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新的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的研究,攝入果糖可能導致大腦的變化,它能增進食欲,并導致暴飲暴食。研究結果表明,與此相反,葡萄糖的消耗,實際上可能會增加飽腹感,并幫助控制體重。
作者寫道:“果糖攝入增加與肥胖患病率增加同時發生,而高果糖飲食被認為可以促進體重增加和胰島素抵抗。攝入果糖同攝入葡萄糖相比,會產生較少的循環飽腹感激素,而果糖的集中給藥能促進嚙齒動物的攝食,而葡萄糖的集中給藥會促進飽腹感。因此,果糖可能增加攝食的行為并增加食物攝入量。” 在動物喂食行為,果糖和葡萄糖所調節的一些生理變化受大腦控制,如何從動物的這種關聯活動中推演出為人類的調節機制,人們還無法完全理解。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探討可能與果糖攝入和體重增加相關聯的神經生理學因素。這項研究包括了20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他們進行了兩次結合果糖或葡萄糖飲料攝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人員在每次飲食后測量了大腦中一個被稱為下丘腦——調節人的食欲——區域的血液流動變化。他們發現,葡萄糖攝入與果糖攝入后相比,下丘腦CBF的血流量顯著減少。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一名醫學博士Kathleen A. Page說:“攝入葡萄糖而非果糖,減少了下丘腦,島葉和紋狀體——調節食欲,刺激和接收反饋的大腦區域——的活性;葡萄糖攝取也增加了下丘腦-紋狀體網絡功能之間的聯系并增加飽腹感。對果糖不同的反應與體內飽腹感信號激素胰島素水平的減少有關,并且不太可能歸結于果糖無法穿越血腦屏障進入下丘腦或下丘腦缺乏果糖代謝所必需基因的表達。”
有趣的是,一篇2012年發表于內科醫學年鑒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取代飲食中其他相同熱量的碳水化合物時,果糖攝入是不太可能造成體重增加;但是在過高熱量膳食模式下,果糖確實增加了攝入者的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