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農業科學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傳統堆肥過程產生的熱——原本用于殺死蘑菇中的昆蟲和真菌害蟲——足可以消除可能存在的人類病原體。
這個研究發表在最近一期的《食品保護雜志》上,共同作者食品科學副教授Luke LaBorde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農業食品安全的專家指出,蘑菇產業堆肥過程不應該受到限制。LaBorde稱《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是70多年以來美國改革得最徹底的食品安全法律。“作為一個國家,法律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我們的食物供應的安全,”他說,“而不是應對污染的發生或是食源性疾病的爆發,食品行業現在面臨的挑戰是要在操作過程中主動識別潛在的食品安全危害,并建立一系列防控措施。”在法律制定的這段時間里可以明顯看出這種思維轉變的復雜過程,LaBorde解釋道。
奧巴馬總統在2011年1月4日簽署該法案,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花了兩年才開始發布征求意見稿。他說:“雖然食品安全法案中的每個規定可能會影響蘑菇產業,但是目前被提議的規定‘種植、采收、包裝的標準和供人類食用的生產控制的標準’,也稱為生產安全標準,將會直接影響種植蘑菇的農民。生產安全標準規則包括在最有可能發生污染的地區控制潛在的食品安全危害的要求。包括用于灌溉和其他農業用途的作物接觸水,農民衛生、環境衛生條件對建筑物、設備和工具的影響,和含動物糞便的土壤使用。
LaBorde 表示,FDA關于確保安全生產的預防方法與蘑菇良好農業規范程序(也稱MGAP)緊密結合,MGAP是美國蘑菇研究所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學院共同制定的一系列自愿性質的農業食品安全標準。MGAP的核心原則是呼吁謹慎管理在種植、包裝和銷售過程中使用的動物產物,最大程度減少微生物污染蘑菇的可能性。
“也許在FDA農場食品安全問題列表的頂部是使用原料和動物調節農業土壤或為其提供營養的問題,”他說,“動物糞便是許多人類病原體的一個可能來源,動物糞便造成的農作物污染一直與食源性疾病暴發有一定聯系。農產品安全標準提出使用原始糞肥和收獲之間應該有9個月的時間間隔。” 任何號稱可以降低人類病原體水平的堆肥處理必須是科學有效受控的物理和/或化學過程,或者堆肥過程符合或超過特定的微生物標準。堆肥微生物限值是與堆肥是否與作物接觸和處理到收獲之間的時間間隔等標準相關。“法則草案指出,堆肥的供應商將被要求提供微生物指標的文檔,” LaBorde說,“田間的堆肥者將被要求提供時間和溫度文檔以驗證過程這一點也在不斷地實現。”
LaBorde強調,目前在北美還沒有任何食用新鮮蘑菇而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因此在蘑菇工業中使用馬和家禽肥料作為生長基質配方可能是安全的。“然而,缺乏證據并不代表沒有存在的證據,FDA新的監管方法將會要求蘑菇產業提供科學證據,來證明商業堆肥能夠消除在原始肥料中的人類病原體,”他說,“我們的研究為蘑菇種植生產第二階段堆肥過程中人類病原體的變化提供了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