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業被認為印度的朝陽產業。雖然過去幾年確實存在較快的增長,但事實上,加工層次和附加值還明顯停留在較低水平。
原因之一是自主研發和創新水平較低。科學研究一直都存在,但是科學界并沒有成功的實現這些成果的商業化轉化。
另外,食品加工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缺乏研究途徑和技術創新。
食品加工業是促進印度生產、消費、出口和GDP增長的最主要行業之一,估計價值為700億美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4%左右,GDP的5%左右。目前,該行業直接雇傭的人數為1300萬,間接雇傭人數為3500萬。
大部分無組織化
食品加工行業大體上無組織化,75%的加工單位沒達到現代化水平,因此組織化程度很小。約5300個果蔬加工廠,500個魚類加工廠,500個面粉廠,近200個肉類加工廠和眾多的乳制品加工廠仍然處于州和地區級別。
全國總農業和糧食生產只有2%的加工水平,與巴西(70%)、美國(65%)甚至中國(23%)相比,這個比例是相當小的。印度加工水平,估計乳制品占37%、魚類占26%、果蔬占2%、肉和家禽類占1%。
至2012年底全國食品加工行業產值預計超過160億美元,自2007年以來每年增長率為3.3%。然而,全球整體出口的放緩,將可能影響食品加工行業的衰退。
食品加工是一個高密集度的行業,面臨著關鍵基礎建設投資的缺乏,如價值鏈的建立、技術改進和研發投入。這些可能導致了遵守國際食品法規和發達國家市場非關稅壁壘的困難。
前景悲觀
盡管印度出口還有巨大潛力,但由于成本競爭壓力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中期前景堪憂。
雖然如此,根據《視覺2015》對食品加工部門的分析,政府提議給予基礎設施建設更大的支持,包括大型食品公園、冷鏈設施、附加值中心和包裝中心的建立。
其重點是要與農業和園藝建立強有力的聯系、增強項目的實施能力、提高私營企業的投資額、支持農村基礎設施的建立,以確保高質量農產品的穩定供應。
根據農業與加工食品出口發展管理局(APEDA)的報告,至2014年,印度的農業出口額預計超過220億美元,占世界農業出口的5%。2009—2010年度花草、新鮮果蔬、加工果蔬、動物產品和其他食品及谷物的出口量達到730萬美元。
增加出口
根據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的報告,2013年印度食品出口額預計比2008年增長72.8%,達到242.5億美元。然而,這個國家的自然資源巨大,食品進口量有望比預計的有所增加,明年年底將達到123億美元。縱觀食品及飲料行業的整體水平,加工類產品的出口量增長最快。1980年至2007年,印度在全球食品出口市場的份額從1.1%增長到1.4%,過去十年增長最明顯。
印度的農業氣候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今天,這個國家已經成為世界各類商品的最大生產商,包括椰子、芒果、香蕉、乳制品、腰果、豆類、姜、姜黃和黑胡椒,同時也是水稻、小麥、糖、棉花、水果和蔬菜的最大生產基地。然而,這個國家必須提高生產能力以實現經濟增長,通過自救滿足國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