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山東的“六和雞”,由于其被宰殺前幾天仍在服用各種抗生素,而讓不少上海市民心生忌憚。今天,上海市農委畜牧獸醫辦主任李建穎、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劉佩紅作客東方網嘉賓聊天室時表示,市民對于“速生雞”的稱呼并不正確。而真正使雞肉有隱患的,是養雞場不按休藥期規定給雞服藥。
李建穎表示,隨著畜牧科技的發展,白羽雞要養到45天2公斤左右并不稀罕,十年前就已經達到了這個水平。“而且這是畜牧選種選育的結果,速生雞吃了激素所以長這么快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白羽肉雞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都是這種成長速度,很普通。”
李建穎介紹,肯德基慣常采購的白羽雞,目前上海已經基本沒有生產,都是外地引進的。而上海其他一些以雞肉產品為主的餐飲企業,例如振鼎雞,主要采用的是黃羽肉雞,這個品種里的中速型,大概需要60至70天的成熟時間。“還有一種叫草雞或土雞,用于農貿市場燒雞湯之類的,一般要養到100天。”李建穎介紹,這兩個品種的雞長速較慢,飼養管理相對粗放,反而相對安全。
而對于雞用藥的問題,劉佩紅表示,動物和人一樣,在生長過程中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按照禽流感來說,國家規定重大的動物疫病,平時是以預防為主,會用一些抗病毒和抗細菌的藥物。國家有相應的規范和要求,有一些是禁用的,有一些是可以使用的,但使用也有標準,比如說要有一定的劑量,也有一定的休藥期。她說:“只要嚴格按照休藥期規定執行,上市的家禽產品就是安全的”。記者也注意到,央視所曝光的“六和雞”,在送宰前幾天仍然不停服藥,明顯違反了相關規定。
對于上海市民仍然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劉佩紅表示,目前上海已經在實施肉類的可追溯體系。“國家對畜禽要建立免疫檔案,同時豬牛羊要加掛二維碼標識,通過這個標識作為媒介進行可追溯管理。”李建穎也介紹:“上海對地產畜禽的養殖檔案正在逐年推進,要記好養殖的日志,今天打了什么疫苗,用了什么藥,都要記錄在案,有利于今后相關信息的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