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當其設在哥本哈根的總部宣布了其核心業務的一項重大改革時,科漢森公司的健康與營養銷售副總裁強調在亞洲開展業務時將會面臨監管困境。
亞洲Vitafoods的Lasse Nagell在香港時說,“你真的要在這里構建一個針對不同國家的模型以開發市場,主要的原因是在亞洲的監管情況是如此的不同。”
CEO Cees de Jong 在當天早些時候,曾將亞洲作為一個焦點,努力開拓這一新興市場,而公司的文化和營養部門將提供更快速的創新定位。
Cees de Jong 在公告中說,“我們看到我們的核心業務有吸引人的增長潛力,并將科漢森的微生物解決方案的強大技術平臺作為發展新機遇。”
亞洲雷區
在歐洲,科漢森益生菌-微生物的業務一直在歐盟法規的強硬要求下緩步前行。不過,雖然科漢森可以用單一的標準處理單一化的市場,但在亞洲,它卻面臨著一系列的監管雷區。
Nagell繼續說到,“來亞洲的很多公司都使用了歐洲的法律和監管框架來處理,但是這并不是它的工作方式。”
“你需要了解每個市場及其自身的規定,使產品以適當的形式成功登陸市場。”
公司密切關注在整個東盟地區制定統一的標準,據Nagell說 :“我們隨時歡迎促使公司產品在市場上更容易獲取或對用戶更加透明的法規規定。”
“我不認為我們一直在與政策制定者密切合作,但我們一直在非常密切地關注他們。我只是不知道如何打開那扇他們一直在要求業界參與的門。”
戰斗優勢
許多乳品和非乳品原料供應商、益生菌供應商一直受到近期亞洲食品安全危機的影響,這正好鞏固了對西方產品的消費偏好。
因此,Nagell認為是企業給予自己在這方面的最好的優勢。
在亞洲已經有這么多的食品丑聞,因此公司不僅需要控制益生菌產品的質量,而且對整個生產過程也應該這樣做。
“我們發現,每當有食品丑聞,我們就會被要求提供一大堆關于原料從哪來,我們使用的是什么類型的配料的文件。所以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記錄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