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谷物理事會指出哈佛大學的一份針對全谷物食品標志的價值提出質疑的研究存在嚴重紕漏,該研究甚至將子虛烏有的功能強加給全谷物食品標志。
食品和營養戰略委員會主任 Cynthia Harriman在答美國FoodNavigator問時說,網上提前對《公共營養與健康》的該研究進行公布無疑是雪上加霜,該研究提出了另一套確定更健康的全麥產品的標準,這樣一來目前有些被認定為不含谷物成分的部分食物將躍身成為谷物產品。
文章中寫道:“消費者有可能被全谷物食品標記(暗含一些健康功效)所誤導”
本文的作者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員,他從Walmart 和Stop & Shop超市所有在售的谷物食品中選取了545種產品,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等推薦的5個不同的標準加以分析,從而幫助消費者識別谷物食品:
1、包裝上有全谷物標志的谷物食品,每份至少含有8g谷物成分(一個由工業會費支持的非政府組織,全谷物理事會推薦)。
2、任何谷物食品必須將谷物成分標注在成分表的第一項( USDA's MyPlate推薦)。
3、全谷物食品中無添加其他甜味劑應標注在成分表的前三項中( USDA's MyPlate推薦)。
4、產品成分表中的任何地方“全”字都應該放在“谷物”之前(2010年USDA's 對美國人的膳食指南推薦)。
5、產品必須滿足10:1的比率(總碳水化合物與膳食纖維的比例小于10:1),這一比例與全麥粉中碳水化合物與膳食纖維的比例相近(由美國心臟協會推薦)。
上文作者認為消費者有可能被全谷物標志的食品中提及的健康益處所誤導,他指出有全谷物標志的谷物食品其含糖量和能量都更高。
全谷物理事會指出,該研究中對“全谷物成分”的定義是基于一個過時的不準確的成分羅列表,該表中含有29種成分,其中還包括USDA已經不承認的麥麩、洋車前子殼。
“我們的研究旨在對業界支持的全谷物標志的實用性以及USDA推薦給民眾的膳食標準提出質問,我們是為了更加準確的鑒定全谷物食品。同時,成分表上的“全”字并不能保證該食品有多健康,也不能說明其中谷物成分的含量到底有多少。 因為‘全’字在標簽成分表上隨處可見,然而這個標準到底是什么?研究中還發現一些含谷物成分很少的精加工食品也被打上了全谷物的標志。”
他們補充道:“美國心臟協會的標準被認為是營養健康的最佳指標。成分滿足這個比例的食物更加健康,其中膳食纖維更多,反式脂肪、糖和鈉含量更低,不滿足這一比例的產品往往熱量更高”。
“我們的研究旨在對這一行業支持的全谷物標志的實用性提出質疑”
研究者們總結指出,他們的研究結果能幫助消費者、餐飲服務人員和政策制定者選擇更加健康的全谷物食品。
“基于總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10:1的這樣一個標準將對于判定全谷物食品更加有用。 此外,還可以通過在包裝上用文字或者圖標的方式表示出這一比例來幫助消費者更快、更容易的找到健康食品。
蘋果與梨的比較,不倫不類
然而全谷物理事會的Harriman卻辯駁道,全谷物標志不過是為了說明谷物食品中是否含足夠量的谷物成分而已。它從未暗含產品健康之意,并且從監督的角度來看這也不現實。該研究將子虛烏有之功能強加給全谷物標志。最令人沮喪的是,當作者比較那些有全谷物標志和并無標志的產品時,根本就不是在進行同類別的比較。他們將燕麥卷與無全谷物標志的面包進行比較,真是無從比較。與之同時,如面食、燕麥片、大米等一大片有全谷物標志的食品他們卻放著不去測驗。
他們研究的樣本根本就不具有代表性,標有全谷物標志的49種產品中他們僅僅選取了其中的10種,所以這一研究根本不全面。
如果用10:1這一標準來評估谷物產品,那么許多產品很少或根本不具有全谷物資格
若用10:1這一標準來評估谷物食品的合格性,許多不含谷物成分的食品都有可能成為谷物食品。
除了以上事實外,這也不合邏輯,不可能通過FDA的監管。
“我們常吃的全谷物食品有有14種,其中4種為高粱、玉米粉、野生稻和糙米,這四種食品中所含谷物成分就不符合10:1的標準。
如果用這一比例標準來判定的話,很多含谷物成分很低或根本不含的食品會被歸類為谷物食品而一些明明是全谷物食品的卻要被認定為非谷物食品。
作者還聲稱,10:1系統也有助于突出產品少糖這一健康優勢,但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
例如,所有的麩糠這一比例為23:10,然而它不含任何谷物成分,每份卻含6g的糖;糙米(25:1),它主要成分是谷物,然而每份僅含1g的糖。
鉀鹽餅干(23:3),只含有少量的谷物成分但每份含230mg的鈉;上述糙米(25:1)主要是由全谷物構成每份卻僅含有70毫克的鈉。
全谷物的崛起和興盛
根據去年秋季Every Plate 會議上發布的數據顯示,現在35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7,600種產品上有谷物標志,全谷物產品數量從2000年的164種上升到2011年的3378種。
與會代表告訴記者,獲全谷物標志的產品底線是每份含8g谷物成分,如今大多數產品中的含量明顯更多,幾乎2/3的產品甚至含有成倍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