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提醒:雖然孕期攝入過多垃圾食品可能會有助于減輕孕期痛苦,但是過多食用不健康膳食,可能會導致還未出生的孩子產生日后對垃圾食品的偏好。
新的研究數據表明,喜食垃圾食品的孕婦,可能會引起孩子對于垃圾食品類似癖好的反應。
一支研究團隊發表在實驗生物學聯合會會刊上的文章表示,孕期高劑量的垃圾食品攝入,可導致胎兒大腦阿片類物質表達的信號通路發生改變。這一改變可造成兒童對高糖高脂食品中釋放的阿片類物質不易敏感。
研究人員表明,反過來,這些天生對垃圾食品有高“耐受度”的兒童,需要更多攝入才能夠達到“感覺不錯”的反應。
參與此項研究的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大學Dr Beverly Muhlhausler說,這項研究的結果需要告知孕婦,她們的膳食攝入對孩子能否產生良好的終身偏好以及代謝性疾病的風險有持續的影響。
實驗生物學聯合會會刊的總主編Gerald Weissmann評論說,“此項研究表明,對垃圾食品的成癮是天生的。”
他說,“垃圾食品對于機體的作用相當于鴉片、嗎啡或者海洛因,不幸的是,孕期食用垃圾食品使小孩變成垃圾食品的癮君子。”
Muhlhausler說:“我希望,這能夠激勵孕婦選擇更健康的膳食從而生出更健康的孩子。”
研究詳情
Muhlhausler和同事們研究了兩組大鼠的幼鼠,一組母鼠飼喂正常鼠糧,另一組母鼠在孕期和哺乳期飼喂一系列人類“垃圾食品”。
斷奶以后,幼鼠每日注射阿片類受體阻斷劑,它可以阻斷阿片類表達的信號通路,阻止多巴胺的釋放,因此能夠降低對糖脂的攝入。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在垃圾食品飼喂母鼠的后代幼鼠組中,阿片類受體阻斷劑對降低糖脂攝入效果并不顯著。結果表明,在這些后代中,阿片類信號通路的敏感性不如正常飼喂母鼠的后代。
研究結論表明,孕期垃圾食品攝入,可導致胎兒大腦阿片類物質表達的信號通路發生改變,敏感度降低。這就意味著,兒童需要攝入更多的垃圾食品,以達到“感覺不錯”的這種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