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指出,當人們在認為自己吃了一頓大餐后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他們不那么容易覺得餓,無論實際上他們是真吃的多或是少。
發(fā)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指出,那些自認為自己飽餐了一頓的人們會在之后的幾個小時增加飽腹感。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Jeffrey Brunstrom帶領的研究團隊讓受試自愿者在餐前攝食份量或多或少的湯品,然后在受試者不察覺的情況下,通過一個可吸出或是添加湯品份量的隱秘泵控制湯品多少。
該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志愿者們上報的饑餓水平與他們吃的食物的分量水平相符,午餐2〜3小時后,那些以為自己喝了較大份量湯品的志愿者上報的饑餓情況明顯少于那些自認為自己攝入了少量湯品的志愿者。
Brunstrom和他的同事們指出,研究結果表明攝食記憶過程對飯后飽腹感有影響。
Brunstrom說道:“這項研究非常令人振奮,因為它揭示了人們的意識對饑餓感有重要控制作用,我們的食欲不單單只受到飯菜的尺寸大小以及攝入量大小的影響”。
研究人員也提出,這項研究對于人們減少能量攝入有重大意義。
研究細節(jié)
作者指出,雖然某些研究指出記憶過程中饑餓控制和食物攝入與心理和神經生物學有關,但是目前仍不是很清楚“近期攝食記憶”是否在完整的人類神經中起著重大作用。
研究人員解釋道:“午飯前,我們給一半的志愿者展示300毫升的湯,給另一半的志愿者展示500毫升的湯,在此之后,讓前一半的志愿者攝食300毫升的湯,而讓后一半志愿者攝食500毫升湯。
他們還強調:“在這個過程產生了4個不同的組(每組各25名志愿者)”。四組情況分別為志愿者認為自己攝食了300毫升湯,實際上也是攝入了300毫升湯;以為自己攝入了300毫升的湯,但實際攝入了500毫升的湯;以為自己攝入了并且實際攝入了500毫升的湯;以為攝入了500毫升的湯但是攝入了300毫升的湯。
午餐后,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匯報饑餓感的情況與實際攝食量相稱,不受感知的影響。然而,飯后兩到三小時,這種情況卻發(fā)生了反轉。
匯報饑餓感的狀況與感知攝入量相稱,而不是實際湯品的攝入量,在實驗中,那些以為自己是攝入了500毫升湯品的志愿者的饑餓感明顯較少。
研究人員指出,湯品餐24小時后的情況也與預期的飽腹感相吻合,即自己以為攝入的量大于實際攝入量的受試者饑餓來得更晚。
Brunstrom和他的團隊指出:“這種實驗操作首次揭示了記憶過程對飽腹感具有的獨立的且重要的影響。并且這一實驗結果對我們自身的飲食以及脂肪替代品和人工甜味劑在許多制造食品中的使用等提出了諸多重要問題。 可以預見的情形是這些食物會破壞我們對近期攝入食物的記憶,這就自然而然的為我們未來的研究指明了奮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