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者說,藍莓供應商可以通過選育含有特殊揮發性化合物的藍莓種子來改善藍莓的味道以及提高其市場接受度,并通過讓水果成熟來使藍莓中含有更高的此種化合物。
美國《園藝科學》雜志發表文章稱,來自美國的調查團隊指出,育種工程中藍莓的選擇——包括佛羅里達大學的藍莓育種工程——基于以下兩條標準:一是來自種植者的主觀評價,二是藍莓漿果的糖酸比。
但是,調查者現在則堅信:與傳統的衡量標準相比,藍莓的“食用品質”更多地取決于消費者的接受度以及“藍莓樣風味強度”。
因此,由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Jessica Gilbert領銜的最新研究建議:藍莓中與果味、強度、甜味以及特征的藍莓風味相關的揮發性化合物的鑒別,能夠幫助種植者和供應商選擇出擁有更加受歡迎氣味的種植品種。
事實上,調查者警告說,對于未成熟藍莓的商業采收可能意味著一些對形成優質藍莓風味似乎十分重要的揮發性成分還沒有產生,盡管某些品種似乎比其他品種擁有更加穩定的揮發性成分的含量。
研究細節
研究小組運用了氣相色譜-質譜儀對五種南高灌藍莓品種(Farthing, FL01-173, Scintilla, Star, and Sweetcrisp)的揮發性成分進行了比較。
研究小組分別在藍莓收獲季節的四個不同的時間點同時收獲這五個品種的果實,同時,還采收了這五個品種第一個收獲時間段內的四個不同生長階段的果實。
“佛羅里達州的這五個品種都是十分有代表性的,而且大家都已經主觀地認為它們有不同氣味特征”,此項研究的資深作者James Olmstead博士解釋道。
研究發現,所有品種的總揮發物含量都隨著成熟的進行奇跡般的增長。但是,研究小組也指明,品種“Star”在四周的收獲過程中揮發物的含量變化最小,而品種“Scintilla”則變化最大。
Olmstead說:“大體的情況是,在藍莓樣品果實由綠變藍的過程中,總揮發物的含量會不斷增加。”
但是調查小組還強調,藍莓在沒有成熟時就進行商業采收意味著許多揮發性化合物的含量水平會很低,并且會因此而失去特有的藍莓風味。
他們還補充說:“如果本實驗中測定的揮發物在實際中是組成藍莓風味最重要的成分,那么品種‘Star’有可能是在不同環境因素中香氣最穩定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