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由世界觀察研究所開展的呵護地球家園項目中Vital Signs公司在線調查數據顯示,在2011年,全球肉類產量2.97億噸,同比增長0.8 %,超過2010年的水平,并且預期在2012年年底這個數字將達到3.02億噸。 相比之下,肉類產量在2010年上漲了2.6% ,并且自2001年以來已經上漲了20 % 。
根據這份報告,在美國中西部史無前例的干旱、動物疾病暴發,物價上漲導致牲畜飼料上漲這所有的因素導致了2011年和2012年的肉類產量的低緩增長態勢。
全球肉類消費在2011年有所下降,從2010年人均42.5公斤(公斤)降至42.3 kg。 然而,自1995年以來,人均肉類消費量整體增加了15%。在發展中國家的同一時期增加了25%,而在工業化國家,僅上升了2%。 盡管肉類消費在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之間存在差距并且這些差距正在縮小當中,然而目前差距仍然很明顯:2011年發展中國家人均吃掉了32.3公斤的肉,而在工業化國家的人平均吃78.9公斤。

豬肉是2011年最受歡迎的肉食品,以1.09億噸占肉類產量和消費量的3%。緊隨其后的家禽肉類,產量1.01億噸。豬肉生產從2010年下降了0.8%,而禽肉產量上升了3%,使它有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年成為產量最大的家禽肉類。
一個對肉類生產的地理區域的解析展現了在過去十年內肉類生產中心戲劇性地從工業化國家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 2000年,北美以牛肉產量1300萬噸引領世界,同期南美的產量為1200萬噸,亞洲的產量為1000萬噸。到2011年,北美已經的牛肉產量已經降低至200000噸,被南美和亞洲反超,后者的產量分別是1500萬和1700萬噸。
在中國、俄羅斯、美國和好望角發生的廣泛和強烈的干旱導致在2010年和2011年的肉類的低產量和高價格。 在2011年爆發的新的和反復出現的人畜共患疾病也同時縮減全球肉類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