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氰胺事件之后,拋開新西蘭政府“毒性比食鹽還低”的說法不談,其在中國境內并未掀起軒然大波。譬如中國乳業專家說,“沒必要恐慌,應冷靜對待”;媒體也援引港臺相關資訊,認為應“理性看待‘新西蘭奶粉雙氰胺事件’”;而在市場上,奶源來自新西蘭的產品并未下架,“雙氰胺風波”對于銷售渠道影響有限……本以為是一場墻倒眾人推的食品安全事件,結果卻成了惺惺相惜的解圍游戲——而在這種有趣的“逆向效應”中,國產乳業并未能借機“上位”,反倒繼續“沉溺”在三聚氰胺的不堪歷史里。
這是一種典型的“次壞選擇”。消費者并非不擔心新西蘭奶源的安全性,但因為國產乳業早已透支了巨量的市場公信——即便前者出事,也會因后者的惡劣表現而顯得“情有可原”。這個邏輯不是沒有現實支撐:一方面,在產業鏈上,新西蘭擁有世界上最為嚴格和成熟的奶制品質量監管制度;另一方面,嚴苛的管理還摒棄了“左手管右手”的弊端。在檢測方面,新西蘭采用的是更為公正、有效的第三方檢測評估制度,所有的評估和檢測都是委托有論證資格的第三方質量安全檢測實驗室和風險評估機構進行。
以上種種,并非是說新西蘭奶源就一定沒有任何問題,而是在制度與監管缺位、不給力的對比下,消費心理會自然將忠誠與信任的票投給更可靠的生產者。在這個資訊爆炸年代,扣在消費者頭上“崇洋”的帽子其實有點不分青紅皂白——“崇”的哪里是什么“洋”、而是成熟完備的質控體系而已。
雙氰胺給我們的啟示,起碼有兩點是確鑿無疑的:一者,數據顯示,2012年從新西蘭進口的乳制品占我國乳制品進口總量的八成,接近50萬噸,在國內上下游產業廣泛使用,那么,一旦新西蘭爆發大面積乳品質量問題,后果不堪設想——中國乳業安全的命脈,不能總握在人家手心里;二者,雙氰胺事件不管真相如何,說到底還是食品質量安全憂慮,在這種憂慮背后,本質其實是市場體制與監管體系的憂慮。
這一次,雙氰胺不僅沒能撼動洋奶粉的地位,反倒催化了公眾對國產奶粉質量問題的再度焦慮——這種“逆向效益”確實值得反思。也許只有紓解了這個癥結,國產乳業就算不是“世上最好”,起碼也不會太令人揪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