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的價格會在假期時提高。上圖顯示的是比利時百樂嘉利寶公司位于Wieze的巧克力工廠正在成型的熱巧克力。
糖果生產商正面臨可可脂的天價問題,可可脂是一種能賦予巧克力入口即化特性的特殊成份。因此巧克力愛好者們可能不得不在這歡樂的節日里為他們最喜愛的美味花更多的錢。
由于亞洲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的需求增加和消費大國的銷售出現轉機,可可脂的價格已經從六個月前的每噸4,000美元上漲至每噸超過7,000美元,上漲了將近兩倍。
由于圣誕節和新年之前,供不應求的狀況沒有放緩的跡象,一些巧克力制造商可能別無選擇,只能將增加的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在這個只有少數幾個大廠商參與的寡頭行業中,巧克力生產商緊緊地守著能使他們產品差異化的配方,在定價方面同樣也小心謹慎。
路透社就此聯系了主要的糖果制造商,他們拒絕評論是否會因為可可脂漲價而提高巧克力棒的零售價格,雖然雀巢表示,提高價格始終是最后的手段。
但是,一些規模較小的巧克力制造商已經提高了價格。
總部設在新加坡的阿爾斯特巧克力公司主要向面包制造商,冰淇淋制造商和食品制造商銷售巧克力,其首席執行官理查德·李說:“自一月份以來,我們已經將巧克力的價格提高了30%-40%,而我們的大部分客戶對此很不高興。”
他說:“隨著節日的臨近,(可可脂)的價格將進一步上漲,肯定會擊穿巧克力制造商的底線。”
日益增長的需求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者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資料,預計巧克力愛好者在2013年消費的糖果將達740萬噸,較去年增長近2%,價值約110億美元。
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糖果消費下降。隨著需求被財富日益增長的新興國家驅動,消費量從2009年的690萬噸開始逐年上升。
歐睿公司的高級食品分析師Francisco Redruello說:“在一些地區如亞太或拉美,與五、六年前相比,我們看到更多的中產階級購買巧克力,因為他們現在有這個經濟實力。”
“那就是推動巧克力產業發展的原因。”
與此同時,圣誕節、情人節和復活節前后,歐洲和北美的糖果銷量通常會劇增,給糖果制造商的備貨帶來壓力。
Blommer巧克力有限公司是北美最大的巧克力磨粉公司。其采購總監Jeff Rasinski 說:“從現在開始到12月份,試圖找到大量的未被訂購的可可脂是不太現實的。”
Rasinski說:“尚未預訂未來幾個月可可脂的公司將是最容易漲價的。”
供應緊縮
可可豆研磨成大致等量的可可脂和可可粉,可可粉也用于生產巧克力棒,一些質量較差的用于餅干,冰淇淋和飲料。
優質產品對可可脂的強勁需求導致了磨粉公司的過度擴張,因此產生了堆積如山的可可粉。這種情況迫使磨粉公司在去年削減生產能力,同時導致了可可脂的供應銳減。
所謂的“可可脂比率”,被用來確定產品價格,它已上升到五年來的高位。可可脂比率由磨粉公司設置,取決于供需狀況,再乘上倫敦或紐約的可可期貨價格,從而確定可可脂的價格。
目前美國的可可脂比率約為2.9,而一年半以前僅為1.0,而可可豆的價格同樣也上漲了。
比率和期貨通常向相反方向移動,以平衡可可脂價格的波動。但是由于擔心最大生產國科特迪瓦(象牙海岸)的產量及全球可可豆的不足,可可脂的價格已不再下跌,甚至倫敦和紐約本月可可豆期貨價格反彈至一年來新高。
照現在的價格來算,生產一千克巧克力,可可脂成本約為7美元。
強勁的需求可能會使磨粉企業擁有更多的議價能力,將可可脂只銷售給那些愿意同時購買可可粉的買家。
但就目前而言,焦點是可可脂供應有限。
百樂嘉利寶(Barry Callebaut)是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生產商,它與聯合利華、雀巢、卡夫、好時等公司均有合作。它指出,有時價格的調整是不可避免的。
“顧客支付的大多數產品價格都隨原材料的市場價格而浮動。”發言人Raphael Wermuth在一封電子郵件說,但未做詳細說明。
在亞洲,有些巧克力產品已經漲價了,而行業專家指出預計還會有更多。
一家總部位于新加坡,在網上銷售美食巧克力棒,巧克力甜餅,棒棒糖的法國巧克力公司說:“管理層想提高產品價格,但是我們還未這么做。盡管黃油價格已上升到如此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