氣清高、滋味鮮爽、回甘強勁,完全可以與臺灣茶產區出品的烏龍茶相媲美。
2006年瑞典哥德堡號巨型帆船重返中國時,湛江出產的金萱茶被選為禮品茶贈送給瑞典國王,聲名鵲起。近幾年,湛江已成為中國內地最大金萱品種烏龍茶產區,年產茶葉逾5000噸,年產值約3億元,系列茶產品年貿易額更超過10億元,吸引國內外茶商紛紛前來洽談合作。
粵北綠茶養在深閨人未識
綠茶也是廣東的傳統茶種之一,與外地茶種不同的是,它有一種特別的花香味。據了解,綠茶產量約占廣東茶葉總產一半,只有仁化白毛尖在全國較為有名,但產量所占的比例極小,而且大部分是大葉茶種,在市場上品牌不如江浙的響。
在東源縣萬綠湖之源的仙湖山,有一種生產于高山云霧之中、由客家傳統工藝制作的綠茶,但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茶園小、產量少、名氣傳不遠。
蕉嶺縣徐溪鄉黃坑村特產的黃坑綠茶,成茶條索緊細,色澤銀灰顯霜,湯色清綠,香氣醇濃,滋味某醇爽滑。據清康熙元年出版《鎮平縣志》記載,該村于1662年開始種茶,后經不斷改進制茶工藝,成為有其傳統的、香醇甘滑的黃坑茶。
韶關市曲江區羅坑鎮四面環山,滿目蒼翠,山腳下一片片茶園隨處可見。目前,羅坑鎮茶品種有十多個,種植面積5100多畝,年產量255噸,總產值達3600萬元以上,茶農年人均收入6900多元,茶產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
廣東茶葉何去何從
面對人們對廣東本土茶葉的擔憂,業內人士則比較樂觀,他們普遍認為大量外省茶葉進入廣東市場,對廣東本土茶葉來說未必是壞事,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外省茶葉。外省茶葉的進入,無形中豐富了廣東茶葉市場中茶的種類,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要,同時促進了廣東茶葉市場的繁榮。
從近年來廣東茶葉的相關數據中看出,外省茶葉的大舉進入,總體上來說對廣東本土茶葉沒有構成明顯的影響,廣東省茶葉種植面積和產量這幾年來還是比較穩定的,并沒有呈下降趨勢。相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廣東茶葉該何去何從?梁偉德認為,第一,政府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該推動建立健全茶葉質量的管理體系,搞好茶葉產品的規范化、標準化。第二,進一步優化廣東茶葉產品結構,不斷開發新產品,大力發展有廣東特色的名優茶產業。第三,加大宣傳力度,推進廣東茶葉產業化、集團化、精細化經營,提高標準化水平和茶葉經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