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韓國面條召回事件席卷了整個菲律賓,從那之后,菲律賓各地食品質量監督局正在積極尋找標簽上不包含英譯成分標簽的進口產品。
最近市面上六種韓國面條產品因含有致癌物質已經下架,菲律賓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正在收集可能污染的韓國產品樣本并進行測試。
區域行動
不久,泰國當局也發現市面上韓國農心公司生產的方便面含有致癌物質苯并芘。
這種產品也出口到了中國,但中國當局還沒有采取行動。
進口到菲律賓的產品通常用母語來標記其產品的營養標簽,但進口商有義務附上英文標簽的,內容包括產品的名稱,制造商,原料產地和其他細節等。
面條事件為FDA敲響了警鐘,加大對進口產品的控制力度迫在眉睫。
這是繁忙的一周,因為FDA新上任的代理主任Kenneth Hartigan-Go教授,正帶領整個機構緊急評估危險產品,爭取在下個假期來臨之前完成任務。
聚焦營養補充劑
這個事件也警告公眾,不要相信的“有治療效果”的食品和膳食補充劑,這是生產商的推銷手段。
Hartigan-Go表示,消費者不應該用功能性食品或膳食補充劑來取代處方藥物,除非有“內科醫師的建議”。
他說:“FDA警告公眾要謹慎選用某些功能性食品或營養補充劑作為治療手段,因為他們也許還沒有獲得藥用批準書。”
“這也包括那些有或沒有食品制造商、進口商和分銷商授權的個人產品或者廣告產品說明書。”
FDA要求食品補充劑制造商在標簽上標明“非核準治療劑”的聲明,告知消費者這類補充劑 “無治療效果”。