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染色饅頭”、“地溝油”等事件不斷曝光,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最為關注的一大民生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加強綜合協調聯動,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嚴格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的全程監管,加快形成符合國情、科學合理的食品藥品安全體系,提升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
圍繞這一話題,中國經濟網、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3月9日舉辦“兩會議食廳”活動,邀請8位代表委員與政府主管部門領導、食品行業專家,圍繞如何改善我國食品安全建言獻策。
源頭防治——田間上的安全
從蘇丹紅、三聚氰胺到瘦肉精、甲醛血旺、地溝油,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問題都出在生產的源頭上。加強源頭治理,前移監管重心,是代表委員的心聲。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銀香偉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王銀香認為,食品安全治理的理念就是要從源頭抓起,從土壤檢測、農產品的種植、空氣的監測,到食品的加工、廢物利用,從源頭控制食品質量安全,才能打造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有機循環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宗利代表認為,從源頭治理牛奶等食品安全,需要加強飼草飼料等源頭把控,建立全區域、全過程控制監管體系,減少農業的化學品投入量。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陶然居董事長嚴琦認為,要保證每一種食品進入餐桌的時候都有質檢報告,能夠追根溯源,形成一種長效機制,用制度保證源頭上的安全。
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劉秀梅認為,應該工農聯合。散養、散種、散收難以保證食品安全,一定要集約化生產,特別是集團化管理。
全國人大代表、今麥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范現國認為,對農村種植大戶的培訓很有必要,到底不能打什么農藥,不能用什么化肥,須通過培訓進行說明。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果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陽國秀認為,應在源頭上實行食品安全倒逼機制,依靠龍頭企業,團結小生產者,組織庭院經濟,成立專門的合作社,建立專業合作社連鎖店,實行農超對接、農鄉聯動,建立便捷高效的農產品體系。
全程監控——產業鏈上整合力量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認為,食品安全有可能產生問題的環節一個是上游,另一個是生產經營環節。從食品生產加工、食品流通、餐飲服務、畜禽屠宰、食品進出口等環節開展工作,不斷延長產業鏈監控,食品污染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嚴琦委員認為,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現,究其原因,是因為多部門管理,缺乏有效整合,長效監管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人為地按照部門的職責實施分段管理,這樣的監管自然會出現漏洞。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食品處郭翔認為,需要完善評價工作規則,配合有關部門建立“黑名單”制度。
王銀香代表建議,要注意生產、物流、銷售各個環節的安全,保證整個產業鏈的安全;應健全全產業鏈的監測體系,從產業鏈源頭監控,建立食品生產供應的每一個環節實現可追溯體系。
安全知識——相關知識需普及
“什么才是安全的食品?什么才是清晰的食品標準?只有通過科普知識,公眾對一些專業知識有所了解,既不會盲目懷疑一切,同樣也不會盲目相信一切,才能對食品安全有正確的判斷。”劉宗利代表說。
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宣傳與科教司處長耿新認為,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還屬于薄弱環節,很難獲得公眾的好感,而且很容易引發輿情風險。同時,公眾的科學素養相對滯后,大家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知識,應加大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
劉秀梅院士認為,我們食品安全科普要從兒童抓起,從行為習慣開始,在幼兒園就讓孩子知道病從口入的危害,不能等不安全的因素進入食品行業了才知道什么是不干不凈。食品安全是一門學科,很多專業問題在里面,應該由教育部、農業部、衛生部等相關部委聯合編教材。
重典治亂——建立信用體系
“應加大力度推動行業立法,食品行業的商業賄賂應該嚴厲打擊,采購應該納入國家法律法規來規范,讓大家知道吃回扣不是一般的商業賄賂,它的危害更為嚴重,人的健康是吃出來的,必須用法律去規范食品安全。”嚴琦委員說。
全國人大代表、華澤集團董事長吳向東認為,我國食品行業的立法還需加強,相關法規必須嚴肅執行并不斷完善。
劉宗利代表認為,食品安全關系到生命安全,還是一個社會道德水平的重要表現。因此,食品安全必須嚴管。
王銀香代表認為,生產者、中間商,以及銷售者、監管部門,都要有責任意識和道德意識,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的信息評價、跟蹤記錄、對食品加工企業實施分級分類監管,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切實保障食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